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百年,追尋美好詩意的生活

2019-05-15 6:12:17

毛赟美 文/圖

100年前,趙家樓的一把大火,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進入新民主主義時期。五四運動,在中國這個飽經滄桑的古老國度的歷史上,注定是永遠抹不去的濃墨重彩,因為它是第一次由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工人階級、商人、市民等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愛國救亡運動,輻射范圍之廣、聲勢之大,前所未有;因為這場完全由民眾自發組織起來的反帝愛國運動,吹響了中國人民百年不息追求美好生活的號角。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文章《人詩意地棲居》,讓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為世人所耳熟能詳。詩人的語言總是美妙,被哲學家引用后,闡釋了一個人類普遍的愿望—尋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物質豐富,精神充盈。正如幾千年前孔子的弟子曾皙所表達的治國之圖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古今中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被近一百年歷史中一代代中國人實實在在踐行著。這場接力賽,從1919年的5月4日開始了第一棒。

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失敗,再次印證了“弱國無外交”的鐵律。面對國弱民貧的處境、面對列強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巨大恥辱,中國青年憤怒了,中國人憤怒了。以北大學生為代表的愛國青年,于5月4日走上街頭,高喊“外爭主權,內懲國賊”“保衛國土”的口號,進行游行示威,反對政府在合約上簽字。后游行學生又痛打駐日公使章宗祥,火燒交通總長曹汝霖的宅邸趙家樓。此后,全國各地學生紛紛響應,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熱潮如星火燎原—5月7日,長沙各學校學生舉行“五七”國恥紀念游行;5月11日,上海成立學生聯合會;5月14日,天津學生聯合會成立;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和工人也給予支持。5月19日,北京各校學生同時宣告罷課,并向各省的省議會、教育會、工會、商會、農會、學校、報館發出罷課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慶、南昌、武漢、長沙、廈門、濟南、開封、太原等地學生,在北京各校學生罷課以后,先后宣告罷課,支持北京學生的斗爭。緊接著,工人們也行動起來了。6月5日,上海工人開始大規模罷工,響應學生運動。

多少仁人志士,從五四運動開始,踏上“挽國家于頹勢、救民眾于水火”的道路。鄧中夏、高君宇、瞿秋白、張太雷、周恩來、陳潭秋……這些都是五四運動中各地的學生骨干,后來,他們成為黨史上彪炳千秋的名字。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中國人民在以他為核心的新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帶領下,“站起來了”,實現了美好生活的第一步。1919年,25歲的他剛從湖南師范第一學校畢業,正在苦苦追尋救國救民道路。五四運動如同黑暗中的火光。1919年8月,他寫下這樣激情滿懷的文字:“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帶著家國天下的豪情,這位湖南青年北上南下,苦苦求索,雄關漫道,最終用30年換了人間。

各種思潮主義,從五四運動開始,逐漸在馬克思主義的光輝照耀下黯然失色。1840年以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讓國人籠罩在亡國滅種的自卑和發奮救國的抗爭中。這種矛盾的心態,激發了國人尋求救國治世的良方。洋務運動的西學東漸,沒能使中國富強;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卻出現了軍閥割據;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送來了社會主義,但其中有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也有無政府主義、工讀主義、互助主義、新村主義、泛勞動主義等等。就連毛澤東、周恩來、惲代英、鄧中夏等許多進步青年當時都曾受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這么多社會思潮不一而足,到底哪個才能救中國呢?五四運動似乎是個分界線,此后,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決定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解決中國問題的濟世良方;一大批在五四運動中嶄露頭角的進步青年也通過各自努力,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一些志同道合的人開始組建新的政黨。

1921年,五四運動爆發后不到兩年,在上海石庫門和浙江嘉興的南湖小船上,一個新的政黨宣告誕生了。此后的實踐證明,中國人民尋求美好詩意生活的腳步從此不再迷茫,前行的道路有了堅定的領路人、清晰的路標和看得見的遠方。

時間永是流逝,轉眼到了1949年。歷經28年血雨腥風、28年浴血奮戰、28年篳路藍縷,28年上下求索,天安門城樓的炮響宣告中國進入了新的紀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偉人的黃鐘大呂讓世界為之震憾。廣場上人如潮、歌如海,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第一次如此輕松喜悅。

從革命到建設,從革命黨到執政黨,如何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一個幸福的社會主義國家?進城“趕考”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的是從未有過的難題。五四的火種并沒有熄滅,愛國主義的精神火炬一直燃燒在共產黨人的心頭——白手起家,建設國家。

“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大漠,從城市到鄉村,從工廠到學校,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潮如春潮涌動。如同當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樣,青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或者說是起到了先鋒隊的作用,他們用雙手,開墾著貧瘠的荒原,打下美好生活的地基。

1955年,上海共青團98名青年志愿者,響應團中央的號召,來到江西德安縣米糧鋪拖溝嶺,在鄱陽湖畔、廬山南麓開墾荒地,下決心向一切困難進軍,把灘涂沼澤變成肥沃的田地,以解決糧食問題。沒有地方住,就自己搭窩棚;沒有農具,就自己動手做。當年年底,時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胡耀邦專程去看望墾荒隊員們。他看到青年們一雙雙滿是血泡的手,非常感動,用竹枝夾著棉花,寫下了“共青社”三個大字。后來,這個叫共青社的地方,成為一個年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20億元的現代化城市——共青城。幾十年過去了,城市規模在擴大,人口在增加,但是“共青”二字沒有變,因為它昭示著建國初期那一代建設者的精神氣質。

江西共青城的誕生,只是千千萬萬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中的一個。在近30年的時光中,盡管政治氣候波詭云譎,但人們的腳步并未遲緩,一代代共產黨人的探索并未終止。

接力棒在傳遞。

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名農民按下的紅手印,拉開了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改革的大幕。當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又一位偉人,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走向“富起來”。遙想五四時期,他就在勤工儉學的法國參加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從1923年開始,他帶著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開始了救國救民的職業革命家生涯。60多年后,他被譽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的如椽大筆,描畫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

在江蘇省南部,有一個小村莊,因為改革開放,它成為“天下第一村”,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的縮影。伴隨著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政,華西村積極把握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每一個機遇。1985年,嘗試農民入股的村辦企業,后發展為華西集團;1999年,華西集團以上市的方式倒逼企業完善產業制度和企業管理制度;2012年開始,村傳統農業向綠色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轉型……正如村黨支部書記吳協恩所說:“華西村能有今天,靠了改革開放;華西村走向明天,更加離不開改革開放。華西村改革開放的40年,就是思想不斷解放的40年……”這個2010年人均收入就超過8萬元的村莊,真正實現了當初發展村辦企業、大力搞多種經營的初心——讓老百姓過上詩意的好日子。

而這,也正是一代代執政者的初心。

接力棒在傳遞。

2012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富起來”的路標已經在身后,“強起來”的指示牌鮮紅醒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等“四個全面”入手,制定實施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新時代統籌推進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戰略目標……偉人的治國方略,將帶領中國人民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百年來一直沒有停止;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初心,近百年來一直沒有改變。

接力棒將一代代傳遞下去……


毛赟美

中央團校輪訓部副主任、

中央團校共青團改革與工作創新課程組成員。

編輯:楊文博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