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9 20:15:25 作者:李菡丹
三河村第一書記李凱在村史館旁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第25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三河村第一書記李凱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他坦言,“這份榮譽從脫貧攻堅中來,不是個人榮譽,其背后凝聚的是千千萬萬扶貧人的心血。站在臺前,展示的也不是個人,而是脫貧攻堅為村子和村民帶來的翻天巨變”。
三個月前,李凱作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了習近平總書記頒獎。那一天,穿著彝族傳統服飾,戴著英雄帶,接過獎牌時,他說:“總書記您好,您讓鄉親們脫貧,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鄉親們非常想念您,他們托我向您再道一聲‘卡莎莎’(彝語,意為謝謝)。您為全國千千萬萬貧苦群眾奔走勞累,您一定注意保重身體,茲瑪格尼(彝語,意為吉祥如意)。”
2020年6月3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楊傳堂到三河村調研,三河村第一書記李凱在村史館講解
李凱說,獎牌代表的不僅是對三河村脫貧攻堅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昭覺縣、涼山州,甚至是四川省脫貧攻堅工作的肯定。獎牌也是對年輕扶貧干部的肯定,以及對更多年輕人投身鄉村振興的鼓勵鞭策。“我們要在村子里把脫貧攻堅的鞏固拓展和鄉村振興的工作做得更好。”他說,三河村是2018年2月,總書記到涼山視察時實地考察的一個點,是典型國家級深度貧困村。2020年10月,三河村退出貧困村序列。
“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是他心中使命
1990年,李凱出生于甘肅酒泉,2011年考入西南石油大學,學習市場營銷專業。本科畢業時,各方面表現都優秀的他留校擔任輔導員,之后攻讀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2018年6月,李凱積極響應號召,由四川省委組織部選派到涼山州昭覺縣日哈鄉力史以等村參加脫貧攻堅幫扶工作。
“報名前,我打電話征詢父親和老師的意見,他們都非常支持我,告訴我年輕人就應該到基層多鍛煉。我們這一批算是脫貧攻堅‘增援部隊’,從通知、培訓到駐村,僅有一周時間。”雖然在四川上大學、參加工作,但是李凱從來沒有到過涼山州昭覺縣,他笑著說:“我剛拿到被派往力史以等村的通知時,還以為‘等村’的意思是我要去好幾個村幫扶呢。”
出發那天,西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送李凱同去,加上司機一行三人驅車6個多小時,先從成都到西昌,住一晚后,第二天驅車近4個小時到達力史以等村。李凱回憶,盡管去之前已經做足心理準備,但當他走進村子,看到的貧困狀況還是讓他失眠了,“閉塞、原生態,隨處可見的土坯房,我們隊員住的地方沒有廁所、沒有廚房……條件很艱苦”。
然而,力史以等村村民的真誠、淳樸和熱情卻讓李凱倍感溫暖,就像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為招待我們,村書記和村民們把家里最好的食物都拿出來了,殺了一頭豬和兩只雞。彝族還有一個待客的風俗習慣,那就是客人先吃、主人后吃。我們特別感動。”當看到村委會外面一個矮房墻上用紅漆刷的9個大字——“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李凱說:“那一刻,我在心里默默下決心,無論吃再多苦,也要幫助這里的老百姓真正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
力史以等村“四治”專員李凱宣傳控輟保學工作
駐村第二天,村書記就騎著一輛嶄新的摩托車來了,告訴李凱:“村子離鄉政府有8公里遠,走路需要3個多小時,來回至少6個小時,以后這輛摩托車你就騎著,工作起來方便。”李凱婉拒了村書記的好意,“一是我從來沒騎過摩托車,二是這里的山路一邊是山一邊是懸崖,我真不敢騎”。此后,只要他去鄉政府開會、辦事,村書記有空便會騎摩托車接送他。冬天,村書記經常從家拿幾個母雞剛下的雞蛋,揣在懷里帶給李凱。接過帶著體溫的雞蛋,李凱的眼圈總是紅紅的。
死里逃生,他說一定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要想讓老百姓的錢袋子真正鼓起來,就要催生他們謀求幸福生活的內生動力。”李凱意識到要尋求外部資源,靠外力來激發村民的脫貧致富動力。于是,他聯合駐村干部瞄準當地馬鈴薯種植,爭取到昭覺縣農業農村局的項目幫扶資金,在村里建起標準化馬鈴薯種植和生產基地,鼓勵78戶農戶加入。
2018年底,力史以等村馬鈴薯種植面積達800畝,產量280余噸,年創收77萬余元,真正將“溫飽薯”變為“致富薯”。2019年11月,由西南石油大學投入近8萬元的“光亮工程”在村內安裝落地。
李凱鼓足干勁,為扶貧工作四處奔走忙碌。2018年9月6日約23點,他和同事在日哈鄉政府忙完工作,兩人搭乘幫扶隊員的車回村。路上突遭大雨,濃霧重重,車輛途經一個倒U字型路口時,不慎墜崖。“現在回想起來,依然膽戰心驚,”李凱心有余悸地說,“車子墜崖翻滾的那幾十秒,我感覺心臟快被甩出來了,第一次體會到死亡的恐懼”。
萬幸的是,車輛最終被卡在半山坡的滾石中,他們打開車窗迅速逃生,脫離危險。第二天,他去昭覺縣醫院做完身體檢查和相關治療后,便立即回到崗位繼續工作。經歷這次死里逃生,李凱更堅定扎根扶貧一線的決心,“這是我第二次生命的開始,我要竭盡所能幫助老百姓脫貧奔小康,過上好日子”。
他和各級干部、幫扶隊員走村入戶,訪民情、聽民意,扎實推進村落環境衛生整治、基礎設施建設、醫療健康、法治文化宣傳等工作,持續攻堅克難,真正為當地村民辦實事、解難題,幫助他們理清脫貧思路,堅定致富信心。
李凱深有感觸地說,“基層工作,方法總比困難多”。他舉例,力史以等村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征用了個別村民的農田,但因為后期修建略有調整,有近1畝土地既沒有施工,也沒有交還農戶,閑置3年,土地基本荒廢。因為涉及到支付易地搬遷農戶當時征地建房的土地費用,兩方爭執不下,村干部讓李凱定奪。
這讓李凱一時犯了難。他想,雙方都不肯讓步,誰來承擔這部分費用?雖然不到1畝地,不到3000元。干脆,這個擔子村委會來擔吧。“首先,我們村新修建的多功能圈舍計劃馬上交付使用,我申請到的項目資金可以馬上用于村集體經濟發展。村草地資源豐富,非常適合發展較大規模養殖業,集體經濟的營收支付這筆‘小錢’綽綽有余。其次,這塊地以后是村集體所有,相對比較平整,后期村子發展規劃中一些建設項目都可以使用這塊地,對于村子整體規劃而言是一件好事。可謂‘三贏’。”經過文書給在場村民翻譯,看到大家臉上都展露笑顏,李凱也非常開心。
涼山州三岔河鎮三河村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第一書記李凱與干部群眾合影留念
2018年底,李凱借調至縣教科局協助開展“控輟保學”專項工作,半年內協助化解失輟學兒童8782人,并通過上級驗收。2019年5月,他擔任日哈鄉綜合幫扶隊辦公室主任,努力創建省一流幫扶工作隊,隊伍管理制度成為昭覺縣綜合幫扶工作亮點,并榮獲“涼山州脫貧攻堅十佳鄉鎮工作隊”。
2020年2月,李凱被調到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擔任第一書記。離開力史以等村當天,老百姓圍在村口異口同聲地對他說:“卡莎莎、卡莎莎……”
迎著春風,啃下三河村脫貧攻堅“硬骨頭”
三河村地處平均海拔2500米的大涼山腹地,曾是典型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一度超過46%。2018年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走進貧困群眾家中,看實情、問冷暖、聽心聲,同當地干部群眾圍坐在火塘邊共商精準脫貧之策,給老鄉們帶來脫貧奔小康的春風、希望。
“三河村的脫貧攻堅就是總書記曾提到的‘硬骨頭’。總書記來之后,全村干部群眾精神振奮,爭過好日子的勁頭越來越足。”在黨和國家關懷扶持下,三河村“一天一個樣”,2019年村民住進新房,全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近萬元。
李凱到任時,三河村仍有貧困戶148戶792人,2020年要完成全村整體脫貧任務,打好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戰,他深感重擔在肩。為全力打贏三河村脫貧攻堅戰,他帶領全村黨員、駐村工作隊、村社干部,發揮頭雁效應,立下愚公之志,落實“五項職責”,簽訂任務承諾書,實行精準包戶制度,不脫貧不休假、不獲勝不收兵。
李凱挨家挨戶和村民促膝長談,調查研究,決定率先推進易地搬遷工作。根據村落布局,他帶領干部群眾按照“組團式、微田園,大聚居、小雜居”思路,規劃建成了9個易地搬遷安置點152套安全住房,惠及816人。他向西南石油大學申請到9萬元資助金,購買分類垃圾桶安裝在各個安置點及鄉政府駐地,用于引導村民養成垃圾回收、分類和集中處置的習慣和意識,并和駐村干部一起,輪流到貧困戶家中幫助洗衣服、洗被套、打掃衛生,共同維護新家干凈整潔。
為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他與縣鄉村干部一道請來水利專家,并積極爭取各方援建資金,在13公里外的解放溝找到穩定水源,結束從幾公里村外背水喝的歷史。為解決老百姓出行難、農產品優質難變優價問題,三河村建成9.6公里通村柏油路,修建20.3公里通組入戶道路。同時,李凱積極爭取各方援建資金,在全村規劃建設4處幼教點,90余名兒童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與城鎮幼兒園一樣的設施和師資。三河村群眾均實現簽約醫生服務,貧困戶醫療保障實現100%,阻斷因病致貧。
為實現群眾持續增收,他與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帶領貧困群眾不斷探索實踐,走“短中長”結合的發展路子。短期鼓勵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村村民飼養烏金母豬、西門塔爾牛等,幫助貧困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中期發展特色種植業,向土地要效益,種植產值更高的云木香、花椒、冬桃等特色農產品和水果,全村已種植云木香1000畝、冬桃370畝、花椒2800畝,預計2—3年后,能帶動貧困戶戶均1人在村內穩定務工就業,實現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長期將村舊址、新村和村史館聯合,開發紅色教育主題旅游線路,圍繞吃住行游購娛,配套建設民宿酒店、商鋪、彝家樂等經營設施,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吸引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幫助群眾實現長期穩定增收致富。
透過三河村,看彝族同胞的生活千年蛻變
來涼山州前,李凱體重160斤,長得白凈;來涼山州3年,他的體重不足140斤,皮膚也黝黑了不少。現在的他還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三河村村史館講解員。他說:“三河村就像一個窗口,透過它能看到黨和國家給予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能看出大涼山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效,能看到彝族同胞生活的千年蛻變。”
三河村的游客已超過1萬人次,隨著鄉村旅游越來越火,接待游客成為李凱每天工作一個重要部分。有時候,他一天接待六七批游客。每次游客到村里來,他都會穿著彝族服飾,早早在三河村舊址路口等候。通過一個便攜式擴音器,他帶著游客重走總書記走過的路,講述總書記到三河村的故事。
走到吉好也求家時,他會告訴游客,當時,吉好也求的女兒吉好有果,還為總書記唱了一首《國旗國旗真美麗》。走到節列俄阿木家里時,看著屋子中間的火塘,他會介紹,就是在這里,總書記為脫貧攻堅開出良方。在新村,他會帶著游客參觀吉好也求家的新房,會帶著游客參觀村史館,感受新舊變化。中午時分,村里的游客接待中心為上百人提供餐飲服務。
如今,三河村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8年4615.5元,提高到2020年11245元。三河村入選四川省100個鄉村旅游重點村,村莊舊址被增補為四川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入選長征干部學院實踐教學點之一。今年,三河村被評為四川省“六無”平安村,社區治理水平達到新高度。彝族同胞都說:“共產黨,瓦吉瓦(彝語,意為好得很);習總書記,卡莎莎。”
三河村第一書記李凱配合縣委政法委進行“國家安全日”宣講教育
李凱還任西南石油大學黨委宣傳部網絡文化與管理科副科長。他說,參加扶貧工作后,很多學生都以他為榜樣,不少人都參與到基層一線工作中,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鄉村振興是一項新工作,其困難和挑戰不亞于脫貧攻堅,但是我們很有信心。”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當代中國青年生逢盛世,肩負重任。李凱說,以后無論在任何崗位上,他都會腳踏實地做好工作,并且影響周圍人,讓他們在崗位上展現出責任與擔當,為家鄉建設發光發熱。青年有擔當,未來有希望。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