2017-12-05 5:59:04
文/葉衛東
攝影/程斌、梁霽鵬、Okranz、宋晴川、《中國周刊》記者 楊劍坤
支持機構/美境自然
責編/王艷玲
2017年11月8日,《中國周刊》走進廣西崇左市扶綏縣山圩鎮昆侖村渠楠社區保護地。
車子從南寧出發,大約兩小時后,轉上一條進入渠楠的簡易紅土路。路面坑洼不平,而且有彎道。路兩邊的青綠山峰夾峙出一片片谷地。陪同我們的渠楠屯長滕文超說,本地的山都帶有一個“岜”字,是由壯語的“山”引伸而來。眼前的叫岜離山,更遠些的是岜圓山。

渠楠地處低緯度,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四季常綠,再加上群山環抱,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山峰險峻但不高,而且植被蔥綠繁茂。這里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葉猴,二級保護動物獼猴,還有已觀察到的四十幾種鳥類。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保存相對完整,又緊鄰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極度瀕危、中國特有物種——白頭葉猴全球種群的12%就生活在渠楠。
從2008年到2010年,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與廣西環保廳、林業廳共同合作,用中歐生物多樣性項目嘗試建立了14個自然保護小區。2014年,美境自然(全稱廣西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協會)對這些社區進行回訪,發現有一半小區在項目結束的情況下依然發揮作用。 于是美境自然在全球環境基金小額贈款計劃(GEF SGP)及關鍵生態系統合作基金支持下,同廣西林業廳啟動第二次合作,探索自然保護小區的可持續發展機制,渠楠是四個新建保護小區試點之一。2014年,經渠楠屯委、社區動員,村民代表大會投票、遞交申請,最終經扶綏縣林業局批準成立了保護小區。期間及其后村里和美境自然一起開展了多次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生物資源本底調查。
渠楠是一個壯族自然村,有居民110戶,總人口450人左右,經濟來源主要依賴甘蔗、西瓜、柑橘、玉米等作物。全屯約有旱地3500畝,水田360多畝(原種水稻,后改種甘蔗、玉米等)。幾乎家家有水牛和牛車,用來運輸甘蔗和農作物。有一家養牛大戶,還有兩家專業養羊戶。近幾年甘蔗價格低迷,渠楠村民從甘蔗種植轉向柑橘類水果種植。由于人均土地面積較多,渠楠外出務工者較少,農閑時節會有部分村民外出打短工。相比其他社區保護地而言,渠楠屯收入水平相對較好,90%以上的家庭都有樓房,富裕家庭還購置了小轎車。
渠楠保留著壯族的許多文化習俗,如傳統的集體議事制度等。村里有神龍廟和土地廟,每逢春節及農歷三月三等傳統節日,村人都會前往祭拜,祈求風調雨順、家人平安。農歷十一月,屯里會舉辦豐收節,大家飲酒慶祝。現在仍有老人會唱壯族采茶歌,編竹筐,懂草藥,知道如何獵取野生動物等。
渠楠社區保護地的峰叢谷地多被開墾成為農田,但石山上還保存有相對比較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據村民回憶,社區保護地內的森林曾在1958年被大面積砍伐,但有一些地方如神龍廟周圍的林子卻從未動過刀斧。屯里有三片祖傳的風水林,林中古木滄桑,幽暗陰森,讓人敬畏。土地廟和神龍廟位于兩片風水林。在村人心目中,風水林的一草一木都不能損害。以往破壞風水林或對土地廟、神龍廟不敬,以致遭到報應的故事在村里一直流傳。屯里要求承包山場的村民,將山腳部分植滿樹木,產權歸屬個人,但永久不得砍伐。這是“風水林”的擴延,客觀上給白頭葉猴提供了更多食材選擇。
推動保護小區的建設和發展
渠楠社區保護地發展的完善,外部機構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張穎溢,美境自然創始人,北京大學環境與生態學學士和動物學博士。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和靈長類專家,她曾在廣西崇左開展白頭葉猴的野外研究和保護,在白頭葉猴的行為和生態學方面取得開創性研究成果。
美境自然對于渠楠社區保護地項目的良性發展,一直發揮牽針引線式的作用,在社區保護地多次開展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的本底調查,為社區保護地的成立、日常管理,及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奠定了較好基礎。他們不僅是渠楠社區保護地的發起者,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之一。他們對渠楠的支持主要在社區保護地的能力建設、提高社區自治、推動自然教育和生態農業、幫助對接外部資源和改善政策環境等方面。在自然教育基地建立過程中,他們為渠楠眾籌了用于自然教育的球場燈光照明、投影儀、攝像機、望遠鏡、巡護服等一系列設施和設備,極大改善了自然教育的條件。渠楠成立社區保護地并開展自然教育之后,社區在社會資本、環境資本、人力資本、物資資本和資金資本等五方面都有提高,尤其社會資本的提高是最明顯的。由于社區保護地得到政府認可,并且采用的是自籌、自建、自管理和自受益的方式,所以社區明顯得到賦權,社區的內部自我治理能力也明顯提高。這不僅僅體現在社區內部集體決策、內部凝聚力、集體認同感、文化歸屬感、社區自豪感的增強,而且社區與村委、鄉政府、縣政府、保護區、NGO、企業以及來過社區訪問的機構和個人都建立起良好的互動合作關系。社區內部也更加的團結,相互之間更加信任。社區內各群體的能力提高也是非常明顯的。
政府支持社區自治NGO協助群眾獲益

2014年12月,渠楠社區保護地正式得到政府認可,在扶綏縣林業局備案并掛牌為保護小區。渠楠社區保護地及可持續發展一直都得到了保護區、縣鎮政府、美境自然、UNDP GEF SGP等外部機構的大力支持。2015年6月,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協助渠楠爭取到了扶綏縣政府的扶貧資金,幫助渠楠屯清理了村內的池塘,將原來流入池塘內的污水進行了管道處理,岸邊道路進行了改善和綠化。池塘的清淤和環境整治,使得村莊的景觀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而且,由于這個池塘也是野生白頭葉猴在旱季常來飲水的場所,因此水質的改善也有助于對白頭葉猴的保護。2017年7月鎮政府承諾幫助渠楠修建通往村外的3公里左右的鄉村公路,改善渠楠的交通條件,也為開展自然教育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由于渠楠社區保護地良好的管理成效,2016年被廣西林業廳列入重點支持的保護小區,得到5萬元的扶持資金用于購買望遠鏡和巡護服等設備。
2014年7月至8月,保護區管理局及其下屬的岜盆管理站聯合美境自然,多次走訪渠楠,了解渠楠的社會、文化、經濟和生態等各方面的情況,并與屯委、護林員和村民代表溝通,建議渠楠按照《廣西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小區建設管理辦法》向扶綏縣林業局申請成立自然保護小區。保護區還與扶綏縣林業局進行了積極溝通,獲得了縣林業局大力支持。2014年9月至11月,渠楠屯委就成立自然保護小區的事宜先征求了黨群議事會十多位成員的意見和建議,在獲一致同意后又在全村進行動員,挨家串戶征求意見。11月9日,屯委召開大會,100多位村民代表參加會議,并對成立自然保護小區事宜進行表決,獲全票通過。渠楠村民建立社區保護地的目的,是為保護分布在渠楠屯的生物多樣性及其中分布的珍稀瀕危動植物,希望社區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世代傳承下去,讓渠楠發展得更好。

NGO主要幫助和陪伴渠楠社區保護地提高自治和管理能力,幫助其爭取外部的支持,協助政府做好監測和評估;深入了解社區的歷史、治理架構、審美藝術、信仰崇拜、節日習俗等,協助社區找尋和建立合適的保護地管理模式,而不是把社區保護地當項目來做。作為外來者,NGO在工作中,了解社區需求,協助社區形成共識。通過宣傳、政策、市場、文化恢復等多重手段讓社區從保護中獲得多重效益,避免只靠金錢激勵和動員社區群眾。渠楠社區保護地建成自然教育基地并持續開展自然教育活動之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志愿巡護隊“零破壞”的巡護目標
渠楠屯社區保護地和保護小區成立以后,屯委成立了由四人組成的自然保護小區管理小組,其成員包括屯長1人,副屯長2人及昆侖村委文書1人。管理小組內部有明確的分工,內部也有決策機制。管理小組制定了保護小區的村規民約在社區內進行了公示,并在社區的成立儀式、社區會議等多種場合進行了宣傳,集體議事時村民無異議。

同時,屯里建起一支由17位年輕人組成的志愿巡護隊,其中巡護隊長1人,直接向管理小組匯報工作。考慮到渠楠屯的實際需求,屯委還因地制宜讓巡護隊兼任了整個屯的安全防衛工作,提高了巡護隊成員的積極性。村民們積極參與到保護小區的管理中,在日常農業生產中監督村規民約的執行,以及白頭葉猴和棲息地的變化。如果見到外來人員擅自進入社區保護地范圍內有違反村規民約的行為,村民會進行詢問、勸阻并及時報巡護隊處理。巡護隊若處理不了,則會讓兼職護林員進行處理。若已經達到違法的程度,會上報給岜盆保護站來執法處理。一般在破壞還未造成之前,違規行為就能夠得到勸阻和制止。
2017年初,巡護隊確定了新一年工作計劃,以及對白頭葉猴的保護行動計劃,首次提出了社區保護地“零破壞”的巡護目標。
在嚴格的巡護管理下,農田或桉樹林侵蝕白頭葉猴棲息地的現象,近期再沒有發生。目前主要的威脅還是外來人員及個別村民上山捕鳥、放置鐵夾等捕捉野生動物,以及偷盜觀賞性樹木如金花茶和紫薇等。巡護隊員還發現外來人員會利用陰雨天以及村里大型節日村民不在田間勞作時,乘虛而入進入社區保護地。例如有外來人員因為想取馬蜂窩而砍了土地廟周邊的幾棵樹。為吸取教訓,巡護隊在特定時間加強巡護,管護能力正在日趨成熟。
連接城市兒童與自然的教育活動
為了更好地保護渠楠白頭葉猴保護小區的生態環境,也為了重建城市兒童與自然的聯系和情感連接,美境自然采用了在渠楠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方式,讓城市的孩子參與自然教育活動,親身走進保護小區,了解和接觸白頭葉猴等喀斯特生物、鄉村文化以及保護工作,社區居民也自愿參與到自然教育活動中來。社區的代表多次參加各種培訓和考察,提高自己在自然教育和生態農業方面的觀念意識和能力。
渠楠從成立社區保護地起就開始進行白頭葉猴自然教育基地的建設。2015年1月,保護小區剛批準成立,就接待了第一次冬令營。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16個家庭參加了白頭葉猴自然之旅。渠楠的許多村民也都直接參與到自然教育活動中,14戶村民為此提供住宿和餐飲,兒童青草社則直接參與自然教育課程,巡護隊為自然教育提供安全防護和野外解說,婦女文藝隊參與課程中與壯族傳統文化和生活相關的活動。2016年在自然教育活動中,村民已經能夠參與10%左右的講解,介紹村莊自然、文化和歷史。
截止2017年6月,渠楠的自然教育基地共舉辦過21次自然教育活動,接待了超過600人次,渠楠通過此活動獲得收入19萬元,其中大部分為接待戶、后勤服務的收入,小部分為村莊提留的社區保護地管理經費,主要用于保護地日常的管理以及社區公共事務。如今渠楠白頭葉猴自然體驗營和科考營已經成為渠楠自然教育基地很受孩子們歡迎的課程。
開展自然教育后,社區有許多來自大城市的或重要的來訪者,這使得全村都對自己的保護地、擁有的白頭葉猴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村莊的傳統文化等都產生了自豪感,相互之間也更為團結信任。來渠楠參加過自然教育課程的許多親子家庭都與渠楠保持著日常的聯系。
渠楠社區保護地成立后,白頭葉猴種群數量明顯增長,棲息地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在保護小區成立之前,調查確定的白頭葉猴種群數量9至10群,85只左右。而在2017年的監測中,發現有猴群15群,數量130只以上。居住地附近的幾個猴群都有幼崽出生且都存活下來。以前,白頭葉猴棲息地面臨的主要威脅是農林用地的蠶食以及外來人員偷獵盜樹等。社區保護地成立后,土地蠶食現象已完全杜絕,外來違法行為也在減少。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效益非常顯著,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全村的凝聚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顯著提高。
從渠楠社區保護地的成立及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社區不僅提高了自己的自然資本,而且渠楠社區保護地充分利用了生態和文化資源的優勢,讓社區內部的各個利益群體都從中受益。這使得渠楠村民都有很高的積極性參與到白頭葉猴的日常保護和監督中。如果渠楠未來能夠成功地向生態農業轉型,將能更好地可持續利用自身的資源走上綠色發展道路,渠楠白頭葉猴保護小區也將管理得更好更持久。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