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7 7:50:21
文/林琳
支持機構/“青年中國行”活動組委會
責編/王艷玲
幼時與玩伴或在祠堂嬉戲,或坐下聆聽守護祠堂的老人講述祖輩的榮耀,成年后或外出謀生逢喜事回鄉坐在祠堂里與親朋宴飲,或留在汝城遇重事同族親在祠堂里相商。年老時,或祈盼回鄉祭祖在祠堂里寄托鄉愁,或燈枯時在祠堂興后事宣告歸去。無論孩提,還是暮年,汝城古祠堂皆與汝城人緊密相關。
汝城縣地處湘贛粵三省交界地,被譽為“中國古祠堂文化之鄉”,保留著710座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包括為紀念監察御史范輅的繡衣坊、記錄范氏一門叔侄同堂的中丞公祠、以及彰表理學名臣、太子太保朱英的“太保第”等古跡。詩詞楹聯賦、碑刻雕塑樓、牌匾額堂號這些精巧匠心的背后是南北交融以“汝”為中心的文化層。始于宋,理學鼻祖周敦頤上承孔孟、下啟程朱。盛于明,明朝汝城15位進士,政績卓越、光耀門楣。
湖南師范大學“大有名堂”實踐團走訪了汝城縣文體廣新局、文物研究所、民俗文化研究會以及朱范葉、李盧周等8位古祠堂傳承人。在他們的口述與自身的體驗中,體悟汝城宗祠文化。
在汝城,家風文化可以大致概括為四個字——忠孝廉節。盧氏家族族譜中記載著“敦勤儉、戒貪淫、效忠敬”的家訓。《明史?朱英傳》中贊揚朱英“質樸、敦厚,然而執法從不寬容”的品質。津江的朱氏祠堂內部以及先鋒村的周氏祠堂外部的墻體上赫然在目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繡衣坊范家成老人口述的范輅清正廉節的為官作風,以及《范氏家訓?節儉當崇》篇中“奢靡敗度,儉約鮮過”對“忠孝廉節”特殊詮釋。汝城家風,是家族對一個族人在國家、家庭、社會多個方面的要求。忠孝廉節的家風概念是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的一部分,這種道德觀念在現今的社會發展中依然有著現實意義。
建造祠堂最初是為祭祖念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表彰元勛功績而為其建祠現象的出現,大部分家族將祖上的宗功和后代的功績不斷充實祠堂的內涵。汝城古祠堂彰顯著世代顯赫的元勛與功績。氣勢恢弘、華麗堂皇、結構工整的建造,詩詞楹聯賦畫雕刻牌匾的薈萃成為了教化與鞭策著后世砥礪前行,建功立業的標桿。李氏宗祠的建筑采用的是官式的做法,“勢舒而氣暢,木雕、石雕精巧秀麗”,但也體現出了宗祠的“彰顯”的作用,而不再是簡單的祭祖拜祖。汝城民俗文化研究會何小奴會長在談及汝城古祠堂的保存問題時,更是以“汝城的風向標”來形容汝城古祠堂。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火龍源于唐高宗弘道年間“以火龍降龍患”的抗洪傳說。元宵節期間舉行舞龍盛會,寄托著汝城人民祈盼來年風調雨順、辟邪驅邪、帶來吉祥的美好祝愿。這一風俗與汝城古祠堂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通過祠堂和家族,香火龍得以制作、展演和傳承。汝城香火龍的長度可達80~90米,最短的也有20~30米,高度則一般為2.5~4米。香火龍大都用楠竹竿、趙公鞭和特制的龍香等材料扎制,由龍頭、龍身、龍尾構成,配有雙獅、雙鳳、香火牌坊、龍燈、鑼鼓、嗩吶、三眼炮隊。每一條香火龍的背后是全族人力財力的投入,每一次香火龍活動包含著參拜祖宗、聆聽舞龍祭文的儀式。香火龍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潛移默化地教育族人,強化宗族認同感,加強家族凝聚力。
汝城古祠堂是歷史長河中的文化寶藏,是汝城人心中的精神家園。湖南省各級政府部門重視對汝城縣宗祠的保護與利用,汝城縣宗祠保護工作穩步推進。2011年,汝城縣出臺《古祠堂保護辦法》。每年,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以獎代補”,鼓勵村民對瀕危古祠堂進行修繕。2012年,在郴州市政府牽頭下,成立汝城古祠堂保護協會。2013年,汝城古祠堂群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汝城古祠堂群保護利用設施項目建設成功列入2017年文化旅游提升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汝城縣宗祠保護與利用工作取得重要成效。但是,受制于古宗祠保護特質、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村民保護意識、城市化進程等因素,汝城宗祠保護與利用仍然存在著相當大程度的問題與困難。主要表現為傳承人年老、斷層;文物損毀、失竊;資金缺乏等問題。
面對傳承人年老、斷層這一現象,范氏家廟傳承人致力于通過定期在祠堂舉行面向學齡兒童的國學啟蒙班,通過授課的方式介紹與傳播宗祠文化。當前汝城宗祠文化尚未形成專門數據庫。建立一個“汝城宗祠文化”數據庫,儼然迫在眉睫。對于文物損毀與失竊的挑戰,族人秉承著修舊如舊一脈相承的原則,根據相關資料來修繕文物。解決資金缺乏、不足問題的核心與關鍵在于提高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汝城祠堂在當下仍然具有可利用價值,這就需要根據祠堂的特性,在立足于祠堂保護的前提下,挖掘其經濟價值。如繡衣坊曾作為對外舉辦傳統婚慶儀式的場所,通過出租祠堂場地來收取租金,用于祠堂的維護。
歷史并未遠去,她就在我們身邊。蒼蒼古色,莊嚴肅穆,汝城古祠堂默默地歷數著世事的變遷,悠悠地向世人訴說著前人慎終追遠的虔誠,寄托著列祖列宗對后代子孫建功立業的期望。她是汝城人靈魂安放的地方,是他們詩意的精神家園。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