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0 3:50:26
文/《中國周刊》記者 劉霞
責編/劉霞
東莞位于珠江入海口東岸,廣深港經濟走廊中段,北靠廣州,南連深圳,東鄰惠州。因在廣州之東,境內盛產莞草而得名。
東莞曾是有名的“制造業之都”“世界工廠”,而近年,東莞開始重塑競爭新優勢,創新驅動在東莞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構建以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發展模式態勢明顯。
在政府政策與資金的引導和帶動下,東莞市區域創新體系日漸完善,社會創新氛圍日益濃厚,科技創新主體數量不斷增多,地區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背景下,東莞正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走出一條具有東莞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打造創新型一線城市的大幕,已在東莞悄然拉開。

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之一,東莞將為全國探索經驗,作出示范。
從荔枝園走向中子源
東莞歷史上是個盛產荔枝的農業縣,在東莞市科技局副局長肖錚勇眼中,20世紀50年代時作家陳殘云的長篇小說《香飄四季》,就是對當時東莞田園水鄉的真實寫照。

東莞離香港近,有天然的地緣優勢,歷史上,很多東莞人通過各種渠道前往香港,“現在每10個香港人中就有一名是來自東莞的鄉親。”肖錚勇說。利用與香港人緣、地緣上的關系,改革開放之初,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企業——太平手袋廠就誕生在東莞虎門鎮。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臺灣商人的進入,東莞成為臺商在大陸投資最集中的地區之一,一度集聚了大批臺灣電子及零組件企業,形成了完整的配套產銷體系。尤其是臺式電腦的生產,大約95%以上的設備都在東莞生產。當時有一句話:“東莞塞車,全球缺貨”。這句話可以看出當時東莞的制造能力對全球產生的影響。
進入新世紀之后,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整個外貿形式低迷,全球經濟都在低位中徘徊,這對整個東莞的影響很大。肖錚勇介紹,“因為東莞70%是外向型經濟,它跟香港、臺灣的關系就是‘前店后廠’,也就是港臺兩地接單,東莞生產。全球金融危機,拿不到訂單,經濟波動,匯率也不穩定,哪怕拿到訂單,回來生產后可能還是虧本的,所以那時很多企業或是倒閉, 或是搬走。”
肖錚勇說:“那時,東莞實際上已經意識到一個問題了,東莞本來土地就少,兩千四百多平方公里,這么小的地方人口最高峰達到一千兩百萬。村村都在搞招商,家家都在辦加工貿易,土地資源難以為繼、環境容量迫近極限、公共服務相對滯后等問題日漸突出。所以政府當時就深刻認識到,必須要以問題為導向,尋找一條轉型突圍之路。”
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在此后成為東莞經濟的主基調。
從2006年開始,東莞先于國家層面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出臺了第一個文件《實施科技東莞工程 建設創新型城市》,那時剛好是“十一五”,政府財政每年拿出10個億, 5年50個億搞科技創新。肖錚勇記得,當時國內很多城市都認為東莞是在吹牛,一個地級市,科技部門能拿10個億的專項資金,在當時是不可想像的,“人家江西、湖南一個省的科技部門都沒有一年10個億的專項經費,所以很多人表示懷疑。我們當時也接待了很多人來參觀,他們親身走訪調研之后都感嘆,確實東莞是真金白銀的拿了10個億出來做科技創新。”
在肖錚勇看來,從創新條件來說,其實東莞當時完全是不具備的。“一無高校,二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急缺,可以說是創新的沙漠,文化的沙漠”。那么,拿這些錢來怎么辦呢?
東莞市科技局首先想到的是向高校“借智”“借腦”,將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作為推進創新型經濟建設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他們把高校的資源引進到東莞,圍繞著東莞的產業需求建立研究院。他們已跟國內包括中科院、華中科技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內的一百多所高校建立了長期的合作,每年由市領導帶隊,然后各個企業家報名,一年至少兩到三批到高校進行對接活動。
肖錚勇說,東莞與高校的合作不是看中所謂高校在東莞的“科研成果”,而更重視高校科技力量作用在東莞的“產業成果”。瞄準一所大學最領先的領域,對接東莞最有條件的產業。而對高校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科研成果,東莞通過政府引導資金和社會創投基金,直接孵化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同時注重及時將科研成果運用于現有傳統產業。

在發力創新驅動的戰略中,東莞的科技投入也在與時俱進。2011年,市科技局組織了調研隊去新加坡學習該國的先進經驗。“新加坡也是5年一個計劃,但是他們的科研投入是5年翻一倍。于是,我們回來后就給市政府寫了一個報告,就是我們必須翻倍的投入。市政府同意由每年的10億專項資金增加到每年20億,5年投入100億。”肖錚勇說。
政府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大手筆投入,也直接贏得了國家大科學工程——中國散裂中子源落戶東莞。散裂中子源項目是一顆璀璨的明珠,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廣東省共同建設,它既是繼英、美、日之后世界第四臺脈沖散裂中子源,也是我國華南地區第一個大型科學裝置。2017年8月,散裂中子源第一個直接轉化的產業化項目——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項目簽約,將極大促進硼中子治癌技術的臨床治療試驗研究,以及應用的推廣。
為什么會落戶東莞?肖錚勇介紹說,一般來說,國之重器大都會選擇在北京,或者西北一帶。但是,因為地方政府要配套十幾個億,出地出人外還要出錢,限于當地的實際情況,所以很多地方基本上是“婉拒”。“東莞當時有這個財力,就接收了這個項目落地,政府還批了400畝地。”

肖錚勇表示,現在散裂中子源這個項目已經成為東莞非常靚麗的一張名片。“依靠散裂中子源,我們把國內很多大的科學裝置引進過來,包括省的重點材料實驗室都建在這里,圍繞中子源,將打造一個53.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學城,構建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這會帶動很多相關領域,如材料、生物制藥等領域的科學家到這里開展實驗,這里以后會變成南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研發基地。”
新興產業再造一個東莞
從四季飄香的農業縣,到引起全球缺貨的“制造之都”,再到如今的“創新高地”,十余年磨一劍,東莞一次次刷新外界對它的認知。
近一兩年,肖錚勇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廣州老大哥會主動來東莞調研學習。“我到東莞市科技局十多年,第一次接待廣州的領導來東莞學習我們的科技創新。他們一致認為,東莞的科技創新已經成型、成事了。

在肖錚勇看來,東莞的科技創新有它的內生動力。“東莞就是由外向型帶動本地企業的發展的,一開始是配套外資企業,慢慢做大。它的整個生產過程都按照國際化標準,它的人才、技術、管理,包括材料,都是來自海外的,它的市場也在海外。這些企業本身就出身在‘海’里,它本身就會游泳,天生有一種求生的欲望,創新的欲望, 它跟傳統的鄉鎮企業、國有企業一出生就‘有奶吃’不太一樣,完全靠自己,因此天然的就有危機感,危機感也逼迫其提升創新能力,開拓市場。”
有數據顯示,東莞R&D(研發)占GDP比重達2.55%,已超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比邁過50%的關口……此外, 在許多關鍵性創新指標上,東莞也均位于廣東省地級市首位。
肖錚勇介紹,東莞制定了高新技術企業“育苗造林”行動計劃, 通過預評審培育、認定獎勵、政策傾斜等措施推動高新技術企業主體數量和質量實現“雙提升”。截至目前,東莞擁有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是4077家,居全省第一,相當于平均每天誕生高新技術企業5.6 家。國家級孵化器有98家,引進的省級創新團隊36個,均位列全省首位。這是東莞科技發展量的提升,更是質的跨越。
肖錚勇感嘆,這不僅帶來了人才,還帶來了很多項目。“尤其是2018年,省里的第七批創新團隊,一個是基礎研發,一個是產業化研發。我們引進了6個產業化研發的項目團隊,這是全省范圍最多的,比廣州、深圳還多。其中最大的一個項目就是八千萬。從這些指標來看,東莞真正已經具備了能夠承擔一些大項目的基礎條件。”

從發明專利上看,去年東莞的專利成果總的差不多有3萬件,平均每天有55個發明專利提出申請,這個數量也是穩居在全省第三位(廣州、深圳之后)。東莞還拿下了第四屆廣東專利獎中的9項。
成果轉化方面,東莞排在全省第一位。去年東莞成果轉化的交易(技術合同)金額超過9億,這在全國也是排在前列的。
肖錚勇介紹,去年,廣東省搞普惠性金融,全省在粵東、粵西北、珠三角找了7座城市。東莞和建設銀行合作,搞了11億多的貸款,占了全省的一大半。其中有一家企業純用它的十幾個專利打成一個專利包,靠銀行通過授信的方式給予它三十幾個億的貸款。
肖錚勇認為,東莞這兩年為什么GDP能保持8%以上的增長,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培育了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前幾年,我們的手機產業在東莞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國內幾個大的品牌手機廠家都在東莞,比如華為、vivo、oppo,每一個企業的產值都超千億。現在,用科技成果,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一些新的產業又出現了,比如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現在廣東省的塑膠產業協會不是建在廣州,而是建在東莞,東莞的塑膠產業幾乎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一。還有機器人產業,東莞有國內第一條全國產化的自動化生產線。還有vi可穿戴設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在東莞已能感受到即將爆發的實力。”
2017年,東莞成為廣東省唯一一個被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地級市,加上國家戰略上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東莞又處在最核心的位置,這對東莞來說,又是一個新的機遇。為此,肖錚勇表示,未來東莞的發展一定會是“再造一個東莞”。
出臺超強“政策包”
種種成就,離不開科技部門的有為之舉,更得益于東莞政策領域的大力支持。
東莞“市管轄鎮”的特殊行政架構,決定了鎮街在全市經濟體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東城街道位于廣深經濟走廊中部,北至廣州70公里,南接深圳50公里,距香港80公里,面積110平方公里。作為東莞市中心城區之一,東城街道的經濟總量長期位列各鎮街第一梯隊陣營,2017年東城以471億元的GDP規模在東莞全市32個鎮街中位居第三,在全市高水平發展中形成了先發優勢。
作為全市改革發展的標兵,東城早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先行一步。從2014年開始便積極謀劃跨境電商產業招引、集聚和培育,為東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路徑,率先啟動了東莞跨境貿易電子商務中心園區的規劃建設,以此作為發展跨境電商產業的戰略性支撐。
東城街道注重創新創業驅動發展,專門成立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統籌東城街道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的具體工作。先后出臺了鼓勵科技創新、招商引資、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電子商務、文化產業等產業獎勵政策和獎勵資金,引導企業創新發展。東城現有高新技術企業146家,目前東城正在鼓勵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加大研發投入,引導企業向智能化、信息化等方向轉型升級;培育創新型孵化器,引導完善配套建設,提升孵化企業的質量,全力打造復合型創新中心。

為加大鼓勵創新的力度,在東莞市的政策措施之后,東城又附上了自己的特色做法。2017年底,《東城街道關于促進街道創新驅動發展的扶持方案(試行)》開始征求公眾意見,通過設立創新資金池,每年投入最高兩億元資金額度對創新項目實行扶持資助等形式,從“筑巢引鳳”到“集鳳筑巢”,吸引科技、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集聚。未來力爭構建5~6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每個產業集群中打造1~2個重大平臺、引進2~3個創新團隊,每個重點發展領域中培育5~6個龍頭企業。
東城以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為主抓手,著重打造ICT(信息和通信技術)、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重大產業創新平臺。通過引進落戶、合作共建、龍頭企業自建等模式,搭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及重大科技產業創新平臺,以此為依托,吸引科技、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聚集,引入、孵化一批具有突破性、示范性的科技成果。對認定為東城街道重點科技平臺的新型研發機構,可給予項目開辦(含裝修改建、場地租賃等)、設備購置或租賃、運營服務等方面資助,累計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符合“旗峰實驗室”認定條件的重大科技產業創新平臺,可通過共建方式,給予累計最高不超過5000萬元的專項扶持。
對獲得國內發明專利授權的發明專利,每件一次性獎勵10000元。同時,為鼓勵創新成果轉化,特設立核心技術攻關專項扶持。圍繞ICT、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開發出標志性產品,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成熟度高、產業化前景明確、能盡快轉化應用的科技成果進行產業化。經街道審定后,單個項目可通過財政直接資助的方式給予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資助,并鼓勵街道產業基金對項目進行投資扶持。
之所以制訂新的鼓勵方案,東城表明, 這主要是為了推動東城成為創新政策優、創新成本低、創新效率高、創新氛圍濃厚的復合型創新中心。《方案》的扶持對象,為促進東城街道高新技術產品研發、生產或服務,開展自主創新活動,推動產業發展的企業(個人)和項目。
東城街道黨委書記鄧濤,199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政治系,是“學者型”領導,被外界譽為“東莞最懂科技金融的書記”。他透露,人才是創新研發的基礎,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東城擬實施高端人才引培計劃,設立“旗峰星光”獎勵,引進一批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設立5年8億元的專項扶持資金,其中對項目初創資金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積極實施院士成果轉化“玉蘭計劃”,加快推動“千人計劃”項目和創業服務中心落地,打造一批高端創新企業。實施“旗峰英才獎”,籌集推出首批500套人才公寓,吸引人才集聚。

從理念設計到政策制定再到落實執行, 東莞正以更廣的全球視野、更高的戰略站位、更嚴的創新標準來審視和謀劃下一步的高質量發展,以科技和智慧的光芒照耀中國。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