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全國人大代表繆國樂: 設立研學基地標準和考核機制

2020-05-27 8:04:29

  本刊記者/王雪銘

 

 

  編者按:近年來,黨和政府日益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與之匹配的生態文明教育研學基地和課程載體非常有限,除了一些在風景區內、濕地公園里開展自然科普教育實踐項目,國家和省級規范化建設的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非常少,基地和課程的評估機制也尚不完善——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德愛教育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繆國樂在接受中國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開展生態文明要從國家層面建立生態文明研學基地選址標準和規劃建設標準,同時建立健全全民生態文明教育的考核機制。

 

  生態文明教育難題待解

 

  青少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后備軍,他們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覺悟直接關系到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能否實現。繆國樂認為,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宣傳倡導全社會樹立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生態保護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群體,要承擔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必須具備“熱愛并尊重自然,具有綠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及行動”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準則。

 

  繆國樂介紹說,目前很多青少年學生,生態文明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生態文明素養總體不高,部分中小學生存在消極從眾心理,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主動性不強,生態行為素養有待提高。

 

  他認為,生態文明教育切忌紙上談兵,而研學旅行則是典型的生態文明教育最佳體驗方式,也是實施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關鍵載體。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無論從教育系統,還是社會系統看,支撐和保障中小學生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條件日益成熟。研學旅行市場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目前國內研學旅行的組織者主要為旅行社和民辦研學機構,很多機構開展研學課程和基地一般為臨時搭建的場地或與旅游景點合作的形式,還停留在組織學生“春游”“秋游”的層次,研學目標不明確,主題選擇不清晰等問題普通存在,真正以“自然生態環境”開展的生態文明研學活動很少。長此以往,如果不規范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建設與課程開發,會導致青少年生態文明品格形成和核心素養教育進程舉步維艱。

 

  建立生態文明研學基地標準

 

  教育部聯合其他部門,按照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明確為國家戰略目標的基本方略的決定,創新和健全生態文明教育體制機制,對生態文明教育體制改革措施作出具體部署和加快推進速度,為此,繆國樂建議,從國家層面建立生態文明研學基地選址標準和規劃建設標準,尤其是在自然生態環境優美地區建設生態文明研學教育實踐基地。

 

  繆國樂稱,我國地大物博,自然資源更是豐富多彩,在自然生態環境優美地區建設生態文明研學教育實踐基地,不僅可以以獨特而又樸實的方式使孩子在自然中學習和成長,激勵他們參與到保護自然和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實際行動中去,還可以借力國家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推動一些生態環境優美但經濟落后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目前,由于囯家對生態文明等社會和學校研學基地的建設標準、課程標準和扶持政策缺乏,極大地影響了這些基地的發展。

 

  他講述了自己在實踐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在廣東東江上游的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調研時,他發現該鎮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生態文明研學教育實踐示范基地的選擇區域。義合鎮具有阮嘯仙故居(阮嘯仙,1897~1935,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東江國家濕地公園、兩個國家級古村落、南粵古驛道等不可多得的自然資源,以及該市“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最佳范例城市”“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品牌資源,按照該鎮鄉村振興總體規劃,可以充分利用該鎮的紅色、綠色、古色資源,提煉紅色革命文化、客家傳統文化、綠色生態文化、四季農耕文化、南粵古驛道文化、國家古村文化等資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開設以“紅色革命研學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生態文明研學基地、客家古村文化研學基地、農耕文化研學基地和室內特色主題研學館”為主題的各類專業研學基地和各類安全主題室內研學館,同時助力鄉村振興,融合創新發展,將該鎮打造成生態文明教育研學小鎮。但是,由于硏學基地建設標準、課程設置標準、評級評估標準和扶持政策措施不明確等原由,項目的推進依然處于設想階段。

 

  建立健全全民生態文明教育的考核機制

 

  繆國樂表示,要從國家層面,完善社會和中小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豐富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課程和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全民生態文明教育的考核機制。在教育目標中確立、強化生態文明素養教育,正確處理好認知與活動踐行的關系。陶行知強調“親知”,即從行中得來,親身得來,而不僅僅是“聞知”,從師得來,或從書本得來。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教師不能生硬地傳授給學生現成的結論性知識,而應當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實現認識的自我生成和內化,促進中小學生生態意識的培養。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態文明教育活動,舉行各種以綠色消費、可持續發展、十九大報告內容為主題的讀書會、知識競賽活動、辯論賽等活動。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外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開展參觀考察、調查研究和社會宣傳等活動,讓他們全面了解生態環境現狀,意識到環保的迫切性,進而從中產生要推進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信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相關生態知識,增強對生態文明的認同感。

 

  繆國樂認為,研學課程設置需合理化、多樣化及科學化。在《研學旅行服務規范》中提出:研學旅行產品按照資源類型分為知識科普型、自然觀賞型、體驗考察型、勵志拓展型、文化康樂型。在課程體系設計過程中,應針對不同學段特點和教育目標,制定合理科學的研學課程體系,結合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和區域地理環境特點來開發更多具有針對性、以體驗為主的課程,豐富研學課程內涵,避免“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要注重課程內容的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整合性及連續性,同時強調系統性、知識性和趣味性。

 

  繆國樂表示,要強化研學旅行教育團隊的專業性和全面性。研學旅行中導師將成為團隊專業化的關鍵核心,區別于導游,研學導師需要更加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的講解技巧。自然生態的研學項目大多具備科普的性質,需結合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等專業科學知識進行通俗化講解,應強化趣味性與導向性,引導學生互動參與。

 

  聲明:

  1、中國周刊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編輯:楊文博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