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0 5:38:20
文/宋聯軍
責編/劉霞
“每五部智能手機就有一部來自東莞”,這個常常出現最近兩年介紹東莞的文章中的例句, 讓很多人開始對曾經的“世界工廠”東莞有了一個新的印象,但在發展速度日新月異的東莞, “五占一”的比例已經是過去式了。
“五占一”的提法始于2015年。這一年東莞的智能手機生產出貨量達到2.42億部,占全球智能手機出貨總量的18.7%,所以當時也有人說是“六占一”。一年之后,東莞的智能手機出貨量變成了3.02億部,占全球的比值變20.5%,“六進五”成為事實。2017年,比值繼續上升到了22%,“五占一”已經開始慢慢走向 “四分天下”。快速變化的數字背后一方面是廠家在市場上的競爭愈發激烈,另一方面是智能手機在技術層面更快的推陳出新,而東莞從六至五再到四的逐步晉級,顯示出其在電子信息制造業方面的發展正在穩步前進。

2008年,金融海嘯席卷全球,“世界工廠” 東莞深受影響,依靠在電腦配套設備產業上的深厚積累和早早進入手機代工產業的經驗,頑強渡過“寒冬”侵襲的東莞,牢牢抓住機遇,緊緊跟上了手機智能化這一發展趨勢,圍繞智能手機產業,以創新驅動為核心,以智能終端產業為發展目標,積極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實現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華麗轉身。
這其中,以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為基礎的高端電子信息制造業,成為東莞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
技術創新打破壟斷壁壘
每一個經濟現象背后都有一條長長的產業鏈。
在東莞,在耀眼的華為終端、OPPO、vivo之后,還有像華貝科技、長盈精密、勁勝精密等大型的整機代工企業及配套加工企業,另外還有4000多家各類通訊電子元器件生產企業,敷銅板、PCB、片式電容、晶振、磁性組件、馬達等關鍵電子元器件行業,以及手機電池、屏幕等多種新興行業。在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突飛猛進的背后,有很多并不廣為人知的企業其實都是各自領域內的 “隱形冠軍”。

2017年11月,在擁有50年歷史的國際電子制造設備領域盛會、2017德國慕尼黑國際電子生產設備展覽會上,由東莞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G-Titan印刷機獲得展會最高獎”創新獎”,這是中國SMT領域目前獲得該榮譽的第一家企業。
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是表面貼裝技術的簡稱, 是利用專業自動組裝設備將表面組裝元件直接貼、焊到電路板表面的一種電子接裝技術,我們日常使用的計算機、手機、相機等等這些高精端的電子產品都是依靠SMT設備生產出來的,所以SMT也被稱為現代電子制造的核心技術。在慕尼黑展會上獲獎的G-Titan印刷機就是一種專業的SMT錫膏印刷機。
在位于東莞東城科技園內的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的組裝車間里,這里生產著一系列的SMT錫膏印刷機,其中“GKG”品牌SMT全自動視覺印刷機已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品牌,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超過20%,凱格精機也成為全球唯一能提供全套LED封裝設備的廠商。
邱國良是凱格精機的董事長,精密制造專業出身的他在2005年創辦了這家企業,但是早在2003年他已經開始了對錫膏印刷工藝的研究。

邱國良說:當時的國內微電子裝備制造大多屬于低端產品,精密機械的自動化控制技術與國外相比差距甚遠,高端微電子制造裝備全部依賴進口,其中美國MPM和英國DEK兩家公司幾乎壟斷了全球80%的市場份額。
壟斷意味著高技術含量,而高技術含量必然會帶來高利潤。面對挑戰,邱國良組織電氣、機械,圖像、軟件等專業領域的人才,開始進行光、機、電一體化的全自動錫膏印刷機的研發工作。
2006年,凱格精機的表面貼裝系列產品順利通過專家評審團的鑒定,并相繼獲得中國首屆SMT創新成果獎、2008~2009中國SMT創新成果獎。2008年,凱格精機赴南非參展,設備當即被某國際銷售公司看中,6個月嚴格的測試期后,這款凱格精機自主研發生產的產品開始出現在了美洲的市場上。
凱格精機產品的問世,迅速打破歐美企業的壟斷,除了取得第一年銷售100多臺的業績,低廉的價格也迫使市場上的國外品牌同類產品開始大幅降價,這使得國內客戶的采購成本降低了50%以上。

2014年,凱格精機的產品在富士康為生產Iphone6而采購的設備招標中擊敗了國外品牌,成為唯一供貨商。目前富士康在凱格精機的采購已累計超過200臺。
成功絕非偶然,在凱格精機的公司組織架構圖上,研發中心穩穩地立在中樞位置上,公司400多位員工,技術研發人員占到了80多位,公司還會將每年銷售收入的10%投入到研發領域。以科技研發為主軸、以技術創新為靈魂的發展思路成為推動公司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在生產方面,凱格精機也和國際先進企業的模式一致。憑借雄厚的技術力量,公司只專注于產品研發,成熟產品的零部件加工等低增加值領域則交由上下游企業負責。零部件加工好后,由凱格精機進行組裝銷售并提供售后服務,這樣最核心、利潤最高的環節都掌握在凱格精機自己手中。
據了解,目前凱格精機已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2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8 項,軟件著作權5項。2016年,公司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董事長邱國良在2016“FIT粵”科創先鋒大賽” 中榮獲“領軍人物獎”。
技術領先的上游產品,必然提升下游企業的產品質量,同時也會帶動相關企業的生產競爭。在高端電子信息智造業的發展中,東莞充分發揮高新技術在制造業產業鏈中的“主力軍”作用,發揮重點科技企業的帶動作用,同時充分調動骨干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引導企業強化創新主體意識,打造出一批擁有市場主導權和科技創新實力的龍頭企業。2017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從2028家增加至4077家,還有后備高新技術企業2400家,總量均居廣東省地市第一位。國內有效發明專利量等多個專利指標, 同樣名列全省第一。

從“機器換人”到“智能生態鏈”
“上午9時,本是工廠人頭攢動、忙碌熱鬧的時候,而廣東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的打磨車間里卻四下少人。閃爍著信號燈的50臺機器日夜不休,打磨一個個手機結構件。在機器人方陣間,藍色機械手精準地從自動運輸小車里抓取材料,放入相應工序上。一眼望去,只有3名技術員對機器進行實時監測和遠程操控。”
2018年4月,第十屆全國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在東莞舉行,4月25日,《人民日報》經濟版刊文介紹東莞在推動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中推行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文章從勁勝精密公司現在的一個智能加工車間開始說起,記憶里“世界工廠”中那些長長的兩邊緊密坐滿了工人的流水線已經徹底成為了回憶。
成立于2003年的勁勝精密就曾經有著那樣輝煌的過去,2009年~2014年,勁勝精密生產的塑膠手機殼產量占全球十分之一,是整個手機殼行業的銷售冠軍。
勁勝精密股份有限公司的執行總裁王建介紹說:勁勝以前主要做消費電子領域的精密模具和結構件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但是隨著人力、物流、土地這些方面的成本上升,以及個性化定制和多品種大批量生產新趨勢的出現,公司和很多中國制造企業一樣,面臨外部競爭壓力和內部生產模式挑戰。
向低成本國家轉移、投入更多品質檢測人員,應對挑戰的勁勝精密采取了很多新的措施,但是都沒有取得想象中的成功,最后,智能制造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實現智能制造,首先要進行技術和設備的更新,公司先后考察了西門子、IBM、Oracle等國際巨頭,因為都存在硬件成本高、系統不可控、數據不安全等嚴重問題,最終都沒有成功。公司把目光轉向了國內,勁勝精密一直以來都很注重自主研發,先后組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廣東省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等多個創新平臺,最終,勁勝精密聯合了18個國內單位,憑借自己的力量打造出性價比高、開放性好、服務到位的國產產品,解決了智能化生產的難題。
如今,東莞勁勝公司生產智能手機機殼的智能工程示范車間,已經擁有多條高速自動化生產線,并成功實現了“四化”和“三國”,即裝備自動化、工藝數字化、信息集成化、生產柔性化;示范車間全部使用國產制造裝備、國產數控系統、國產工業軟件。
東莞中創智能制造系統有限公司(勁勝智能旗下公司)總經理黃河解釋了自動生產線的優點:“一個手機結構件,方寸之間有432個檢測點,涉及37道工序,工藝復雜。如果用工人來做, 不僅對工人要求非常高,產品質量穩定性也會比較差。機器人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通過一系列智能化改造,以前只能做一個產品的生產線,現在能做到同時有序生產9個,生產效率大大提升,產品開發周期也大幅縮短。勁勝精密東城廠區用工數從原來的204人減至目前的33人,勁勝精密也從一家加工貿易企業逐漸轉變成手機精密構件產品生產商。

勁勝精密的智能制造項目,只是東莞企業“機器換人”的一個縮影。在積極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利用機器人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升級,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同時,東莞也在大力推動智能車間、數字化工廠等智能制造模式,并積極籌建國家智能制造裝備監督檢驗中心,實施“加工貿易+智能制造”。
自2014年開始實施“機器換人”項目至2017年,東莞已經有申報專項資金項目2698個、總投資達到386億元。這些改造帶來東莞制造的“三提升”:一是拉動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2016年全市工業技改完成投資額332.99億元,同比增長44%;二是提升產業競爭力,項目完成后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2.1倍;三是產品質量明顯改善,產品合格率平均從87.4%提升到92.2%。
2017年2月,東莞被國家工信部評為2016年度推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并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彰。
但是,“智造”不是“機器換人”。在業內人士看來,真正的智能制造,是滿足個性化需求、實現智能化生產的制造。“機器換人”不等同于智能制造,“機器換人”只是解決了效率與成本的問題,實現了自動制造而非智能制造。所謂的智能制造,不僅僅是采集數據,而是將所有不同類別的數據做分析、預估和優化生產。
2017年,東莞在國內首次提出以全生態鏈的概念系統推進智能制造發展。這個全生態鏈,主要由“一大主體”(制造業企業)、“三大供給”(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先進裝備智能裝備提供商、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商)和“五大支撐”(技術、金融、人才、公共服務、引導政策)構成,最終目的是幫助企業在“三個層次”(自動化升級、智能化升級和智能制造示范)得到提升,完成智能制造升級。
在成功研發出國產化智能裝備之后,勁勝精密開始向著智能裝備研發銷售以及系統解決方案這一“服務型制造”領域轉型。
收購研發機床裝備的創世紀,進入智能裝備制造領域;通過與華中數控和華數機器人的合作,向數控系統和工業機器人邁進;借助參股專注于系統軟件的艾普工華,打通系統軟件環節……如今,集高端數控機床、國產機器人、自動化設備、國產系統軟件于一體的智能制造產品和服務體系,讓勁勝成為業內翹楚。

2015年7月2日,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正式公布2015年智能制造首批示點示范項目46家企業,勁勝精密成為首批試點企業之一。在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經驗交流會上,勁勝智能車間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將東莞經驗進行了全國推廣。2017年3月,勁勝精密牽頭成立東莞市智能制造產業協會及成立公司智能制造孵化器,公司也于2017 年6月由致勝精密正式更名為勁勝智能。
黃河介紹說,原來是大家買一套設備,現在我們是站在客戶生產運營的角度,怎樣幫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用什么樣的設備、軟件,能夠使他的經營更透明、健康、高效,這是我們想給行業帶來的一種智能制造的全新的生產經營方式。”
2017年3月,勁勝智能首次獲得智能制造服務業務訂單。合作方為湖南機油泵股份有限公司,訂單的金額為960萬元,勁勝智能將為其提供智能制造信息化改造服務。
深度融入世界產業鏈
“東莞高速塞車,全球電腦缺貨”,世界工廠的輝煌曾讓東莞人引以為傲,但這句話也正說明了那時東莞經濟的頑疾:對外依存度過高,加工制造業集中在低端水平。
如今的東莞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加速布局,逐漸走出了一條東莞新路徑,在電子信息、智能制造、軟件、集成電路設計等高端環節,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產生了巨大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2017年8月8日,在韓國三星電子總部舉行的年度優秀供應商授獎會議上,在250余家供應商中,作為唯一的海外PCB供應商,生益電子(生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獲得2017年度上半年“最佳品質獎”。
成立于1985年的生益電子,是專業制作高精度、高密度、高品質印制電路板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導,產品廣泛用于電腦、通訊設備以及家電等領域,行銷北美、歐洲及亞太等國家及地區。2002年,生益電子就成立了研發中心,其中“大尺寸單元HDI板”先后被認定為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廣東省自主創新產品和國家重點新產品。公司從事研究試驗的開發人員占總人數的16%,自2008年起共申請專利86項,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
憑借雄厚的技術實力,從2015年開始,生益電子連續三年蟬聯華為“優秀核心供應商獎”;2017年,生益電子又榮獲中興通訊“最佳交付支持獎”。
同樣,在凱格精機的榮譽客戶名單里,我們也能看到一連串熟悉的品牌名稱:富士康、海爾、華為、格力、TCL、住友電力等等。而早在2009年,凱格精機已經在新加坡成立了分公司,作為GKG走向全球化的一道橋梁,負責海外的所有銷售、培訓、技術支持等業務,在印度、泰國、韓國、日本也都設立了辦事機構。
不過,作為中國SMT領域最大的設備制造服務商,凱格精機的目光還是主要聚焦在國內市場,公司近80%的業務都來自國內的珠三角、長三角流域。對此,凱格精機表示,國際制造業的中心就在中國,而珠三角、長三角就是中國制造業的核心,滿足了中國制造業的需要,便是滿足了一大部分國際市場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大型跨國企業一般都會采取全球采購, 習慣采購統一品牌,中國品牌想要打入大型跨國企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智能產業鏈全面發展的勁勝智能,2017年已經開始調整了自己的戰略布局,作為全球品牌手機核心組件供應商,勁勝只拿出六成的生產線進行接單,并且對訂單進行了篩選,只接受了OPPO、三星、小米等高端機型。
勁勝智能公告表示,2017年上半年,公司高端裝備制造業務中的鉆銑攻牙機等產品銷售持續增長,新產品玻璃精雕機大批量出貨,同時, 公司對消費電子產品精密結構件業務進行壓縮、整合,推動金屬精密結構件項目產能釋放及產品良率提升,帶來了凈利潤的增長。
不論是勁勝智能制造的手機配件,還是凱格精機生產的SMT錫膏印刷機,或者是生益電子出品的印制電路板,這些產品已經完全有別于當年單純為國外品牌做嫁衣的經營模式,他們已經開始在整個全球智能終端產業鏈上,或者是在各自產品領域的上下游銜接的鏈條中,留下了屬于自己品牌的深深印記。
在2016年發布的《“東莞制造2025”規劃》中,東莞明確提出: “到2025年,將東莞建成全球有影響力的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為特色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是“東莞制造2025”規劃的總目標。
這一次,東莞要用新的方式影響世界。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