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喀什的時光 陽光之城 尚昌平

2019-01-05 8:43:01

文、圖/尚昌平
責編/劉霞

2018年的整個夏天,我在喀什的城市鄉(xiāng)村中穿行,入戶走訪、田野考察,彩霞映照著這座陽光之城,世間的所有美麗,都不及遇見的那一張張親和的笑臉。用時6個月完成攝影課題《改革開放40年新疆喀什地區(qū)影像記錄調查研究》,我紀錄了喀什最美的時光。

相機是一個可以把背離的、匯合的、平行的、互相靠攏的、分歧交錯的,或者永遠互不干擾的,組合裝納成一個巨大的容器,讓所思所想有處安放。相機之外的一切,或許就是多余的憂愁。人物、事件、情景游動于空間和時間,在時空的交匯點就是圖像的最佳敘述時刻。當今,圖像在這個世界中越來越重要。人們對場景和畫面的記憶深度超過了對文字的記憶。而在文學、美術、攝影這三者中,攝影最直接、最準確保留了歷史。保留了一個個融入歷史的當代史。這些當代史終將會成為未來考古學的一部分。

安塞爾?亞當斯說過:“我們不是用相機在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你曾經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走過的路,愛過的人。”

喀什的舊稱是喀什噶爾,維吾爾族語意為“玉的集市”,在絲綢之路上,它曾經以美玉聞名古今。它還有另一種解釋,意為“各色的磚房”。經過改造,疏浚清淤后的吐曼河兩岸綠化郁閉度逐年增長,形成一道綠色風景,像一條綠色項鏈圍繞城市。

喀什地區(qū)地理位置處于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和天山南脈之間,東望塔克拉瑪干沙漠,南接巴基斯坦、印度,西通阿富汗和西亞諸國,北達吉爾吉斯大草原,曾經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κ驳貐^(qū)轄屬1市11縣,總面積14.162萬平方公里,喀什的舊稱是喀什噶爾,維吾爾族語意為“玉的集市”,在絲綢之路上,它曾經以美玉聞名古今。它還有另一種解釋,意為“各色的磚房”。以我的理解,喀什的特征是以色彩繽紛的建筑顯著于世,更深的一層涵義是這座古城既具有傳統(tǒng)的民族特色建筑,又有融通歷史上不同地域建筑風格的多元性,像喀什這樣以建筑特色命名的城市還是十分少有的。

這座城市也陸陸續(xù)續(xù)興建了不少的高樓和標志性建筑,但至今依然保留著歷史不同時期的建筑物。喀什的古建筑容納了歷代喀什人的建筑思想,尤其是分布在老城區(qū)里的一條條古巷。據(jù)當?shù)厝苏f,最早的古巷距今有400年的歷史了,雖然古巷設施顯得有些陳舊,但是仍然有人在居住。古巷存在的意義不僅在于人們沿襲著傳統(tǒng)的居住方式,從城市的發(fā)展來看,古巷是這座城市最初形成時的骨架,古巷民居奠定了這座城市的建筑模式。

在大多快速發(fā)展的城市中,歷史上遺留下的民居已被林林總總的高樓大廈淹沒,而喀什人追求的是兼容并蓄的建筑理念,尤其是注重新、老建筑群落的和諧關系??κ驳睦铣且廊槐A袅溯^完好的古老民居,這對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來說,的確是一件幸事。建筑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歷史,它不僅反映歷史上的社會經濟及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建筑的審美觀??κ补懦堑慕ㄖ⒎鞘峭粋€時期所筑,人們可以從不同時期的建筑,看到這座城市往昔的景況。

在喀什老城,有數(shù)百年歷史的老屋比比皆是。老城內街巷縱橫交錯,布局靈活多變,曲徑通幽。孩子永遠是老城的最大亮點,即使抬頭未見風箏,低頭也盡是快樂的孩子。

喀什高臺民居的特色是分布在老城區(qū)中的一條條古巷,它是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在眾多的古巷中,闊孜其亞貝希巷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

吐曼河水悠悠東流,經過河水長期沖刷及沉積,在河畔形成了厚厚的黃土沉積層和黃土陡崖,喀什人沿土崖由低至高依勢修建了大量房屋,多年來不斷增建的房屋向高處延伸形成了高臺民居獨特的景觀,現(xiàn)在是喀什市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闊孜其亞貝希巷南面臨河,西側是東湖風景區(qū),依山傍水,綠蔭環(huán)繞,歷史上曾經是環(huán)境優(yōu)美的人類棲居地。

現(xiàn)存的闊孜其亞貝希古巷有一個較寬的正門,是居民區(qū)主要的通道,巷道由低至高依勢修建,因此,巷內多為坡道。坡底的民居修筑時間較早,依山挖方筑建墻垣,房基稍低于巷道的水平線,這是一種較早時期的建筑特征,而這種營造方式為居住者普遍采用。由于房屋基礎采用挖方筑建,基礎十分堅固,盡管年代久遠,房屋四壁墻體很少出現(xiàn)結構上的畸變。巷道是隨著山丘上不斷增建的民居向高處延伸著,一排排房屋階梯式地增高,巷道曲廻其間,這種合理的布局一直伸展到最高處。在一座山丘上筑建越來越多的房屋,巷道狹窄是必然的,因為再沒有奢侈的地面可供利用了。

高臺民居大多為雙層建筑,有的為三層。一般最下層為寢居室,里面冬暖夏涼,但通風與采光的效果較差,人們日常更喜歡在第二層房間中活動,二層上起半高式的平臺,有的則在上面以木結構的形式架起亭廊。為解決采光的不足,在不太寬敞的庭院之內留有天井,每層上下有階梯相連,院落雖然狹小,但沒有壓抑感。即使在今天,城市里的房屋建筑也多是封閉戶型,而高臺民居則是半封閉的,一扇門封閉的是平視空間,但在平臺上可同時與比鄰的幾家相互通話,或許這種建筑的本身就具有一種人情味,而不同于關門即密封的現(xiàn)代建筑。

古城改造提升了當?shù)厝说纳钯|量,家家戶戶在屋外種上各種綠色植物美化環(huán)境,在這里感受到當?shù)卣鎸嵉纳顮顟B(tài),令人流連忘返。

老城民居建筑另一個特點是隔墻共有,這樣既節(jié)省了占地面積,又起到了整體堅固的作用,每戶的隔墻與院墻垂直相銜合,而院墻又像城垣一樣的縱貫于古巷兩側,院墻上的門戶設置錯落而無對開的,這些都說明民居注重實際生活的功能及建筑布局的合理性。

這讓我突然想到了人群的概念,也就是說喀什老城的民居是以群體的人文思想筑建房屋的,和睦的群體,在房屋構建時是互相為鄰的,一道墻壁兩家共用,一座過街樓閣成為幾家相互往來的空中過街橋,如果不是那種融融的鄰里之情,老城民居的特色也就蕩然無存了。

雖然不能說喀什高臺民居是最美的,但它無疑是歷史遺留下的“最高建筑”,高達百余米的一座山丘上民居涵蓋的建筑構想,既注重了實用價值,又顯示出對傳統(tǒng)建筑的理解,較好地融合了建筑與人文的關系。正因為如此,喀什至今被認為是一座自然地理和人文歷史不可復制的博物館。

巷道曲徑幽深,卻很潔凈,讓人覺得巷道不是用冰冷的磚石砌成,踩在上面能感觸到陽光留下的余溫,狹窄的巷道沒有讓人感到局促,相反,當斑駁的陽光投束在巷道民居上形成黑白對比的影像時,鏡頭中定格的畫面有一種深邃的空靈感。

孩子們穿著蕾絲裙在路燈下轉圈跳舞。

闊孜其亞貝希巷的男人們外出謀生去了,古巷留下了女人和孩子,這是一群毫不怯生而又十分可愛的孩子。

喀什的民族手工業(yè)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是維吾爾族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阿布都瓦克?吐爾洪是阿熱亞路帽子巴扎的手工藝人,據(jù)他介紹,城區(qū)過去曾有近百條古巷為手工業(yè)者聚居的地方,這些古巷都以手工業(yè)者所操的職業(yè)命名:

艾維熱希木喀巷,意為“絲綢工聚集的巷道”;

闊孜其亞貝希巷,河崖上居住的土陶工;

再格來巷,居住著打造首飾的金銀匠;

孜里其巷,巷內均為織毯戶;

亞尕其巷,制作木器的木匠……

4歲的奈菲賽,父母去外地工作了,她和爺爺奶奶一起居住在阿熱亞路。阿熱亞路是著名的民俗文化街,有多個巴扎,奈菲賽坐在制作和銷售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店鋪里。

其它還有以制作花帽、織土布及印染花色粗布、制秤、編葦席等為名的巷道。在歷史上疏勒錦享有盛譽,曾作為貢品進奉中原歷代王朝,如今制作疏勒錦的古巷已經找不到了。

庫木代爾瓦扎街被當?shù)厝朔Q作樂器街。在喀什臨街的樂器店鋪遍布全城,樂器街上的工匠大部分來自疏附縣的吾庫薩克托鄉(xiāng),那片鄉(xiāng)壤的村民世代以制作樂器為生,具有上百年歷史的家族式作坊比鄰皆是,被人譽為音樂村。在喀什流傳著一句口頭語,說吾庫薩克托鄉(xiāng)的樂器工匠是讓木頭歌唱的人。樂器街上的店鋪均為平房建筑,一如傳統(tǒng)的家庭式作坊:臨街為店面,其后為生產作坊,作坊后是小庭院及寢居室。店面房間較寬大,一張長條形的臺桌擺設在房間的一角,桌面上擱置各式的小件工具和材料,通常最后一道工序在這里完成,包括在樂器上漆繪圖案、鑲嵌飾物及裝弦、調音。每戶店面的四壁都掛滿了各式樂器,有的樂器工匠還在房間里辟出地方擺設鑲嵌玻璃的柜臺,陳列著按比例縮小的樂器模型,這些精巧的制品是為慕名而來的游客準備的,看起來更像是一間展廳。

喀什民間制造樂器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古代喀什為疏勒國故地,公元前2世紀就已經產生了《疏勒樂》,并由西域傳入了中原。據(jù)《隋書?音樂志》記載,隋大業(yè)年間《疏勒樂》被列為宮廷九部樂之一?!妒枥諛贰酚筛枨?、舞曲、解曲三部分組成,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弦、笛、簫、篳篥、答臘鼓、腰鼓、雞簍鼓、羯鼓十種,其中,簫為漢族樂器,笛、羯鼓分別為當時的羌、羯少數(shù)民族樂器,其余七種均為疏勒制造的樂器。流傳至今的樂器是在繼承傳統(tǒng)樂器的基礎上,歷經千百年不斷地改良保留下的精粹。

樂器街作坊生產的主要是維吾爾族傳統(tǒng)樂器,通常生產的樂器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彈撥樂器主要有熱瓦甫、都塔爾、彈撥爾、卡龍琴等;拉弦樂器以艾介克、薩塔爾、胡西塔爾為主;吹奏樂器有乃依(笛)、蘇爾奈(嗩吶)等;打擊樂器有達甫、納格拉等。

在庫木代爾瓦扎街樂器作坊里,聽到了一段古老的民間傳說。很久以前,維吾爾族的吉祥神“黑孜爾”降臨喀什噶爾,當他看到牧羊人趕著羊群走在寂寞的荒野時,不禁產生了憐憫之情。于是,他截取一段桑木教牧羊人制作了一把琴,用羊腸捻搓成琴弦,并教會牧羊人演奏,這把傳說中的琴就是維吾爾族演奏《十二木卡姆》時的主要樂器彈撥爾。吉祥神黑孜爾沒有送給牧羊人財產,但他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永遠地留給了維吾爾族人,從此,不管是歡樂還是憂傷,人們總是對生活充滿著美好的憧憬,也許,黑孜爾告訴人們,彈撥爾琴聲的旋律才是美好的理想寄托。

5歲的賽菲雅住在阿熱亞路。她偷偷穿上母親的紅鞋子,開心地在自家門前展示腳上的紅皮鞋。

彈撥爾琴長約1.4米,是尺度最長的樂器,琴體和琴頭用桑木制成,琴體仿如長柄水勺;現(xiàn)已很少見到以羊腸線作琴弦,一般使用五根鋼絲弦,內二弦與外二弦調成同度音,與中弦調成四五度關系,演奏時音色純凈,清新悅耳。

艾介克又稱“哈爾扎克”,是拉弦樂器中最短的樂器,共鳴箱看似球形。艾介克有四根金屬弦,用小提琴弓演奏,演奏時發(fā)出二胡和板胡混合音色,人們常見的胡琴就是從艾介克演變而成的。

胡西塔爾意為“歡樂的琴弦”,它是綜合艾介克和小提琴特點合成的拉弦樂器,琴弦為十一根,但演奏時只拉四根,其余七根弦為共鳴弦,音色優(yōu)美,極具表現(xiàn)力。

在庫木代爾瓦扎街的樂器店鋪里,看到最多的是大小不同規(guī)格的達甫,達甫是維吾爾族民間極為普及的打擊樂器,俗稱手鼓。達甫的制作比較簡單,在圓形的木框上蒙上一層羊皮,木框內裝有小銅環(huán),演奏時以雙手交替擊鼓發(fā)音,是獨伴奏和獨奏的主要樂器。

常年守在庫木代爾瓦扎作坊里的工匠們制作每件樂器都要付出辛勤和智慧才得以完成,僅以砍削粗料成形為例,就要揮動一種“砍砍子”的工具上千次,而制作一把彈撥爾則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在每一個工匠的身上,一半是生活節(jié)奏,一半是樂器節(jié)奏。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兩件樂器;在這樣的音樂歌舞氛圍里,樂器工匠的生活不再枯燥,他們勞作的艱辛都融進了音樂,化作了可以聽得到的旋律,這也許是讓樂器街的工匠們值得欣慰的。

22歲的玉買爾江?玉山是庫木達爾瓦孜街最年輕的樂器工匠,他已經能夠嫻熟地制作十多種樂器,并能按照比例制成玲瓏精巧的各式樂器藝術品賣給游客,他自己既能制作樂器又是出色的音樂人。隨著游客量不斷增長,他的店今年收入頗豐。

喀什既是古老厚重的又是現(xiàn)代時尚的;城市中歷史遺跡和現(xiàn)代建筑完美結合;這里地理景觀、人文景觀、風物民俗構成一幅幅綺麗多彩的動感畫面,像一首和諧的琴曲傳頌著深遠的內涵??κ?,就像一本厚重的大辭典,等待來訪者靜心欣賞、耐心解讀。

走進新疆第一站應該是喀什,因為這里是認識新疆的開始;如果在新疆走過99個地方,最后一站應該在喀什,它是新疆之行圓滿的句號。

編輯:楊文博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