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2 15:21:17 來源:中國周刊
——中南大學法學院許中緣院長在21屆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各位同學好!昨天你們收到的給“畢業生的一封信”原是今天的致辭,信與辭我選擇了“二合一”。昨天清早,有同學告訴我 “讓我在畢業的關頭感受到學院的溫暖和作為法學生肩上的職責”。她說已經讀了很多遍了。我在想,我明天還能用不是那么純正的普通話再念一遍么?這不是“躺平”么?該同學的做法是對的,這封信的內容是我人生的感悟,希望各位同學悉心領會與努力踐行,定會有所收獲。這里,我還是與大家一起聊聊“內卷”與“躺平”的事吧。
內卷來源經過諸多專家的考證了,我在這里不再進行分析。社會的存在,內卷即存在。如豪放派詩人代表李白的內卷化描述非常典型。我信中所談及的內容這里就不講了。為什么內卷、躺平會成為今年的流行詞。這直接源于人類共同的敵人——疫情。其一,疫情導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包括就業、求學、旅行、商貿等機會減少,百姓的收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其二,疫情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諸多改變,比如說開會、出行、聚會等,而與此同時,平臺經濟、流量為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其三,疫情是看不見的敵人,防疫行為的形式化、常規化與人民對多元化生活的向往存在各種矛盾,“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現象也隨之加重;其四,疫情使得放飛自我的方式得以減少,主體性反思隨之加強。加之算法推送,內卷、躺平對社會影響甚深。
有效競爭的制度能夠促進社會與個人發展,無效競爭制度則會打擊人的積極性,也不利于社會的發展。防止內卷化就應該作為制度科學有效的重要表征,也是法科學生的責任與使命。法科學生需要去研究制度,完善制度與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比如說在探討平臺責任的時候,應該將平臺是否制定讓每個騎手能夠在一定競爭中得到尊嚴與收益,是否采取防止內卷化的措施作為責任承擔的一個因素。
作為法科學生,以法學專業作為安生立命之道。以“專”為業。法治中國建設對法治人才的巨大需求,不是法律人太多,而是專業精深的人太少。專業只有精益求精,專無止境。盡管大部分案件不需要高深的理論知識,就百分之六十左右案件,大部分法官、律師與檢察官去處理并沒有多大的區別。但當稍微復雜的案件,理論的厚度決定你看問題的高度,也決定你對案件事實與法律關系定位的精準度。因此,內卷所導致的競爭無序感本質是專業無差異性的反映。只要你稀有,你就會被重視。但凡你平庸,你就會被無視。
作為法科學生,民生情懷是應有立場。
“事無論大小,老百姓的需要就是大事。地位不論高低,實現老百姓利益就是至高榮譽。”這句話具有非常深刻的含義。法律作為調整社會的最后一段關口,也是社會治理成本最低的方式。如果法律這道關沒有守護好,就會貽害無窮。每個案件涉及到老百姓的個體利益。盡管放在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來看,這些利益看起來多么微不足道。但對案件當事人而言,都是影響個人命運、家庭和諧、公司發展、社會穩定的大事。無論如何謹慎為之都不足為過。發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長沙某區的一個案件,法官在判決中對“接濟親友”四個字的解釋不清,經再審駁回、抗訴來來回回判決了6次,人民法院的最后判決結果總算沒有錯,但因對“接濟親友”說理不清,老大姐認為受到了冤屈,導致四姊妹老死不相往來,因此不斷上訪20余年。可以說,判決書中的一句話、一個觀點,一個微不足道的證據,都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支點,不能不慎重。
隨著法院、檢察院“員額制”改革,司法責任制也會隨之加強,員額制是司法精英制度的進一步呈現。盡管新進法官與檢察官需要經5年左右的努力才能入額,但如果沒有這幾年的沉淀,當你需要真正對當事人的利益作為裁決的時候,你能否堅定不移的告訴自己,我的判斷沒有錯誤?當你面對當事人的復雜請求時,你能否非常巧妙的化干戈為玉帛?你能否非常精確地提出解決問題的答案?5年的入額考驗期看似是“卷”,但所有的成果,都是經過了長時間的不動聲色,才有最后的厚積薄發。因此,法科學生沒有involution(內卷),只有 evolution(演變),是蛹到蝶的蛻變,是丑小鴨到白天鵝的轉變。
司法人工智能的實現,我們對法條的掌握可能還不如機器。面對司法智慧化的未來,法官、檢察官與律師們如何面對?面對機器,我們法律人是不是淪落為為機器的民工?那時候,機器還雇傭你么?盡管智能司法系統具有我們不具有的強度,但不具有人工司法的溫度;但反言之,盡管智能司法不具有我們所具有的厚度,但具有我們難以企及的精度與密度。面對智慧司法的挑戰,這一切,你準備好了么?
面對科技發展與新興事物的不斷涌現,面對不斷挑戰與不確定性的未來,我們能夠選擇“躺平”么?內卷是逃避的借口,躺平則是逃避的牌坊。不努力,則出局。躺平只應該是旅途上暫時的靈魂休息,白天與黑夜的交替中的休憩。躺平只能是樂觀主義、超脫、愜意的代名詞,而不是悲觀主義、逃避、惆悵的同義詞。我們可以清淡寡欲,極簡主義,有“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的通達。但不可以有庸碌無為,毫無擔當,“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的俗耐。
離別的鐘聲已經敲響,無論你處在逆境順境,均要保持一顆少年的心;“唯有難忍能忍,才能產生力量;唯有難行能行,才能培養毅力”。無論遇到多么大的困難,法學院都是你溫暖的港灣。中南法學的莘莘學子們,希望你們走好自己的長征路,謀劃好自己的幸福途。希望你們在不倦的生活中不內卷,平凡的人生中不躺平。
謝謝大家!祝福大家!
作者簡介:許中緣,中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院院長,中南大學土地法制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人民大學民法學博士(師從王利明教授),吉林大學法學碩士、學士,留學巴黎第十大學、美國圣約翰大學,中國仲裁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湖南省法學會民商法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法學會法律專家庫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外土地征收制度的資料整理與比較研究”首席專家,入選湖南青年優秀社科人才“百人工程”。(中國周刊 統籌/秦前松)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