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8 4:48:44
文/費晨儀
供圖/宇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
責編/劉霞
作為城市居民,我們不時會有這樣的感受:馬路上欄桿設置不合理,過馬路要多繞四百米;雨季積水走路難,穿鞋心疼鞋被泡壞;共享單車擠占人行道,違章停車擠占自行車道,馬路那么寬,卻會感到無路可走;送孩子上學難松開手,危險隱患重重;城市公共空間匱乏,想散個步沒有地兒去……遇到城市問題時,我們該怎么辦?盡管心有怨言,但打熱線好像很麻煩,可供反應問題的渠道也并不多。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能一邊抱怨著一邊繼續忍耐。對于城市管理者而言,拿到語焉不詳的提案,也很難定位、核實其真實性,并及時進行處理。
從規劃師的角度來看,中國城鎮化由過去三十年的粗放發展向精細化和存量發展轉變,已是共識。城市更新中,規劃師與設計師面對的不再是一片白地,產權關系復雜、利益相關主體分散、規劃目標多元、公共空間稀缺等普遍問題,為項目帶來了許多挑戰。公眾參與,作為城市規劃決策過程的關鍵環節,在存量發展階段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義。公眾參與對規劃實施落地至關重要,是促進多元利益主體溝通和博弈、避免和緩解社會矛盾的重要途徑。但在實際規劃過程中,由于規劃項目多為政府和開發商主導,居民多處于被動地位,城市空間真正的使用者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
于是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讓居住在城市里的大家能夠更積極更便捷地發聲,能夠更好去連接城市居民、城市管理者與規劃設計單位,更有效地推動城市發生積極的、以人為本的改變?路見就在這樣的情境中誕生了。
路見是什么
路見(PinStreet),聚焦城市公共空間品質和居民的生活環境,是中國第一個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公眾參與互動平臺。它致力于為居民參與城市治理提供有效的發聲渠道,連接政府、專家和市民,助力城市精細化管理,推動城市以人為本發展。

在小程序中,居民們可以隨時隨地上傳提案,描述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地圖功能可以精確定位,便于準確描述城市問題的地理位置。小程序支持上傳照片,更生動,也利于核查提案內容的真實性。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公眾可以瀏覽查看最新最熱的提案,居民可以在提案下評論點贊,將提案分享到微信群,讓公眾參與活動得到更廣泛的參與。
除了小程序,宇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還聯合北京數城未來科技有限公司開發了數據分析后臺,居民上傳的提案可以在后臺中進行一鍵處理,幫助管理者識別熱點區域與熱點問題,并對公眾建議進行快速反饋。
自2017年6月上線以來,路見已經在北京、天津、深圳、重慶等城市收集到超過20000份來自居民關于街區改善、交通環境優化的提案,推動了城市和社區公共空間和居住環境的改善,為規劃設計團隊高效識別區域問題提供了數據基礎,協助地方政府進行“繡花針”式的精細化管理。
與此同時,路見還與國際組織、中國政府、規劃相關機構以及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并在聯合國第九屆城市論壇(WUF9)上進行了分享。
路見城市故事
北京胡同院落亂撘亂建,空間局促,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胡同生活的品質很低。北京近年啟動違建拆除和違規開墻打洞封堵整治等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提升胡同風貌。
居民“莉姐”的“超市菜店”提案:應該利用原來的奧士凱小賣部,開展便民服務設施,方便附近居民生活。

2018年3月以來,北京景山街道8個社區的居民在路見上傳了超過900條提案,數量還在持續增加。其中“超市菜店”、“自行車停放”與“健身設施”類型的提案數量最多。增加超市菜店、公共廁所的人性化改造、增加綠色植物與休憩空間等與生活便利性、空間宜居性緊密相關的提案呼聲最高。
2018年4月2日,北京市委書記蔡奇來到景山視察街區整治情況,高度認可了路見景山讓居民發聲的工作。在路見與街道的共同努力下,路見小程序二維碼已經在景山的胡同中“上墻”,居民可隨時掃碼提案,反映問題。路見還將接入景山街道的網格管理體系,變成街區治理的有效手段。
共享單車的出現讓大家出行變得更加方便,但與此同時,大量的投放、跟不上的運營維護和對道路的侵占也為城市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更值得關注的是,當自行車出行重新成為潮流的時候,自行車道缺失背后的安全隱患也開始顯現。
居民“德爾塔”在路見上傳“共享單車停放”提案:建議單車停放三要三不要:一是不要緊靠公交站停放,要停在不遠處的空地,二是不要擠占人行便道,要設置專用停放區,三是離開小區門口,要保證出行和環境安全。
2017年8月,路見以“共享單車停放與公共空間改善提案”為主題,聯合北京市海淀區清河街道、清華大學“清河實驗”課題組在清河收集了1678 條有效提案,超過一半的提案聚焦共享單車停放。活動一共吸引了1430位居民參與。
通過對提案的位置和語義分析,路見總結了清河共享單車“在哪兒停”、“怎么停”和“怎么管”等問題,并在路見清河沙龍上進行了分享。沙龍邀請了市民代表、區交通委和清河街道的政府管理者,ofo、摩拜等單車企業,以及規劃專家學者。這個多方溝通的平臺推動了政府與共享單車企業溝通,并逐步實施共享單車停放區的規劃與施工工作。
城市新區的發展延續了中國以往的粗放模式,在空間品質不高的情況下靠相對低廉的房價吸引人們。不過,比起老城區,新區具有更強的后發優勢,有條件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走出新的路徑。
居民“最愛小魔女”在路見上傳“占道停車”提案:通惠南路道路西側小區沒有停車位,私家車都停在人行道上,嚴重影響行人。建議:通惠南路西側北向南的人行道有兩個機動車道寬,希望路邊規劃上停車位,有效利用、合理規劃現有空間。
通州區位于北京東部,雖為新晉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但通州主城的空間仍維持著原有的粗放結構。2017年11月,路見在通州收集了1868份關于步行自行車環境的提案,其中30%的提案關注“占道停車”問題,“自行車停放”與“人行道”緊隨其后。在空間相對充足的情況下,資源未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精細的布置。
路見的數據報告為宇恒的“通州街道分類及設計”項目識別了重要節點和主要問題,為通州慢行系統的設計提供了依據與思路。
路見模式
路見收集精準到門牌號的提案,可以為管理者提供設施服務、空間環境等全方位動態數據,便于進行實時管理與精細治理。也為規劃方式從一次性的“藍圖規劃”向互動型、陪伴式的“漸進規劃”轉型提供助力。
坪山區位于深圳東極,是“深圳東進”戰略下最年輕的行政區。2017年年底,路見在坪山收集了1874位居民的2223條提案,騎行環境、安全過街與占道停車問題最受關注。居民的建議與坪山區民生訴求分撥指揮系統直接對接,活動結束后1個月內,就有53項提案在政府部門立項整治。至今,已有118條居民提出的問題得到切實改善。
2018年3月的路見坪山沙龍上,坪山區人大、政協、政府相關部門、街道負責人與企業、市民代表、城市規劃專家齊聚一堂。坪山區委書記陶永欣說,對于民眾提出的問題,能夠迅速解決的一定要馬上解決。未來,“路見”坪山將成為長效機制,直接對接政府有關部門,成為市民反映交通出行問題、解決問題的智慧平臺。
除了幫助政府自上而下建立意見收集渠道,路見也在探索完全自下而上進行提案征集,推動民生與城市空間的議題進行傳播,倒逼政府進行治理。

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布數據:中國每年約1萬名兒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為了研究中國中小學生的上學路安全問題,路見團隊以北京為例,通過大數據手段,對北京五環內的221所小學,170所中學進行了地理信息數據分析,并邀請居民參加“安全上學路提案征集”活動,上傳發現的安全隱患。對所有的民意數據匯集整理之后,形成了《2018路見·北京安全上學路民意數據報告》。報告分析了1700多份居民建議,整理出16條重點路段,并提出基本設施保障、過街保障、校門周邊無車化、鼓勵綠色出行、完善步行環境等改善建議。
該報告發布后獲得了廣泛關注,《北京日報》、《南方周末》、人民網等多家媒體進行報道,引起了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并舉行會議,要求各區公安交通管理支隊對校園周邊安全隱患進行全面摸排,并對問題進行妥善解決。努力做到不走過場、立即解決,一校一策、一區一警。
路見不只是一個公眾參與工具,還是一個公眾參與平臺,一個推動城市改變的模式。通過建立意見收集、大數據分析、多方沙龍、分撥治理、反饋實施的機制,與居民、媒體、專家、規劃團隊直接對話。
通過有趣、高效的方式,推動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事業的發展,讓空間的使用者發聲,并讓這些聲音被聽到;通過科學、具體的分析,影響當地政府,精準解決居民最關心的問題,形成良好的溝通機制;通過“街因我而變”的積極效果影響居民,激發公民意識與歸屬感,創造開放、多元的對話環境……最終,路見希望推動打造充滿活力的、安全的、可持續的且健康的城市生活空間,真正實現城市“以人為本”即人本城市的發展。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