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羌寨:災難與重生

2019-01-06 6:27:22

文、圖/徐獻
責編/劉霞

羌族,是中國西部一個古老的民族,因習慣將村寨建于河谷或者山腰,服飾上喜愛繡精美絕倫的云紋,而被稱為“云朵上的民族”。

在四川茂縣、汶川、理縣、松潘、黑水以及綿陽北川等地的高山和半山地帶,至今仍分布著許多羌寨。人們修建碉房,穿上“云云鞋”,跳起鍋莊舞,在山中、林地、屋頂和室內供奉白石,繁衍生息。

2001年12月,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帶著相機進入了地處大山深處的四川理縣蒲溪羌寨,不經意間叩開了探索那片古老土地的大門。在以后的日子里,又有幸結識了羌族朋友余永清、周吉祥。他們是對羌族文化有著很深研究的年輕人,其真誠打動了我,我們成了好朋友。在他們的熱情幫助下,我開始了心靈的羌區之旅,用鏡頭有計劃、系統地記錄羌人的日常生活、生產以及宗教習俗等,特別是羌寨在經歷了“5?12”大地震后的變化。

多年拍攝下來,每次進入這個地區,都會有不同的變化、不同的感受,對自己內心也會有程度不同的震撼。17年里,我用心貼近羌、感悟羌,用鏡頭記錄這個鮮為人知的羌區,一張張照片背后,是對自己內心的觀照。

我試圖通過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態羌區的影像記錄,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古老民族燦爛的文明;通過一個個樸實的羌民形象,展現現實場景中羌人質樸勤勞的風采。

2008年,汶川布南寨。村民在殘垣斷壁中收拾出一片空地,按照傳統宰殺年豬,準備做羌臘肉。

2001年的理縣蒲溪寨由于交通不發達,整個寨子保存比較好,四面環山,石頭壘起的土黃色老房子散布在山上。時值深秋,收獲的玉米掛在每戶人家的房頂上,金黃色的玉米在陽光下顯得更加燦爛,遠處的雪山依稀可見,整個寨子已然是一道不錯的風景。

在村支書家里,我們住了下來。正值殺年豬的時節,晚上,我們坐在火塘前,村支書拿來了新鮮的豬肉,拌上醬油,在火塘上為我們做起了烤肉。大家喝起了他家自己釀的玉米酒。

在汶川龍溪羌區,在阿爾溝的兩側高山上,遠遠地就能看到羌房、羌碉。在寨子里,今天的羌民大多依然沿襲了祖輩的生活習慣。穿著羌族服裝的人們,圍坐在火塘邊,老人燃起當地特有的蘭花煙,婦女坐在一旁精心繡制著羌族古老的羌繡,孩童在房前嬉戲玩耍,這樣的生活無疑與城市的繁忙喧囂有著天壤之別。

在我看來,羌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田園生活,盡管他們生活在偏僻的山谷,可正因為如此,他們生活得更具本色、更有人情,也沒有過多的煩惱,沒有名利之爭,活得更純粹、更自然。

汶川夕格寨是一個不通公路的寨子,從阿爾溝進去,車子到了垮坡寨便沒有了公路,停好汽車,就只能爬山到夕格寨了。

2006年,汶川直臺寨。正用傳統的“二牛抬杠”進行耕作的羌族農民。

路上,我背負著重重的攝影器材,路不太好走,基本是羊腸小道,沿途的風景倒是不錯,山間溪水靜靜地流淌,四周的樹林透出春天的氣息。

在距離夕格寨不遠的地方,耳邊傳來了一陣聲音,原來是村民們早早地守在進寨的路口,吹響了嗩吶,敲起了鑼鼓,為我們擺上了青稞酒,幾個羌族婦女手里捧著羌紅,為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掛紅,這是羌人待客的最高禮節。

夕格寨的地理環境比較獨特,四面環山,山的中央有一塊草地,寨子里的重要活動都在這里舉辦。

在楊貴生家,他給我們介紹了夕格寨的一些情況,這里居住有 56 戶村民,260 多人。由于交通不方便,很多東西運不出去,因此,只能靠山吃山。每到四五月份,羌人就會上山去挖蟲草、貝母等藥材,這是他們重要的收入來源。

自2001年11月進入羌區拍攝以來,我發現因受地理環境的限制,于高山、半高山居住的羌民,由于經濟收入不高,他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雙腿。寨子里的人如果要到縣城去辦事,大多數人只能先步行到鄉鎮后才有班車可坐。

2010年,茂縣曲谷鄉。羌人的體育活動——翹翹板。這項體育活動是羌族傳統體育中游娛活動中的一種,形成構思從風車和水磨中得到啟示。

在羌區,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羌族婦女行走在凹凸不平的村道上,有時候也會看見一些羌人背負重重的行囊。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羌民的艱難,難就難在出行上。由于他們大多居住在高山上,通往寨子的道路基本都是山間小路,路面也不寬,最要命的是山路險峻。我去過的很多寨子都是這樣的道路狀況,去這些寨子是需要勇氣的。在我的記憶中,前往汶川大門寨的經歷是非常難忘的。

2007年10月2日,我與友人余永清開著我的老JEEP,沿著陡峭且險峻的山路前往位于龍溪鄉最為險要的大門寨。

這個寨子我是第一次去,從山腳到大門寨的路并不算遠,只有6公里,但是,道路可謂異常難走。汽車行進在山路上,右邊是懸崖,左邊是上百米的陡峭山坡。狹窄的山路勉強可以通過JEEP,在拐彎處輪子甚至有一半在外。短短的6公里路程,我們來回花了7個小時。

在大門寨,古老的寨子讓我感受到了羌族建筑的偉大。在一處懸崖邊上矗立著一塊殘墻斷壁,任憑風吹雨打,它巍然屹立,與身后的群山為鄰,伴隨著龍溪羌人經過了不知多少春秋。

2007年,汶川阿爾寨,祭山還愿儀式。擔任儀式主祭 的“釋比”敲響羊皮鼓,保佑羌人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地方太平、百事順遂。

2008年5月12日,伴隨著大地震的來襲,許多羌寨被搖得支離破碎。

2008年8月11日,我與友人汪放一道踏上了前往汶川災區的路,以前去羌區的距離不遠,大約一百多公里,由于地震造成了映秀到汶川的道路中斷,只能繞道綿陽、平武前往,距離增加了幾百公里。

當汽車進入了平武境內的南壩鎮時,看見鎮里的建筑幾乎全部被毀。這個鎮我在 2005 年曾經路過,昔日的小鎮十分熱鬧,街上有一家魚館的味道巴適,生意很好,如今再也看不到它的影子了。

當天晚上在松潘住下。第二天一早就出發了,不多久便進入了茂縣境內,道路旁邊,垮塌的房屋逐漸多起來。很多地方出現了滑坡,道路上工人們正緊張地搶修。為了車輛行駛的安全,每隔一段距離,都會有工人揮舞著手中的旗子指揮車輛通行。

終于進入汶川縣城,縣城很多房屋都被地震撕裂,帳篷也隨處可見,縣城充滿了災難之后的氣息。

2009年,汶川布南寨,廢墟上的小女孩。

出了縣城,沿河而上,從縣城到龍溪短短十余公里,有一些道路完全被山體掩埋,羌房不在,羌人便在自家門前空地搭起了簡易的帳篷。

進入阿爾溝,道路很多都是地震后搶修出來的,原來的路有一些已經不見了,山體垮塌的地方也不少。在路上,遠遠望去,山上的羌寨已經變了樣,印有“救災”字樣的帳篷散落在各處,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終于在下午5點過到了友人余永清家。他家的房屋也在地震中遭受了損失,很多地方出現了裂縫,一家人都在屋外的帳篷里居住。

晚飯,我們坐在一起,共同舉杯,為他們一家能夠幸存下來而干杯。

2008年的農歷7月半,龍溪寨的上空,天氣陰沉,羌族婦女周文珍手里提著香蠟錢紙,邁著緩慢而沉重的腳步走向山寨的背后,一邊走一邊回望著滿是悲傷的山寨。山寨在地震中遭受了巨大的災難,寨子幾乎全部被毀掉了,周文珍的家未能幸免。

2018年,異地重建的木梯羌寨。汶川夕格羌寨在汶川地震中被損毀,如今異地遷徙到邛崍,當地政府如今將其打造成了旅游景區,吸引了很多游客。

寨子里又多了一座新墳,墳墓里躺著的是周文珍的婆婆。在地震那一刻,老人正在家里,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這位老人失去了生命。據周文珍講,老人曾經歷了1933年的疊溪大地震,在那次地震中她成為了幸存者,在經歷70多年后,又一次大地震降臨在她的身上,而這次,她卻沒能幸免。

周文珍和她的家人點上蠟燭和香,一陣青煙在空中飄起,在燭光中,家人燒著錢紙,用羌人特有的哀思,祭奠著逝去的老人。

2008 年 8 月 14 日,在汶川東門口救災帳篷臨時居住點,一排排籬笆搭建的帳篷,整齊地分布在一塊空地上,老人、小孩在帳篷前,有的在吸煙,有的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有的依舊在細心縫制著羌繡。當我的JEEP駛到這里的時候,他們把眼光投向了我,紛紛友好而熱情地向我打招呼,這里的羌民大都在我的鏡頭中留下過曾經的瞬間,我和他們已經是朋友、是熟人。

走進帳篷區,遇見了不少朋友,在多年的拍攝中,我的鏡頭中留下了無數他們家園曾經的美麗。如今,瞬間的災難,讓他們不得不離開居住了一輩子的家。

2009年4月清明節,我又到了汶川龍溪寨,來到了我熟悉的地方,看望我的這些羌族朋友,送去我為他們拍攝的照片。這次明顯感覺上山的路比之前好一些,蜿蜒的道路,偶爾會看見小型挖掘機在工作,隨處可見寨子的人們在忙碌地修建他們的新房,有的路面地基已經初見,有的已經是完工一半了。

2018年,邛崍南寶山。遷徙到新居的羌人,自力更生,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

十多年后我再次來到了蒲溪寨,路依然還是那樣險峻,但是路面變成了水泥路,還安裝了道路護欄,據朋友說這是在2008 年地震后才修的,可見政府精準扶貧的政策還是有了效果。當汽車駛入寨子的時候,山還是那座山,可是房子卻再也找不回當年的模樣了,新房子取代了以前的老屋,昔日屋頂的金色玉米被電視鍋蓋、太陽能熱水器代替。在寨子里,聽朋友韓龍康說,地震前的寨子幾乎都是老房子,地震后家家戶戶都把老房子推了,新修了房子,砌起了水泥的墻面,在寨子里已很難看到老屋了。

事實上,在2008年地震后我又去過很多寨子,比如汶川龍溪、雁門,理縣蒲溪、木卡,茂縣三龍、曲谷、溝口、黑虎等地,無論在高山還是河壩地帶,很難再見到古老的羌房了。

曾經居于群山中遺世而獨立的汶川夕格寨,在地震中損毀嚴重,讓人無比遺憾。2009年5月,夕格寨的羌民全部搬遷到邛崍。

茂縣永和鄉新修的房屋已經布滿了整個鄉上,鄉上唯一的道路新筑了水泥路面,新房的樣式沒有完全按照羌族風格,而更接近漢族的樣式。

熱情的童德成老人在他的新房接待了我和羌族朋友周吉祥老師。周吉祥老師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動去關注著自己的民族,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了羌族很多珍貴的影像資料。

2008年地震前,前往羌寨的道路大多為土路且狹窄,路面粗糙,好一點的路面就是碎石子路,一般的轎車是無法通行的,必須使用越野車,即便是越野車,通行起來也是顛簸不堪。記得那時去龍溪寨,車開出鄉鎮后就進入了爛路,6公里的路程需要一個小時,要是碰到會車就更麻煩了。有一次前往阿爾寨的路上,正好遇上一輛裝滿白菜下山的貨車,按照規矩,上山的車輛必須讓道后退,這下可好,我的JEEP在山路上足足倒退了一公里多,這種情況在羌寨是常見的。

2018年,四川邛崍木梯寨。如今遷徙到邛崍的羌人,幾乎每家都搞起了旅游,生活變得更好了。

地震后,政府災后重建的工程覆蓋了整個羌區。在隨后的幾年中,新建的道路通向了古老的寨子,路面變成了水泥路面,也有所拓寬,比以前好多了。

最近幾年,由于道路條件有了改善,羌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交通工具也在悄然變化,寨子里才出現了拖拉機、面包車,我的朋友余永清算是比較早有摩托車的了,他進出阿爾溝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車。

如今,高速公路已經通向汶川,移動通信的鐵塔已經聳立在龍溪鄉直臺村的古塔旁。汶川大地震后,舉一國之力對震區的搶救與援建,在短短幾年內,羌地跨進了原本需要數十年的現代化,讓羌族同胞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

時至今日,盡管廢墟早已被清理,但依然不能抹去傷痛的痕跡,踏著已經被清理的廢墟,一株盛開的桃花,矗立在殘缺的羌房前,變得格外醒目,也顯得更加美麗。

編輯:楊文博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