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0 8:13:04
文/秦鵬燕
責編/劉霞
隨著知識經濟與創新全球化浪潮的到來,支撐地方創新活動的科技創新平臺越來越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關鍵資源。近幾年,隨著東莞從加工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東莞的創新驅動也得以不斷升級,科技孵化器迎來了創新性的長足發展,同時也成為了推動東莞產業轉型的重要內生力量,特別是高端科研創新平臺的落戶,使產學研用形成深度融合,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實現了最大化釋放。
創新企業集群快速崛起,高層次人才大量聚集,使金融活水不斷涌動,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全方位合力推進創新產業的發展,加快了東莞新舊動能轉換進程,推動東莞加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向創新型一線城市的目標邁進。

作為連接深圳東莞的橋頭堡,松山湖不僅風光優美,更是一棵正在引來金鳳凰的“梧桐樹”——作為東莞市唯一一個國家級高新區,松山湖高新區面積達72平方公里,坐擁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地,可謂“科技共山水一色”,肩負著引領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任。
自2013年開始,東莞市委明確表示要大力實施創新成果孵化、轉化,著力實施“大孵化器戰略”。在孵化器建設方面,松山湖高新區一直走在東莞市前列。目前,松山湖共集聚各類孵化載體已超過30家,孵化場地面積近百萬平米,在孵科技企業千余家,其中認定的國家級孵化器6家、國家級孵化器培育單位10家、市級孵化器27家。它們利用打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的方式,集聚高端人才和技術,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助推東莞成為“科技的棲息地”。
科技體制創新的示范園——清華東莞創新中心
清華東莞創新中心(全稱:東莞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創新中心)是根據清華大學與東莞市人民政府簽署的全面合作協議精神, 由東莞市人民政府與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于2013年5月簽訂協議共建的、以企業化方式運作的事業單位。通過自主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創業投資、技術和人才引進、科技與金融結合來促進東莞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依托清華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年來產生的科技成果以及國內外一流的科學家和高層次人才,清華東莞創新中心在東莞松山湖搭建產學研創新平臺,促進清華大學及國內外的科研成果在東莞產業化。

清華東莞創新中心全資設立廣東清大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并組建東莞市清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為平臺對外投資主體,以高科技創業企業為主要投資對象,支持科技項目的長期孵化和產業發展的持續投資;全資設立廣東清大孵化器有限公司,致力促進科技項目落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設立廣東清大國際技術轉移有限公司,并在美國、俄羅斯、巴西、以色列、韓國等地運營或合作建設海外資源平臺,開展多渠道、寬領域、全方位的國際技術轉移工作;同時發起成立了東莞創業投資聯合會和東莞國際技術轉移聯盟兩個資源平臺,提供從項目引進、股權投資,產業對接、落地服務、培育集群等全鏈條服務。
目前,中心已組建生物煉制工程中心、固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實驗室、燃料電池先進技術實驗室、智慧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物醫用材料工程中心、先進功能納米材料研發中心、新型電子加速器研發中心等15個研發平臺;引進各類中高端人才, 包括外籍創新人才、千人計劃人才、長江學者等數十人;引進 “青云服務器”“eKnife放療項目”“智能光伏與優化芯片解決方案”“輕質高強陶粒項目研發和產業化”“碳基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的研發與產業化”等一批重點項目。目前,青云服務器項目在松山湖成立總公司,月產值已達到2000萬元;智能光伏與優化芯片解決方案項目投資1年即溢價10倍。以上項目建成后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清華東莞創新中心恪守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整合多方資源,摸索出一條“官產學研資”相結合,促進高科技成果轉化的自主創新之路,服務于東莞市區域經濟的中長期發展,推動東莞乃至珠三角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廣深科技走廊產業標桿——中集智谷產業園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發展,廣深科技走廊建設的加速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及協同發展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先決。
在松山湖有這樣一個產業園,以擴自身強大的產業核心能力,集聚眾多的高端科技產業,成為產業協同發展的典范。
中集智谷產業園,是由世界領先的物流和能源裝備巨擘——中集集團斥資180億元在東莞打造的四大產業基地之一。作為中集集團進軍產業園區的標桿項目,中集智谷致力打造成為中國工業4.0示范園區。

在產業聚集上,中集智谷積蓄工業4.0的力量,重點打造智能裝備、激光、機器人、電子信息、移動互聯等高端科技產業集群,堅持以“產業帶動創業、服務支持創新”的運營服務理念,并以此呼應“中國制造2025計劃”、“東莞制造2025”,以智能化、自動化為特征的產業升級推動東莞,珠三角乃至全國的工業4.0的進程。
在產業運營上,中集智谷整合工業4.0的資源,以高端電子信息與智能化科技產業集群作為主導產業結合物流、金融等現代產業服務業,形成“創業投資-產業加速-上市培育”三位一體的全產業鏈,為園區企業打造一個高效的成長空間。
在園區運營上,中集智谷落實工業4.0的服務體系,首創云創業平臺,以科創服務、金融服務、人才安居、商務服務、政務服務、人力資源、采購服務、管理咨詢、基礎服務九大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作為全球領先的物流裝備和能源裝備供應商,中集集團擁有集裝箱、道路運輸車輛、能源化工及食品裝備、海洋工程、物流服務、空港設備、金融、產城發展以及模塊化建筑九大業務板塊。旗下有300余家成員企業,研發中心及制造基地分布在全球近20個國家和地區,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企業超過1000家,全球范圍內長期客戶超過10000家。中集集團這艘巨艦所集合的強大產業資源和優勢,將具有強大的產業集聚能力。
中集智谷產業園充分發揮服務平臺的“杠桿”作用優勢,探索全球創新資源聯動的新路徑。注重培育服務平臺的核心資產和核心能力,在根植于東莞結合全球創新趨勢上具有標桿意義。
在東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中,中集智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17年中集智谷園區成功入選了東莞科技創新項目庫,隨著項目的建成,將會帶動“人才、產業、資本”等高端創新要素加速集聚。
區別于其它產業園區,中集智谷重點引進智能裝備、電子信息的創新科技企業集群等主導產業,為這些企業提供產業鏈整合、生產性服務、商務生活設施和創新文化為一體的全方位產業生態環境和創新氛圍,并且通過聚集效應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力與創新能力,以此促進區域的產業優化升級和城市價值提升。
邁威科技是從深圳搬遷進駐中集智谷園區的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為華為、海思、比亞迪、法雷奧等國內外百余家高端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其企業負責人表示:“之所以選擇從深圳搬遷進駐中集智谷園區,主要看中園區生態規劃及創新運營服務能力,而且在這里辦公運營成本比深圳低得多,同時共享中集集團全球客戶資源價值網。”
2016年至2017年,中集智谷先后榮獲國家級眾創空間、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兩個“國字號”殊榮,在企業孵化、產業集聚方面獲得國家層面認可;此外,2016年至2018年,中集智谷連續三年總冠名“贏在東莞”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積極助力東莞創新創業事業發展,并于2017年7月20日榮獲“廣東省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榮譽稱號。園區以“創新”驅動,以“技術”引領,致力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培育基地。
依托產業分布優勢,中集智谷正積極鏈接全球資源,加速國際化發展。2017年6月,中集英國海外創新中心在英國倫敦掛牌成立,這標志著中集旗下的創新中心邁向海外,推動孵化器國際化發展。
2017年11月21日,中集智谷與德國中德工業4.0聯盟簽署《共建中德先進制造解決方案創新中心》戰略合作協議,中德先進制造解決方案創新中心正式啟動,這標志著中集智谷在推進中國制造業對接德國創新技術及資源邁向一個全新的臺階,也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推進東莞制造業邁向智能制造新時代。
科技、資本、產業三鏈融合的典型平臺——華科城
當今,國內外企業間的博弈已非企業內部的單個創新鏈、產業鏈或資本鏈的靜態同類競爭,博弈的焦點正逐步轉移到基于企業科技、資本、產業“三鏈”深度融合并高效運轉上來,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和社會資本資源,培育高端科技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建設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手段,在當前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就顯得尤為必要。

華科城是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聯合社會資本合作共建的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孵化載體,是科技、資本、產業三鏈融合的典型平臺。松湖華科產業孵化園是華科城打造的第一個孵化器,于2011年投資建設,2012年正式投入使用,2013年即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013年~2016年連續四年通過科技部和財政部批準為具有免稅資格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全省2家之一,東莞市唯一);2014年~2016年連續三年被科技部認定為A類(優秀)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全省4家之一,東莞市唯一),還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為首批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全省4家之一,東莞市唯一)。
技術服務能力強是華科城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保障。松湖華科產業孵化園利用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在孵企業提供集中式高端技術服務。建設了設計服務中心、激光技術中心、精密測量技術中心、檢測技術中心、機器人與智能制造技術應用服務中心、廣東省制造裝備數字化重點實驗室以及廣東省制造裝備智能化研究中心等七大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結合在孵企業產品和技術特點,充分挖掘科技政策要點,幫助在孵企業申報各級科技項目,爭取政府支持,加快企業研發和產業化進程。
專業性強為華科城的產業定位筑牢基礎。松湖華科重點培育三大產業方向,即高端裝備制造業(數控裝備、智能機器人、節能環保裝備、高端醫療裝備等),新型電子制造業(傳感器、讀寫器、集成電路等),以及制造服務業(創意設計、信息服務、研發中心、產品檢測等)。完善東莞市及松山湖國家高新區的科技產業孵化鏈,促進產業集群式發展。
經過7年的發展,松湖華科產業園已累計孵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及入庫培育企業66家,新三板掛牌企業7家,上市后備企業3家,東莞市倍增計劃企業2家,部分主要科技創新指標占比松山湖約20%,已經發展成為東莞重要的科技創新平臺,發展成效顯著。
支持大學生創業成為松湖華科產業園的一大亮點。其連續四年贊助了東莞理工學院“松湖華科杯”創新創業大賽、“贏在東莞”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以及華中科技大學“工研院杯”創新創業大賽,共評選出80個優秀大學生創業項目,并支持了15個項目團隊創業。

創新管理體制為企業的服務能力發展提供了活力。松湖華科產業園采用公開招標形式施行委托經營,通過委托經營整體激活和提高松湖華科的核心服務能力,強化其作為國有資產運營主體的地位與作用,發揮其載體建設及產業投資功能,同時提升了松湖華科產業園的運營效益,完善了激勵機制。
健全的孵化鏈條為企業的加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生態圈。華科城正在聚集海內外一流科技與產業資源,構建了“眾創空間—孵化器— 加速器”的完整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科技項目孵化、創業企業快速發展、畢業企業加速發展的良好創新創業生態圈。
松山湖高新區的“大孵化器戰略”,凝聚起政府、高校、孵化器、新型研發機構、投資機構、科技服務機構及科技企業的力量,它們共同在創新創業的大潮中,聚沙成塔。相信隨著新興技術產業的不斷聚集,科技、資本、技術的不斷融合,松山湖將真正成為生態宜居的“科技棲息地”,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又一科技產業孵化新高地。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