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 8:01:08
本刊記者/王雪銘

編者按: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沖擊,南京、杭州、武漢、鄭州、深圳、澳門等國內城市先后進行了消費券發放。消費券有力盤活了實體店,帶動了消費市場。同時,有效消耗了存量,激發了增量,帶動了產業上下游鏈條的全面復蘇。杭州在全國首創了“扶貧消費券”——
5月22日,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更香有機茶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學文在接受中國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的財政政策要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讓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代表,這種最大限度的下沉財力,我覺得是溫暖之舉、創新之舉、科學之舉。近兩個月以來,浙江很多地區都發放了消費券,杭州市的消費券杠桿效應超過10倍。同時讓超過9成的小微商家受益。5月20日,金華宣布通過支付寶發放3億元消費券,為期兩個月。40減10的小面額精準扶持了小微商家。可以說,財政資金精準有效地用到了刀刃上。建議各地可以參考杭州和金華模式,多批次、常態化地發放消費券。
杭州模式
杭州自3月27日宣布發放16.8億元消費券,截至5月8日24時,兌換政府補貼4.63億元,累計帶動消費53.42億元。六輪消費券的杠桿比保持在1:12,高峰時達1:16。
俞學文介紹說,相較于其他城市,杭州充分體現了數字化發放消費券的優勢,背后是數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結合杭州“數字經濟第一城”優勢,消費券全部在線發放,通過支付寶平臺,無需預約,按點申領,一鍵提券。通過線上領券、線下消費、線上支付,形成線上線下的消費閉環。在消費券帶動下,商家線上收款積極性增加,開通在線支付的中小商家增加了5成,在7天有效期內核銷率達到70.2%,對消費的拉動立竿見影。不僅如此,數字消費券精準拉動了消費群體。研究表明,低收入人群和中老年用戶使用杭州消費券的積極性最高。用戶還能隨時隨地在支付寶APP中查看附近商戶,更方便地使用消費券,最大化拉動消費的政策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消費券還可以作為精準扶貧的手段。杭州全國首創了“扶貧消費券”,以滿50元政府補貼15元的方式助力中西部對口幫扶地區湖北恩施和貴州黔東南產品銷售,帶動了超過770萬銷售額;同時針對困難人群,由民政部門單獨發放消費補貼,每人100元現金,可在線申領消費券。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研究團隊認為,中國消費券能取得好的長效帶動力,數字化的發放方式是關鍵一環。數字消費券可以避免現金發放轉化為儲蓄的可能,并且制定靈活,能充分根據當地產業情況和民眾消費習慣做針對性設計,實現精準定制、一城一策。
面臨挑戰
有專家稱,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消費券的發放仍不盡人意,具體包括票券數量和整體金額有限、票券針對性不強、公平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力度不夠大、針對性不夠強,一方面老百姓沒有明顯感受到“刺激”,另一方面,一些亟待消費支持的行業和企業仍沒有得到顯著的“支援”。
俞學文表示,首先部分地區發放消費券規模過小且一次性發完,拉動效應難以持續,居民感受不明顯。調研發現,在消費券的具體發放中,不少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規模較小且次數過少,居民的感知較弱,導致領取量和消費拉動力不明顯。
其次,部分消費券由于面額設計不合理,門檻過高,無法惠及小店及困難群體。調研發現,在消費券的具體發放中,地方政府較多采用大面額消費券,滿400減100等消費券由于門檻較高,實際無法惠及小店,對消費的拉動杠桿比也不強。此外,困難群體及貧困地區無法享受到消費券。
再次,部分政府發放消費券采取選擇非實名制平臺,技術及風控能力較弱,對于財政資金管理可能存在風險,也可能導致套現等社會問題產生。
精準滴灌
俞學文建議,鼓勵政府參照“杭州模式”,因地制宜、多批次、常態化發放消費券。從各地情況看,政府發放消費券最好能保證一定的總金額和持續數次的發放,才能形成聲勢和“助推”的效果。建議財政部及地方政府通過多批次發放,逐步調整,將短期的應急手段轉為長期的政策杠桿,通過政府主導、平臺運營、多方參與,讓消費券成為下一步復工復產、拉動消費的核心措施。以杭州為例,共發放六期消費券,發放期間根據市場反饋實時調整優化政策,通過扶貧券、通用小額券、行業大額券并舉的模式,發揮最佳拉動效果,消費券拉動杠桿比高達1:15,精準全面覆蓋到中小微商家。
杭州發放的六期消費券中,有五期消費券面額較小,覆蓋所有的線下商家,對餐飲、商超、零售等“必需型”消費的中小商家拉動最大。
同時,選擇實名制平臺,確保發放安全性和公平性。無論是政府還是商家,隨著消費券越來越多地發放,選擇合適的發放平臺至關重要。實名制、風控體系健全、技術能力突出且人群和商家覆蓋廣泛的平臺,可以作為地方政府和財政部發放消費券的首選平臺。此外,在消費券發放中可引入區塊鏈技術,確保發放鏈路的公平公正。
聲明:
1、中國周刊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