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9 4:50:34
文/華興智慧交通云
責編/劉霞
路燈,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在城市中所承載的功能決定了其布局密、覆蓋廣、規律性強的特點,并存在電力的先天優勢。路燈“網絡”是當前難得的“智慧城市”應用設備設施的載體,在路燈上可以承載智慧城市的多種創新。
能顯示路況、周邊停車位、天氣等出行信息,還可以提供Wi-Fi,監測道路險情,近兩三年里,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青島、武漢等城市的馬路上,豎起了這種集智慧照明、視頻監控、交通管理、環境監測、無線通信、應急求助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多桿合一”的公共設施。
綜觀全球,在智慧城市的規劃建設中,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正普遍走向信息化、聯網化,“多桿合一”是推進道路空間科學、有序使用的重要舉措,是路燈智能化,城市智慧化的體現,也是智慧路燈桿發展的前提。一根智慧路燈桿,囊括街道上林立的近十種道路桿體的功能,配置上一個“智慧的大腦”,真正實現設備之間的功能聯動,這是目前社會各界在研究推廣的一個產業。
2016年4月,世界經濟論壇在《激勵未來城市與城市的服務:塑造未來城市發展和服務的主動權》報告中指出,未來城市轉型的一種模式即“公共資產的復興”,以“路燈桿”為例,指出城市正在將這類消耗資源的“死資產”轉變為通過增值服務能夠吸引可觀收益的資產(如能感應四周環境的空氣質量、天氣和停車位等)。這些服務,再輔之以數字廣告平臺,讓城市采用更經濟且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去充分利用未被使用的資產來提供原有的功能。
科技感十足
在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大背景下, 面向未來的“智慧道路共同桿”,科技感十足。它不僅僅是路燈,更是智慧城市的接口。其中的車路協同技術更將成為未來無人駕駛的關鍵。
智慧路燈的燈桿上一般可搭載公安、交管的監控探頭,對道路公共安全進行視頻監測。燈桿背側的超大LED顯示屏能滾屏播出天氣預報等公共信息,也能監測當前的PM2.5數值進行屏顯。要道路口的部分燈桿基座上設置觸控屏,路人可以通過上面的觸控屏直接查詢地理、景點旅游、商業購物等信息,政府發布的新聞、示警、公益廣告等也可以通過觸控屏顯示出來。有些燈桿還集成廣播功能。在行人較多時,路燈作用能發揮得更加明顯:一邊監控道路車流、行人安全、城市管理,一邊提示天氣、人流、違章等信息,還可以播放廣播營造城市氛圍、制止違章行為。人流多時,顯示屏會進行預警提示,路燈亮度也會相應增強。
2015年7月,杭州市城管委在距離浙江大學西溪校區不遠的黃姑山路試點綜合智能路燈桿項目,成為浙江省首個基于標準化NB-IoT的智慧照明項目,集照明節能、視頻監控、無線Wi-Fi、充電樁、信息推送等信息化應用。
2015年10月,上海靜安區大沽路上出現了第一根共桿智慧路燈,它的“頭”上有城市微基站,可以提供穩定的Wi-Fi信號,LED燈則負責照明;“脖子”上是聯網的視頻監控;“腰”上的設備可以智能廣播、查詢環境監測數據;而“腿”上不但有一鍵求助按鈕,還有充電設施,可以直接給新能源汽車充電。
2016年12月,首批20根集照明、空氣監測、微基站、Wi-Fi設備、視頻監控、信息發布、電動車充電等七大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燈桿在北京街頭亮相。
在非一線城市的江蘇徐州,也早在2016年就試點了首批共桿智慧路燈,其功能十分強大。除了能給道路照明的基本功能之外,它集成了沿街Wi-Fi、語音廣播、攝像頭、顯示屏、環境檢測、指示牌、氣象檢測、手機充電、汽車充電樁等多項功能。實際效果也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驗收和認可。
一盞盞智慧路燈的聯結,形成一張物聯網,通過后端大數據平臺,實現多種應用。
除了以上功能,智慧路燈現在已實現了潮汐車道功能。城市交通的“潮汐現象”,即每天早晨進城方向交通流量大,反向流量小;而晚上則是出城方向的流量大,更是加重了擁堵現象。針對該情況,智慧路燈可根據現場交通情況或后臺監控視頻數據分析,控制可變分向行駛車道標志隨時調整車道行駛方向;若路口有明顯通行特征,在沒有突發事件的情況下,還可以提前進行程序輸入固定標志轉換的時間,由它自動變換;此外,控制中心還可以通過儀器監控路口路況,適時使用遠程控制手段對標志牌進行控制。
提出城市管理新課題
當前不少城市存在著由路燈桿、電力桿(塔)、監控桿、交通指示牌、廣告牌基礎設施管理分散、功能單一引發的桿塔林立的問題,“多桿合一”成為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
“多桿合一”作為一種復合利用裝置,包括了近十種道路桿體的功能,有利于減少城市桿體的重復建設,避免城市道路兩側特別是路口桿體林立的亂象,有效地節約城市地面和空間資源,也讓城市管理變得更加精細化。
新路燈,在扮靚城市、美化環境的同時,也給城市管理提出新命題。
從能源管理的角度出發,管理部門需要推出更有效的管理和節能方案;從城市管理的角度出發,城市需要有效的基礎數據進行分析、控制和決策;從智慧城市建設的角度出發,城市物聯網的建設是當務之急。
未來城市將必然發展成為可感知、可運營、可管控、可服務的城市,對于面向未來城市的智慧交通完整解決方案,需要建立基于空間單元大數據的全息感知城市,將各種交通模式進行高度整合,通過信息集成、運營集成、支付集成,為用戶提供從出行前到出行中到出行后的全鏈條服務。而智慧道路共同桿的集成研發,正是基于這一判斷。
由傳統路燈桿升級為智慧路燈桿,從技術層面來看,建設方案并不難,技術基本成熟,但目前仍處在試點階段,在我國并未全面推廣,專家指出,主要存在兩個層面的原因。
第一個層面,誰來運營。不同運營商運營的話,會有各自不同的側重,比如倘或通信運營商運營,在智慧路燈的方案中,可能不會采用有關市政的部分功能。而如果城市建設方來運營,有可能會在方案中不涉及通訊的部分。因此,誰來用,誰來建,誰來運營是個巨大的問題。
第二個層面,誰來協調。即使有運營商來建設智慧路燈,但是方案中涉及氣象、交通、城市建設、廣告管理等不同領域,而這些領域在國內隸屬于不同機構和部門管理,運營商與涉及的不同部門之間關于業務的溝通協調,是否能達成一致也是個問題。
萬事開頭難,怎樣將“共享”落到實處?“智慧路燈”留下多種端口,但這些端口是否與新應用在接口技術標準等方面對得上,目前還不得而知。但這個過程也是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必然經歷,只有當基礎設施各系統之間都理順了,才能進入到真正的信息化聯網監管階段。
4G時代即將過去,5G時代正向我們走來,隨著5G萬物智聯時代臨近,中國鐵塔積極踐行“共享、綠色、創新”等新發展理念,推動“通信塔”與“社會塔”雙向轉變,積極利用社會資源快速經濟滿足行業后4G、5G時代小微站建設,積極推進一桿多用,不斷為行業和社會創造價值。全球各地的燈桿站也如當年的宏站鐵塔一般,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未來,無數路燈將掛載5G基站,搖身一變為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集多功能于一體的智能燈桿將成為未來城市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