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2 14:54:47 來源:中國周刊
作者:程金華 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
觀察一個人的品行,我們往往更在乎他/她的修養,而不是外表。同樣道理,對一個城市法治水平的評價,我們也更希望法治是城市的涵養,而不只是衣裝。對于國際大都市上海而言,城市建設已經——或者應當已經——越過了利用法治口號來裝扮自己的階段,而進入了要把法治作為城市的內涵修養來修煉的時期。把法治當作城市的涵養來修煉,這項工作并不容易。但這種涵養一旦養成,便會內化成文化,不易失去,值得花大成本去追求。習總書記指出,法治建設需要“久久為功”。剛剛發布的《法治上海建設規劃(2021-2025年)》和《上海法治社會建設規劃(2021-2025年)》便是持續修煉上海城市法治涵養的美好藍圖。
之所以說這兩部規劃是“美好”藍圖,是因為它們體現了如下“四有”屬性:
其一,有正確的法治觀念,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并堅持把憲法作為根本活動準則;
其二,有全面的法治格局,充分體現了法治上海、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整體布局,在保障“法治中國”戰略在上海有效實施的同時,也照顧了上海要面向全球、深化“五個中心建設”的大局;
其三,有前瞻的法治視野,積極配合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提出全面建設“智慧法治”目標,推進法治上海建設的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
其四,有具體的法治舉措,全面覆蓋了執政、立法、執法、司法、守法諸領域的建設要求,設定了數百項的全方位法治工作任務。
當然,作為上海市民,我不希望這兩部規劃只是美好“藍圖”,而希望它們能夠落到實處。像個人修養的培育一樣,城市法治涵養的修煉也要知行合一。那么,如何在上述美好規劃基礎上,通過切切實實的行動來提升上海的城市法治水平?我個人建議要遵循如下“四要”。
首先,要鞏固上海法治的良好基本面,慎求變。從法治建設目標來看,無論是上海還是整個國家,我們已經形成了基本共識:依法執政、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自上海在1999年8月16日召開歷史上第一次依法治市工作大會以來,整個城市的法治建設基本上是遵循上述目標推進的,并且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法治基本面。各類城市建設者已經初步習得了良好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行為,貴在堅持,最后方能習慣成自然。這是修煉上海城市法治涵養的基本道路,也是法治貴在有良好穩定預期的本質屬性使然。因此,切忌為了求創新,而對來之不易的良好法治基本面進行不必要的“整容手術”,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其次,要抓住上海法治的明顯薄弱點,補短板。上海城市法治的基本面雖然好,但仍然存在明顯的短板。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打老虎”,上海并沒有置身事外,上海的司法系統也沒有與貪腐絕緣。所以,在“十四五”期間,加強對腐敗行為的防微杜漸,依然任重道遠。只要存在此類明顯的法治污點,上海就不能算是有良好法治涵養的國際大都會。
再次,要利導上海法治的優秀基因,沖高位??倳浿v“人民城市人民建”,非常有深意。在一個缺乏法治基因的人群中建設法治,就如同在沙漠中建綠洲,雖非不可能,但也極具艱難。相對于其他地方而言,“海派”文化非常強調理性思維,上海市民非常尊重契約精神。這些都是上海城市建設的寶貴法治基因。毫無疑問,上海是全中國最有條件建設法治社會的城市之一。所以,在實施上海法治社會建設的“十四五”規劃中,應當把對上海市民的法治基因進行因勢利導當成重要的工作抓手。同時,得益于上海良好的城市居住環境,有一大批優秀的國內外法律人才長期生活并工作在上海。善用上海市民的法治基因,靈活聘用國內外法律人才參與城市建設,整個上海的法治建設水準,一定會水漲船高。
最后,要做實上海法治的數字轉型,真引領。近年來,善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通過科技給法治賦能,并建設“智慧法治”,已經成為全國法治建設新潮流。然而,在很多領域,科技賦能法治仍然是一句口號,一個法治建設的裝扮。對于上海而言,整個城市在經濟、生活和治理三大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戰略,法治建設應借著這股東風,確立若干“智慧法治”建設的實干項目,真正實現讓法治建設插上“科技的翅膀”。如此實現以“智慧法治”引領傳統法治,以智慧的上海法治建設引領全國其他地方的法治建設。
上述“四要”分別聚焦上海法治建設實踐的四個方位,即中間的基本面,以及圍繞基本面的底線、頂線和前線,雖然并不能覆蓋《法治上海建設規劃(2021-2025年)》和《上海法治社會建設規劃(2021-2025年)》這兩個規劃實施的所有內容,但應該是修煉上海城市法治涵養的重要方面和戰線。衷心期待,假以時日,法治涵養將成就“魔都”上海的新魔性。(本文來源:東方法學,專題統籌:秦前松)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