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5 6:50:19
文/雪聲
支持機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責編/侯沁言
四川平武縣,素有“天下大熊貓第一縣”之美譽,其東鄰青川縣,南連北川縣,西界松潘縣,北靠甘肅省,是著名風景區九寨、黃龍之門戶。據考察統計,這里擁有355只野生大熊貓,占全球總量的六分之一以上。
初冬時節,筆者來到平武縣木皮鄉關壩自然保護小區采訪,想看看這里的金絲猴、大熊貓、扭角羚、紅腹錦雞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近幾年來,由于當地干部群眾的生態覺醒,在上級政府和一些環保公益組織的共同幫助下,曾經退化的生態環境逐步修復,一些珍稀動物又開始悠然自得出現。而尤其令人感到驚喜的是,這里的人們尋找到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子,摸索出了脫貧致富與共同富裕的經驗。

原生態遭破壞 曾經令人痛心
關壩溝東連唐家河國級自然保護區,東南鄰老河溝自然保護區,南鄰余家山自然保護區,西面是小河溝自然保護區,位于大熊貓岷山中段大熊貓中心棲息地,屬于重要的生態走廊帶。根據全國大熊貓第四次調查分析,溝內大熊貓種群密度為0.06~0.2只每平方公里。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路過去,“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時而有“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那天,剛下過一陣雨,山色更顯靚麗,似乎有畫家又把這幅天然山水畫刷新了一遍。然而,就在幾年前,如此美麗的生態保護區域,居然面臨山林植被退化、珍稀動物瀕臨絕跡的窘境。
關壩自然保護小區發起人,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簡稱“山水”)項目主任馮杰告訴筆者,保護前,這里面臨盜獵、放牧、毒電魚三大問題。他拿出一些照片,記錄了曾經野生動物被剝皮后的慘狀,皮剝掉、肉帶走,血淋淋的樣子令人痛心。當時溝里有當地村民放養的500多只山羊,100多頭牛,它們對植被的破壞,對環境的污染也很嚴重。這一帶河流有一種價值昂貴、味道鮮美的石爬鮡(售價每0.5公斤近千元),于是一些人瘋狂地毒魚、電魚、炸魚、濫捕,導致該魚種幾乎絕跡。而且,當地和周邊村民盜伐山林、采菌、挖藥材也普遍存在,因此對大熊貓棲息地和生態環境造成幾乎不可逆轉的破壞。

關壩村因為有4個村民小組,121戶,389人,所以雖處于幾個保護區的核心區域,以前卻沒有正式列為自然保護區。而其實就地理位置來看,這片40.3平方公里面積區域,是重要的大熊貓棲息地和走廊。生態環境的惡化,同樣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存發展。
各方協同保護 關壩迎來生機
2009年,馮杰帶領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社區保護團隊進駐這里,他們和平武縣各級干部一起,謀劃生態恢復、經濟發展思路。關壩自然保護小區嘗試在不改變林地權屬的情況下,整合關壩溝流域分散管理的森林資源,統一行使管理權、保護權及部分經營使用權,通過民政注冊平武縣關壩流域自然保護中心作為執行機構。林業局負責管理協調,鄉政府以委托管理的方式,提供每年20000元管護資金,“平武縣林業發展總公司”以共管的方式,提供每年30000元的管護資金,鄉政府和林發司作為業主方提出要求并進行監管。關壩自然保護小區執法權委托鄉政府對應的具有執法權力的機構和人員執行,由鄉政府出面具體協調落實。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采用參與式方法,制定保護小區保護與發展規劃,與縣相關職能部門、林發司、鄉政府、社區等共同建立愿景,識別問題,排序問題,提出解決措施,設定目標和制定行動計劃,描述保護與發展策略和可持續資金籌措策略,制定管理有效性監測和評估的框架。
2010年,“平武生物多樣性與水資源保護基金”開始支持關壩村探索生態與保護平衡發展之路。項目通過政府、水電企業以及社會組織共同出資成立縣級水基金,建立有償生態系統服務的模式,基金初始規模為35萬元。關壩村成為“水基金”第一批資助對象,開展生態養蜂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2014年,關壩村納入長江上游水源林地保護項目,成立社區保護發展基金,基金構成來源主要有:社會組織捐款、村級集體產業返利和高端市場生態公平產品利潤反饋等。基金用于支持社區公共事務、社區保護以及村民產業發展需求和貧困救助等方面。
2015年9月,鄉政府、村委和平武縣林發司多次溝通,簽訂合作協議,并逐級申請,最終經四川省林業廳批準,成為省林業廳自然保護小區的試點,關壩村開始了以社區為主導的保護區外大熊貓棲息地管理的建設試點。
2016年初正式掛牌成立了平武縣關壩溝流域自然保護小區,平武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邀請省林業廳、綿陽市林業局等相關單位共同見證保護小區的掛牌儀式,注冊成立自然保護中心專門來做村子的保護,公開招募理事長、巡護隊長,最終經現場民主選舉產生。
村落里豎起了環保宣傳墻繪、立墻,還建成了水磨坊、中草藥基地。馮杰說,這些都是社區保護與發展基金成立后支持修建的,基金還連續三年購買石爬鮡和雅魚魚苗放流,目前群數量正在恢復,估計產值可達五六十萬元;保護小區進一步規范森林監測巡護隊的管理,開展例行巡護,自覺進行關壩溝內森林、動植物資源、水源的監測和保護。說起這幾年巡護河流保護石爬鮡魚的經歷,保護小區理事長孟吉頗有感慨,緩緩道來保護行動中的一個事例。
2017年9月9日下午五時,他從村委會開完會回到家中,屁股還沒坐熱,一個電話打了過來。“快去河壩上看看,有人在釣魚”。打電話的是村支書喬良,接到群眾舉報后立刻聯系了孟吉。此時外面正此時外面正下著小雨,背上相機,打上傘,孟吉連衣服也來不及換就出門了。
到了舉報地點,沿河堤小路迂回而下,果然看見一個中年男子和一個青年男子正在河邊撒網。孟吉上前阻止,讓他們把安置的網收起來,可這兩人一點也不配合。
“你憑啥子管我們?”年輕男子質問道。
“我們是關壩溝流域自然保護小區的,這一段河流屬于我們關壩村,里面的魚是我們村子的共同財產,是我們保護起來的,你們不可以在這里釣魚。”孟吉回應。
“警察都不管我們,你們有什么權利?”中年男子馬上幫腔。
“警察要是來就把你們抓起來了,我們是沒權力抓你們,但這段河在我們村范圍內,我們有權力對這一段進行管理。”
“之前也有人來釣魚都沒人管,怎么就管我們。”兩個人開始感到理虧,找別的借口。
“我們這條河已經保護了好幾年了,一直都不允許私自捕撈的,別說你們,就是本村的也不允許。下次你們看到有人在我們這里釣魚,也歡迎你們舉報,我們還有200元的舉報獎勵。”
“行,今天你管吧,下次有本事你別過我們村的地界!”兩個人有些惱羞成怒,竟然開始威脅。
“這個不存在的,我也是按規矩辦事,咱們工作是工作,別傷了和氣。改天你們過來耍,來我們家吃飯,我接待你。”孟吉笑著說,盡量減少現場濃烈的火藥味。
或許是找不到什么借口,但又不想離開,兩個人坐在石坎下躲著雨,一言不發。孟吉跟著坐了下來,開始給他們做思想工作。此時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天也慢慢地變黑了。
十多分鐘后,兩個人終于同意離開,但是收拾漁具的動作非常緩慢,顯然是想拖延時間。孟吉見狀,也來幫他們收網。
將這一片的網收完后,兩個人開始往下游走,已經有了相關處理經驗的孟吉緊隨其后,到下游一看果然如他所料:他們是從下游順著河道放網放過來的,雖然答應離開,但是卻不把所有的網都收走,還有大量的網在這一片隱藏著。無奈孟吉只能自己收,走了兩三百米又收了幾十個漁網,其中一個里面還網著一只冷水魚——石爬鮡。兩人肯定是想等孟吉離開后再返回收網。
生態經濟勃發 村民嘗到甜頭
在恢復性發展冷水魚產業的同時,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還支持村委會積極引導村民發展養蜂、核桃、中草藥產業、生態旅游。
其中,“藏鄉土蜜”是“山水”引導下促成的自有蜂蜜品牌。李芯銳現在是“藏鄉土蜜”養蜂合作社的領頭人,談起當年與養蜂結緣的經過,這個樸實的山里漢子滔滔不絕。
2011年底,李芯銳回家準備結婚事宜,打算結完婚繼續外出打工。當時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到村里經常借住李芯銳家里,他由此接觸到了馮杰,被“發展生態養蜂、保護關壩環境”的構想所吸引。
“我個人一直有為家鄉和家鄉的環境保護貢獻的想法,但以前一直覺得獨木難支。”李芯銳看到村里成立養蜂合作社這樣一個平臺,很符合個人的理想追求,但當時缺少能干事的年輕人,于是就接過了合作社的擔子,里里外外的開始奔波。

為了壯大規模發展會員,他深夜跟著老輩們去每一戶會員的家里親自檢測蜂蜜的質量。時常被蟄的滿身是包;為了合作社的“藏鄉土蜜”商標的申請注冊、包裝設計,他跑遍工商、稅務、質監部門,四下里找人協助幫忙;為了打開蜂蜜的銷售渠道,他不僅要經營張羅合作社的淘寶店,還要四處奔波著參加各種市集和展銷會……做了這么多,他幾乎是又出錢又出力,但合作社因為處境困難只給過他800元的補貼。他自嘲說這幾年好像一直在做吃力不討好的事,但是為了建設環境友好產業的美好愿景,他一直在堅持,好在當下一切都走上了正軌,“藏香土蜜”甚至走進了五星級酒店餐廳。目前關壩村已經建設了12個養蜂場,約1000群中蜂,蜂農平均年收入達到3000至4000元,大戶一年收入可達4.5萬元。
除了“藏鄉土蜜”,特色品種核桃產業也有起色。自2013年起“山水”支持關壩村烏仁核桃樹母樹調查并組織相關的核桃嫁接技術培訓,通過與鄉政府、林業局積極溝通,2015年,縣農委為關壩村提供400畝核桃通防統治項目;2016年,在縣林業局支持下,縣扶貧移民局又下達64畝優良烏仁核桃品種苗圃基地項目。通過電商銷售等途徑,核桃產業已成為關壩村增收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
中草藥產業發展情況又如何?村干部介紹,重樓是當地的特色中草藥,由于關壩村耕地面積少,大規模產業發展并不現實。“山水”支持村委以“庭院經濟”模式,鼓勵村民以多產業小規模的方式發展,村委會向100戶村民發放重樓樹苗2300株,開展重樓栽培技術培訓,有效減輕關壩溝內野生重樓過度采集的環境壓力。現在,這里已建立了一級水源保護區,恢復大熊貓棲息地67畝。

由于村民轉產轉業,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關壩溝內養殖牛羊已從2009年100多頭牛、500多只羊,減少到目前不足10頭和100只。目前關壩村社區巡護隊利用紅外相機拍攝到了包括大熊貓、羚牛、黑熊、豹貓等明星物種在內的20種左右的物種。關壩村不但實現了綠水青山和清新清凈田園風光的有效保護,還實現了脫貧致富、生活富裕、村風文明。今年10月舉行全體村民大會決定,打算撈一部分石爬鮡賣掉,拿出收入的80%給全村人買新農合保險,剩下的20%用到村里的公共事業上。“只有讓村民嘗到保護環境帶來的甜頭,才能保證保護的可持續性,進一步激發他們保護的積極性。”村干部說。
取經紛至沓來 建設美麗中國
如今,關壩村名聲日響,隨著其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的提升。來自廣西、云南、安徽、陜西、甘肅、四川的林業部門和NGO,桃花源和巧女基金會50余人到保護小區交流學習,成為四川省精準扶貧的極佳實踐,為四川省自然保護小區管理辦法和操作指南的擬定提供借鑒。
來自不同省份的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部門和機構到關壩保護小區交流學習保護小區建立和管理經驗,并進行研究和傳播。國內眾多知名媒體,包括《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四川日報》《人與生物圈》、國家林業局網站進行了報道,關壩自然保護小區的案例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并得到匯豐銀行等企業的關注和支持。這些宣傳效應同時帶動當地的生態旅游。
關壩自然保護小區的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向前的實踐,是政府、公益組織、群眾一起參與的結果,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范例。其由敗到興的過程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在摸清家底前提下,需要制定規劃目標;在整合資源同時,需要理順管理體制;立足本土,壯大集體經濟;社區為本,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多元投入,實現保護與發展共贏。
這一實踐也再次表明,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并不矛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把握好人與自然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推進綠色發展、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才能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旺盛活力,才能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才能達到建設美麗中國之目標。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