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4 7:37:08
文/宋聯軍
攝影/《中國周刊》記者 楊劍坤
責編/劉霞
2018年秋天,蘋果采摘期剛剛開始,大窩村彝族村民楊史都就開始忙碌起來,今年有外地客商訂購了村里30多戶蘋果種植戶的貨,他是中間聯絡人,除了負責安排采摘、運輸,他還要學習用手機把摘蘋果的過程拍下來,并且要盡量拍得好看。
大窩村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這里海拔超過2000米,出產的蘋果雖然外貌普通,但是因為日照時間長,蘋果有明顯的糖心,味道甘甜,十分受食客歡迎。早在1958年,鹽源就開始了蘋果的引進種植,并形成了西南地區最大的高原蘋果產區,但因為位置偏遠,交通不便,這里的蘋果很多年都不為外人所知。
“以前只有西昌,最遠到成都,去年開始就有外省的客商來了”, 楊史都說:“今年蘋果價格更高,主要都銷到外地去了”。
改變來自手機短視頻APP的出現。去年開始,當地有村民注冊了手機短視頻APP,拍了摘蘋果的短視頻,引起做產地直銷農產品生意客商的注意,產品質量好、生長環境特別、視頻直播銷售,更多的客商和當地農戶紛紛加入,鹽源的“丑蘋果”一時成了熱銷商品。
搭乘互聯網新經濟的快車,原本默默無聞的大窩村蘋果,和聞名全國的云南熱帶水果、西北干果蜜餞、東北風味兒林產,一下子站在了同一個銷售平臺上,許多像楊史都一樣生活在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也開始超越地理環境和其他物質條件的限制,開始有了更多和大城市居民一樣接觸更遠的外部世界、走向更大市場的平等機會和渠道。
奇跡的發生并不只在這短短兩年之間。在1952年之前,鹽源所屬的涼山彝族自治州依然由土司和奴隸主分治割據,新中國成立之后,涼山的各族人民實現了從奴隸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一步跨千年”的飛躍,而讓大涼山在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中取得巨大飛躍的開始,是令世界矚目的改革開放。
2018年12月18日,在北京隆重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
1978年12月18日,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總結講話,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
就在這一年的冬天,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在一紙分田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決定從此開始實行農業“大包干”。這18個紅手印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最終上升為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徹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從此拉開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標志,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集體入選了100名改革開放杰出貢獻對象名單。
76歲的壯族農民韋煥能也在這100名杰出貢獻對象名單中。
韋煥能,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人。1978年,36歲的韋煥能是宜州屏南鄉合寨村的一名生產隊長。合寨地處宜州、柳江、忻城三縣交界,原本就民情復雜,管理難度大,聽聞公社要撤銷,村里情況就更亂了。
要用什么樣的形式把農民重新組織起來?韋煥能找來其他村干部,大家一起商定成立“村民委員會”,讓村民自己選干部,實行村民自治。1980年2月5日,在村口的老樟樹下,卷煙紙做選票,米筒做了投票箱, 85戶村代表組成了 “村民代表大會”,這是我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這之后合寨村民委員會建立起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如村規民約、選舉方法、議事制度等做法,都為我國建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作了重要探索。壯鄉深處的合寨村,也在共和國的歷史上記下了光彩的一筆。
40年波瀾壯闊的征程,像這樣值得記載的事件還有很多很多。
1980年,全國民族地區展開了糾正“左”的路線造成的危害,落實民族政策,切實尊重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生活習慣:恢復一批民族形式的物資交流會;恢復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活動;恢復清真飲食網點;恢復民族傳統集市街期;恢復歷史上習慣使用的民族語地名等。
1981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其中第三十五條第七項指出:“必須明確認識:現在我國的民族關系基本是各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必須堅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加強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建設,保障各少數民族地區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政策的自主權。要切實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文化建設,努力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干部。”
1983年,國務院決定:每年撥專項資金兩億元,用10年時間,扶持開發甘肅河西地區和寧夏河套地區,改造自然條件最差的甘肅中部干旱地區18個縣和寧夏西海固干旱高寒山區8個縣。
1984年5月,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1985年,內地創建西藏班工作開始起步。全國每年招收1300名西藏少數民族小學畢業生到內地19個省市的西藏班和西藏中學學習。
1991年1至7月,經國務院批準,5個少數民族邊境口岸和海關正式對外開放,少數民族沿邊地區的開放步伐再次加大。
2000年,影響深遠的“興邊富民行動”正式啟動。
2002年,針對22個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扶持工作全面展開。
2007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占比近30%……
改革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增進人民福祉,改善人民生活。
我國少數民族分布廣闊,從東北、內蒙古到新疆、西藏,再到云貴川、兩廣、海南,這些地區大多是山地、高原、森林和牧區,物產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復雜多變,由于自然與歷史的原因,這些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市場機制也更加不完善。40年來,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制定了一系列針對性政策,從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予大力幫扶,這些措施極大地激發了民族地區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和創新創業的熱情,市場機制、價值規律也越來越深入到社會經濟的每一個微觀單元,為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內蒙古扎魯特旗,地處科爾沁草原腹地,這里先后出現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
79歲的葉喜桑布是“全國勞動模范”,他是獸醫,在大隊里當了20年羊倌,1988年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3年,布仁白乙拉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他16歲開始做村里的出納,后來做會計、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村里在全旗率先開展了集體經營農業、畜牧防疫和牛羊改良工作。
2003年,蘇布道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07年,她在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作出希望建立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獎學金、助學金制度的提議。
吳云波是“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得者,2018年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2014年,他和村民一起注冊了養牛專業合作社,以“支部+合作社+基地+牧戶”的模式,帶動嘎查農牧民共同致富。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全國就業扶貧示范基地和扎魯特旗精準扶貧示范試點。
4個時代,4位代表,完全不同的生活經歷和追求,這些深深印刻著時代特色的故事正是改革開放40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變化最直接的說明。
物質水平的提升,促進了文化生活的發展。優美的侗族大歌、神秘的西藏唐卡、精致的苗族刺繡……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發揚,被更多人熟知、接受。
彩云之南的昆明,如今到這里的游客除了要去傳統旅游景點參觀,很多人把看《云南映象》排進了行程計劃。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的創作者是著名白族舞蹈家楊麗萍,有感于家鄉生活的迅速變化,她用了一年時間走遍云南各地,找到了60多位來自彝、苗、藏、傣、白、哈尼等多個少數民族的演員,將豐富原始的云南民族民間藝術搬上舞臺,創作出這部將生命內涵包容在內的大型作品,2003年一經推出就轟動了世界。如今,《云南映象》已經出訪了多個海外國家,并一直在昆明持續演出,在它的帶動影響下,一系列創新民族歌舞戲劇在云南省陸續創作推出。
楊麗萍說:“少數民族舞蹈已經在民間磨煉了幾千年,我會全力地把最美最好的,最有文化價值的歌舞保存下來。”
40年春風化雨、春華秋實,40年物換星移,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
從農村體制改革到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從固守封閉到全面改革開放,從工作重心轉移到國家騰飛戰略的制定實施,從解決溫飽到實現現代化,從追求單一發展到強調和諧發展、科學發展,40年來,全國人民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豐碩成果。這其中,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少數民族也隨著國家大環境的進步潮流,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漢族地區一樣共同享受著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文明成果。
2018年11月20日,由中國民族博物館主辦的“在歷史跨越的現場——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當代藝術館開幕。展覽用40年間中國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影像,講述發生在民族地區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的難忘故事。
尤其珍貴的是展覽特設的8組人文攝影作品:“土族-滄海桑田四十年”、“新疆-喀什的時光”、“羌寨-災難與重生”、“蒙古族-人物志”、“獨龍族-住房的變遷”、“布朗山-村寨的變化”、“見證鄂倫春”、“彝族-涼山的巨變”,分別從民族、區域、領域等不同角度,展示了40年間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從不同側面展現出中華各民族在40年間實現的歷史跨越。
改革意味著發展,意味著更新和變化,不論是內地還是邊陲,不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今天的生活和40年前已經有了很大不同,展覽中的圖片和文字,不僅僅是中華各民族40年來波瀾壯闊的社會經濟變遷、生活方式變化、生產方式變革的真實記錄,更是研究少數民族發展變化的寶貴人文歷史資料。
每一滴水都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在歷史跨越的現場” 是一條用圖像和文字匯聚而成的時光之川,每一張圖片、每一個人物、每一則故事都是流淌在這條大河中的一顆水滴,記載著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民族發展這40年來的艱辛歷程和美好變化,在這一刻,水滴凝固過去,讓我們銘記歷史, 在永不停息的時光中,它們繼續奔涌向前。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