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4 13:52:26 來源:中國周刊 作者:李莉
“植物基食品可能成為食品產業發展的主流方向。植物基食品以地球環境與人類健康為目標,以植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為主要手段,成為消費者基于追求個人健康及關注全球生態系統的一種生活方式。”5月21日,江南大學陳堅院士在“未來食品高峰論壇”上接受《中國周刊》采訪時表示,“2010年來,由于DNA測序、合成和篩選成本大幅度降低、基因組編輯工具CRISPR/Cas9的出現與成熟,以及生物信息學發展及人工智能的應用,生物技術成為創新蛋白的重要支柱。必須加強與新蛋白資源開發相關的變革性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解決蛋白質資源等重大問題,搶占世界的科技前沿和產業高地,造福人類。”
產業鏈合作促進蛋白產業集聚發展
據悉,世界人口2050年將達到90億,到2050年需要蛋白增量30-50%!現有蛋白質的獲取大量依賴于農業和養殖業,不僅環境污染較嚴重、資源消耗較多,而且面臨人口持續增長和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巨大壓力。同時,由于動物性食品攝入過多,膳食因素是每年全球1100萬人死亡原因之一。
傳統蛋白質生產方式不僅無法滿足人類未來生活需求,而且難以到達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大規模、低成本、可持續的蛋白質生產方式亟需創新和發展!
人造食品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變革傳統的種植養殖方式,通過食品和生物技術達到蛋白優質、營養強化、質構擬真、風味正宗、色澤相近,實現工廠模式生產奶、肉、糖、油、蛋等。人造肉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評為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和新興技術之一。
正是基于對植物蛋白人造肉產業未來發展前景的看好,目前國際上至少有24家企業有正式的新蛋白項目或明確新蛋白業的產品線。國際上專注于發酵進行新蛋白應用的企業有44家。這些企業利用豐富多樣的生產平臺、微生物和原料為新型肉蛋奶產品制造蛋白質、脂類和功能成分(如改善結構和質地)。
“雖然國外的植物蛋白產業迅猛發展,但國內企業也發展迅速,總體上大家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陳堅告訴《中國周刊》,“一個優質的產品涉及到原料、裝備、產品質量標準等,甚至還涉及到公司的發展戰略,這是一個整體的方案。只有整個涉及到的企業全面合作起來,才能真正的形成一代技術、二代技術,否則的話只是點的合作。食品工業本身就是一個產業鏈,每一環要環環緊扣,才能夠讓整個產業發展壯大,才能夠越做越大,越做越強,越做越好。”
智能制造促使食品業轉型升級
陳堅說,工業目前進入了4.0時代,即智能化時代。智能制造將成為食品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途徑。
食品工業是名副其實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但是食品有些加工過程機理不清晰,隨著人們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的要求變高,為了滿足新時代需求,食品工業亟待實現制造全過程智能化,以達到食品加工高效、低碳和優質的目標。
陳堅表示,實現制造全過程智能化,可能成為食品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智能制造有兩個目的,一是滿足新時代食品的需求,二是實現整個過程的智能化。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提升食品產業的發展。工業機器人、智能化制造等新裝備與食品物性科學、柔性制造等結合大大提升了資源利用率和加工效率,推動食品產業向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轉變。
陳堅認為,技術深度融合可以驅動食品產業鏈,大數據、區塊鏈、食品組學、納米材料等高新技術與食品產業全鏈條深度融合不斷引導食品安全營養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成為全球食品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生物技術促進食品業健康發展
食品行業的自主發展空間巨大,2030年我國肉類缺口3804萬噸。大規模、低成本、可持續的蛋白質生產方式亟需創新和發展!
據美國ADM公司調研資料顯示:后疫情時代食品消費者的可能行為:越來越重視腸道健康與免疫功能的聯系、植物基食物可能成為主流、體重管理與代謝健康將成為新的熱點、尋求自我保健,情感健康和營養的平衡、個性化營養、對健康的日益關注將引發消費者健康和保健支出的增長。
“生物技術可能成為食品工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食品合成生物學可以發現及制造以往沒有的食品原料和組分,高效合成以往難以制造的食品配料,制造傳統不能快速生產食品配料和組分。”陳堅認為,前沿變革技術能夠重塑食品制造,合成生物學、增材制造等變革性前沿技術不斷突破并與現代食品科技等交叉,將加快催生出與傳統食品制造方式和品質不同的新型食品,全面重塑食品的制造和供給模式。
推動未來食品的發展
從吃得飽和吃得好再到吃的健康快樂是人們的必然追求。
追求食物(渴望、愉悅、釋放、滿足)的動力,是加強而有力的持續掌控生活的積極性。
在未來的食品工業,合成生物學、物聯網、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納米技術等技術,將解決食物供給危機,提升食品的安全營養,優化飲食方式,提升精神享受。使產品更健康、更安全、更營養、更美味、更高效。
探索未來食品的發展之路,陳堅及其團隊一直在行動。近年來,江南大學和布勒集團一直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今年三月,以陳堅院士團隊領銜,浙江嘉興市和秀洲區兩級政府及五芳齋集團共同參與,建設“一院一園一基金”的未來食品科創中心項目正式簽約。該項目將突破未來食品新業態和智能制造新技術,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未來食品創新集群,支撐我國食品產業高技術和高質量發展。
通過校企和地方政府的強強聯合,陳堅發現,橫向的科研經費,一直在不斷的增加。這意味著我國的企業確確實實認識到只有科技創新,才能真正取得更好的發展。
陳堅表示,近年來,江南大學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學校通過帶動行業的發展也在積極回饋社會。未來食品科學中心作為江南大學支撐食品科學與工程和輕工科學與技術兩個一流學科的重要研發機構,將繼續以食品合成生物學、食品大數據、感知科學、智能裝備制造等交叉學科領域為主要研究方向,引領世界食品科學基礎研究,開發食品領域顛覆性技術,助推我國進入世界食品領域強國前列。
專家檔案:陳堅,江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主任。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發酵工程和食品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教學。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中國專利獎金獎;曾擔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輕工技術與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農林學部常務副主任、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際食品科學院(IAFoST)Fellow。
編輯:張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