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5 4:20:19
文/李曉盼、葉子鈺、王媛媛、武炳璇、孟源、王清昊
支持機構/“青年中國行”活動組委會
責編/王艷玲
九天,能做些什么?月亮還沒有實現陰晴圓缺的變換,課本還沒有翻過它的三分之二,我們,從太行至燕山,踩過泥濘的水洼、穿過狹窄的巷道,一直在尋找,學前教育在貧困農村的印記。
提升國民素質的根本手段是教育,人們從不曾懷疑過教育的重要性,但與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大學教育、職業教育相比,學前教育顯得有些無關痛癢。我們的一位訪談對象(某教育局科長)無奈地說到:“如果你們問我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哪個會更先納入義務教育,我覺得可能是高中教育,因為它更加立竿見影,學前教育的成果可能要幾年、十幾年甚至一生來檢驗,太慢了!” 學前階段是幼兒智力發展的基礎階段,又是發展最快的重要階段,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以后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非義務性和效果的潛在性使它被遺忘在角落。當今社會,一個快節奏、熱衷功利、講究等價交換的社會,對學前教育的投資看起來是筆不劃算的買賣。即使國家頒發了各種文件、實施了各種行動來發展學前教育,但是不可否認,無論是在制度設計、經費投入、師資力量還是思想觀念上,學前教育都成為了不可忽視的“最短板”。
為了展示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狀況,使調研結果更具典型性,我們選取石家莊贊皇縣、秦皇島青龍縣作為我們的調研地。兩者都為國家級貧困縣,且處于燕山-太行連片特困地區,是貧困問題較為突出的地區。我們走過兩縣、四鄉鎮、八村,接觸當地的政府官員、幼兒園從業人員、村民,利用觀察法、訪談法和問卷法,一步步揭開農村學前教育的面紗。
贊皇縣與青龍縣兩地的學前教育較為普遍,入園率都約高于85%。整體上以公立幼兒園為主,私立的幼兒園、托班、學前班較少,縣城中的幼兒園與農村相比較為集中,在辦園環境、教學設施、安全程度和師資力量等方面也會更優。農村中,每個鄉基本上都會有一至兩個幼兒園,一般情況下,大型村莊也會設幼兒園,但在較為偏遠地區,由于經濟條件和資源的有限性,可能會多個村中的孩子集中起來于一處上學,形成學區。而在兩縣的深山區,也確實存在著不入園和不愿入園的現象。
2016年實施的《幼兒園工作規程》第四條:幼兒園適齡幼兒一般為3周歲至6周歲。幼兒園一般為三年制。據調查,兩地農村幼兒入園年齡平均在3.7歲左右,入園時間在3~4周歲左右,4周歲居多,基本符合《幼兒園工作規程》的規定。師生關系也較和諧,基本未出現過教師體罰、虐待幼兒的情況。家長更為關注孩子在幼兒園的伙食狀況和生活條件,一個家庭對公私幼兒園的選擇很大程度基于家庭經濟狀況。
在扶貧方面可以看到,教育扶貧對于學前教育有一定的扶持力度,但相對職業教育和義務教育來說,仍舊薄弱。兩地現已逐步推進規劃學前教育扶貧政策,目前正在進行的學前教育扶貧項目有“結對幫扶”,即派師資下鄉,實際到地幫扶。此外學前教育扶貧還設立了相關的貧困基金,用于補助特別貧困的家庭,但是數量比較少。政府對于民辦幼兒園有一定的補助,鼓勵民辦幼兒園的發展。實際中絕大多數的村民表示尚不了解學前教育扶貧政策,也未受到過資助,較少人了解一些,沒有人十分了解,這體現出當前學前教育的資助能夠覆蓋的貧困家庭十分有限,仍有很大一部分貧困人口沒有獲得資助,在精準識別貧困人口并加以資助方面仍需努力。
在這段調研征程中,我們經歷了太行山路間塵土飛揚,體驗了走在燕山東麓的意氣風發,我們品嘗著被拒之門外的苦澀,享受著黃發垂髫的古道熱腸。農村的學前教育狀況似乎處處顯露著“矛盾”,在這兩個山區縣,我們用耳朵去傾聽、用筆尖去記錄:教育局的相關人員意識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卻苦于資源的匱乏;幼兒園的從業人員希冀以優質的教育吸引生源卻無奈經驗技能的落后;農村幼兒家長普遍讓孩子入園卻往往難以意識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學前教育小學化問題仍然存在,而家長的觀念是“去小學化”的最大阻礙之一……這些“矛盾”無不體現著農村學前教育資源的不足、水平的落后、質量的薄弱、觀念的陳舊。
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圖景基本呈現在我們眼前,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狀況無不顯示出學前教育資源在農村的短缺。雖然農村學前教育依然困境叢生,但通過研究與分析,創新辦園體制,探索建立“民辦公助”幼兒園,來使經濟實惠與安全放心可以兼得;轉變人事管理方式,實行“人事代理制”,來吸引優秀教師的加入;利用政府扶持資金或教育事業費補貼、銀行貸款、社會援助等多樣化籌資渠道來保障辦園經費投入都是未來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的可行之策。
這短短的九天,浸透著我們兩月有余的汗水。從開始到結束,我們在每一天的調研活動中,不斷學習,不斷收獲。農村學前教育發展任重而道遠,我們希望通過此次的調研,呈現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的面貌,哪怕只是冰山一角;呼吁社會關注農村地區的學前教育,哪怕我們勢單力薄。我們希望有一天,農村的孩子們能夠遠離貧窮、路遠、觀念老舊等問題的困擾而獲得和城市的孩子們一樣普遍的、優質的學前教育。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