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8 14:45:19 作者:陳晰
位于緬甸西部的若開山,是緬甸境內最大最險峻的山脈,被稱為我國“西南能源通道”的中緬油氣管道就在這里盤旋穿越。中緬原油管道長771公里、天然氣管道長793公里,兩條管道宛如兩條巨龍,翻越崇山峻嶺,一路向東徐徐而行,橫貫緬甸四個省邦,從云南瑞麗進入中國。
新康丹泵站位于若開山脈西側,是中緬原油管道第二座輸油站。該泵站是中緬原油管道翻越若開山奔向中國大西南最主要動力源。原油從馬德島首站輸出后,必須在這里加壓,才能繼續輸送。除了為原油加壓,新康丹泵站還負責若開山區油氣管道線路及油氣閥室的安全運行管理。
新康丹站站長劉支強來自四川資陽,1984年出生的他,2011年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現在也是一位“老海外”了。他扎根若開山區近8年,完整見證了新康丹泵站建設、入駐、投產和運營各個重要階段。他帶領新康丹泵站的近百名中緬籍員工團結協作,年復一年克服種種困難,在社會安全形勢長期嚴峻的緬甸若開邦始終確保轄區中緬油氣管道安全平穩運行,用實際行動書寫了“獨處深山不寂寞,加油爭氣為祖國”的新康丹精神,讓新康丹泵站成為中國石油在緬甸的又一張閃亮名片。
堅守深山,壓力與挑戰并存
新康丹泵站處于若開山腹地,坐落于一處山坡上。伴著清晨的薄霧和鳥鳴,劉支強一天的工作從早上七點半開始。他先到泵站巡視一圈,之后到會議室召開班前會,總結前一天的工作,對每個崗位進行工作布置,強調注意事項,然后來到辦公室處理文件,或者到現場、作業區巡檢查看。
“必須確保萬無一失,絕不能停機。”劉支強向記者介紹,新康丹泵站采取等溫密閉輸送工藝。轄區內有若開山轄區線路最高點——1392米,不加壓,原油就無法翻越過去。“因此,新康丹泵站是中緬原油管道翻越若開山脈的關鍵泵站,可謂中緬原油管道的‘咽喉’。一旦泵站不能順利運行,就會拖全線運行后腿,影響整個輸送計劃。”
劉支強參與撲滅山火
劉支強2014年4月到新康丹泵站工作,那時泵站還在建設期。他和同事們居住在附近一個叫安市的小鎮上,公司為他們臨時租賃木制二層小樓,一層是辦公區,二層是宿舍區。十幾平米房間,四張木桌拼在一起組成辦公桌,再加上兩臺辦公電腦、一臺打印機,就是辦公室兼餐廳。居住地經常停電,要用柴油機發電,晚上才能用一會兒空調。他們每天坐著皮卡車進山工作,三十公里盤山路狹窄崎嶇,大多是石子路,很多路段就像“搓衣板”,急轉彎特別多,顛簸難行。一開始劉支強每天暈車,還要克服身體的不適堅持工作,到現場檢查建設進度,設備安裝、調試,和承包商溝通,監督工程質量,催促對方保證進度,按時交付……
從負責生產的副站長到站長,劉支強說起在新康丹泵站工作七年多時間,坦言壓力與挑戰并存。
由于工作地在大山深處,泵站各方面依托比較差,離最近的縣城也要四個小時車程。“即使需要外界的資源和力量來幫助我們處理問題,也需要時間,沒有那么及時。”食品及后勤物資主要依靠供貨商提供,每周一至周五兩趟貨車進山來運送物資。2018年6月初,山區連續數日暴雨,進出新康丹主公路中斷將近一周,泵站一度面臨斷糧風險。
最基本的生活用水也需要自己動腦筋解決。一開始,他們計劃在場站內打井取水,但是向下打了200米都沒有出水,只得放棄。后來,大家想辦法從山下一個蓄水池內引來水,生活用水總算有了保證。但是不久后雨季到來,山下蓄水池被泥石流填滿,站內供水一度中斷數月。站內員工群策群力,采取站外買水和收集站場周邊水溝雨水相結合的辦法平穩度過斷水期。后期,劉支強又積極參與山下蓄水池擋墻完善和取水點完善工作,為保障2016年雨季連續供水打下堅實基礎。“現在,我們已在場站外修建一座消防水池,大概有一百多方”,劉支強說,“水池雨季可以把屋頂的雨水收集起來給全站供水,基本不用從山下水池取水了。旱季蓄水兼做消防池”。
就這樣,劉支強帶領大家自力更生,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和挑戰。
新康丹泵站目前作為中緬油氣管道(緬甸段)惟一的站隊合一站場,泵站也兼著維修隊的職能,既要管生產,也要管維護、維修。劉支強帶領同事們不斷探索適應若開山區運檢一體化的實踐經驗。
“我們泵站用燃氣驅動泵機組運行,而不是國內常用的電機驅動,這項技術也是成熟的,但是相對來說應用的案例少,可供借鑒的經驗也少一些。”為使生產核心設備設施始終處于完好備用狀態,減少異常停機次數、縮短停機時間,確保輸油任務按時按量完成,管理的科學性非常重要。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是劉支強常常強調的一句話,而設備的“糧”就是備用件。他堅持提前謀劃提出備件需求,及時跟蹤采購進展。“需要更換的零件,要把余量考慮到一年以上,這樣就算中間有什么臨時情況,也不會太著急。有時候員工回國休假,要提前考慮,有什么需要采購、補充的,好讓他們順道帶進來。”
劉支強十分重視設備的備件管理工作。“按照專業分工安排專人管理各專業備件,建立各類備件動態臺賬,重要設備的備件要儲存在帶空調的專門庫房里,對精密備件采取抽真空保護等措施,確保現場備件出入庫記錄清晰,采購或調入及時,儲備充足,存儲狀態良好。”
與“水”“火”的較量
每年緬甸有五到六個月時間是雨季,年降雨量高達5000多毫米。大雨連日不停,整座山被茫茫雨霧包圍。雨水的沖刷有可能讓掩埋在地下的管道裸露出來,或造成損壞,因此,轄區內管道線路水土保持工程需要經常維修,更要防患于未然,周密地做好防護工作。
劉支強介紹,目前新康丹泵站站控室員工24小時值守監督生產運營,一旦有突發狀況,管理團隊要隨時到崗。劉支強的手機保持24小時開機。“最怕的就是雨季接電話”,他說,因為這時候來的電話大部分都和線路情況有關,并且比較緊急。一旦發現情況,需要迅速組織力量到現場進行搶修,及時把管道保護起來。
雨季施工挑戰非常大,如果施工方法不當,甚至有可能會造成情況進一步惡化,因此,大多是進行臨時防水覆蓋、加固處理,等雨季過去,再進行徹底整修。冒著睜不開眼的瓢潑大雨巡檢線路、搶險維修,對劉支強和他的同事們來說是家常便飯。
年復一年維護、修復的同時,劉支強和同事們也在不斷總結經驗。“一旦發現問題,我們要上措施、上方案,目的就是一步到位,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保證這個地方不會再出類似的問題。”針對熱帶、亞熱帶或者南方區域油氣管道鋪設在側坡面,強降雨天氣出現滑坡現象,易導致抗滑樁及樁間混凝土擋墻腳外露的問題,劉支強發明一種“混凝土擋土墻墻腳防水結構”,對這一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防止雨水滲透到抗滑樁底部。結合轄區站場閥室雨季蛇多,防蛇壓力大的實際,劉支強研究出“驅蛇裝置”,已在新康丹營地取得良好應用效果。這兩項發明都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山中小站-新康丹
每年五六月,是附近的農戶開始準備耕種的季節。這個時候,劉支強和同事們又要和“火”作斗爭。當地人把一片樹林砍掉之后,一把火燒成灰燼,就在這片土地上耕種,燃燒后的草木灰就作為莊稼的肥料。而泵站有油有氣,一旦有明火蔓延過來,后果不堪設想。
從四月開始,泵站就會組織員工24小時值守。2019年的一天夜里,熟睡中的劉支強接到火情報警,他迅速組織員工趕到事發點滅火。火被撲滅后,大家回去繼續休息,還沒有睡著,警報又起,大家又一次緊急出動。那一天夜里,就接到四次警報,大伙連夜奮戰。第二天,劉支強又和同事們繼續在場站附近巡邏、滅火,持續多日,直到把火源徹底清理完。
劉支強操作工藝閥門
為了防患于未然,把工作做在前面,從2020年4月開始,劉支強就和同事們集中清理,把場站圍墻外方圓6米內的可燃物全部清掉,形成一個防火帶。因為疫情原因,不能聘請外來人員進來,大家就自己動手,冒著四十多度的高溫,在毒辣的陽光下割草,清理雜物,連續奮戰兩個星期,徹底消滅了火情隱患。
堅守泵站,與大山為伴,除了要耐得住寂寞,更需要具有智慧,來解決各種難題。“我們就是不斷地總結經驗,來優化工作方法。”劉支強說。
獨處深山不寂寞,加油爭氣為祖國
作為緬甸境內重要的能源基礎設施,中緬油氣管道對促進緬甸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巨大作用。
緬甸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但受地緣政治、歷史、宗教等因素影響,近幾十年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能源基礎設施嚴重匱乏,電力、燃氣等短缺問題尤為突出。中緬天然氣管道投產剛剛40天,就實現了皎漂首站向當地天然氣發電廠分輸供氣發電。由此,皎漂市民徹底告別了昔日的電荒,過上了燈火通明的生活。
這背后,是劉支強和同事們的堅守與付出。
劉支強常常和同事們說,泵站雖然小,我們的崗位雖然平凡,但非常有意義。我們不但要耐得住寂寞,還要在崗位上做出成績,干得精彩。“泵站創建學習型站隊文化,將大家的業余時間用于學習和培訓,提高做好本職工作的本領。建立崗位練兵制度、積極開展內部業務培訓,泵站人員以解決實際運行難題為導向,不斷攻堅克難,練就了運維泵機組核心設備的過硬技能。”
劉支強(右)和監理檢查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現場
新康丹泵站核心設備為天然氣發動機驅輸油泵機組和天然氣發電機,輸油主泵采取兩用一備并聯輸送工藝。記得2018年剛剛接任站長,泵機組就給他一個“下馬威”——1號泵頻頻出現問題。“運行時會燒機油,新機油使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變得烏黑,必須馬上停機更換。”設備屢屢出問題,且找不出原因,排除了操作問題,惟一辦法,只有拆機檢查。
拆除之前,劉支強把所需要的配件全部備齊,“最壞的結果就是16個缸全部換掉”。他精心組織相關工程技術人員與技藝精湛的設備維修人員把泵機拆開,把成百個零部件一一做好標志,小心翼翼擺放開來。當缸體被打開之后,眼前的景象卻讓人哭笑不得,原來是4號缸活塞頭的中間活塞環在出廠時沒有正確安裝,方向上下顛倒了。他們把零件按正確順序和方向重新回裝,這臺設備完成大修,再沒有發生燒機油的問題。
設備出現的這些“低級錯誤”經過劉支強和同事的細心排查逐一得到更正,保障了設備安全平穩運行。通過一系列技術問題的解決,劉支強和同事們總結、摸索出一套處理泵機組故障的技術方法,編制完成《設備電子“病歷本”》工作臺賬,像設備“醫生”一樣專門記錄各型設備故障出現的現象、處理措施等詳細信息。他們還編制出圖文并茂的《故障處理完工報告》,讓大家方便相互交流學習。
劉支強帶領同事們進一步實現了管理信息化。他們自主開發《中緬天然氣管道物性及工藝計算軟件》《中緬原油管道輸油主泵機組故障快速診斷與統計分析軟件》《中緬管道天然氣發電機日常維護管理軟件》等多個設備運行管理軟件,都已取得國家版權局授權。這些成果,凝結著新一代石油人的智慧。
“新康丹人不甘于完成普通任務和按部就班,長期堅持結合生產運行實際,持續推進小改小革,已經完成多項技術革新,在降本增效、節能減排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劉支強的語氣中充滿自豪。單向閥閥井作業受限,他們制作專用作業工具,用千斤頂分步加力開閥,在多次單向閥開啟作業中取得良好效果;自制空冷器風扇電機拆裝支架集成設備,確保作業安全的同時,提高了勞動效率;自制泵機組空氣過濾器防蟲網,確保了進氣質量;研究發電機維護過程的降本增效綜合措施,獲得顯著經濟效益,經測算,年節約成本約10萬美元;制作完成收球小車、收油槽、推桿、拉桿及叉車前端固定卡頭等,實現收發清管器的機械輔助作業,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作業效率……
2016年,新康丹泵站集體榮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質量信得過班組”稱號,并多次獲得中油國際管道公司和中緬油氣管道項目“模范站隊”。劉支強個人也獲得很多榮譽: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年度先進工作者”、“杰出員工”、“優秀員工”,中油國際公司“青年崗位能手”……
這就是獨處深山不寂寞的新康丹人拿出的亮眼成績單。既然選擇了堅守,就讓堅守變得更加精彩,更加有價值,更加有意義,讓無悔的青春在大山之中熠熠生輝。
為國“加油”是不竭的奮斗之源
“從2013年3月來到緬甸,到現在快九年時間,也即將成為駐外十年的老員工了!”劉支強感慨而爽朗地笑著說。
劉支強小時候,有一位鄰居在克拉瑪依油田工作,受鄰居影響,他對石油事業心生向往。高考時,他報考了西南石油大學儲運專業。臨近畢業時,新成立的中國石油集團東南亞管道公司(中油國際管道公司前身之一)到學校招聘,介紹中緬管道項目,劉支強毫不猶豫地投遞了簡歷。
他至今清晰地記得去北京報到的時間:“那是2011年7月28日,報到后開始了集中培訓。”培訓開班時,劉支強被大家選為班長,培訓、取證、實習,為早日投身中緬油氣管道做充分準備。
“在廊坊管道學院取證考核,拿到了輸油工、輸氣工證書。”劉支強回憶,“取證后,帶隊到阿拉山口計量站(中哈原油管道)學習計量與輸油,2個月后又到霍爾果斯西氣東輸首站學習計量運行,再到西部管道公司庫爾勒管理處跟隨原油泵站、維搶修隊現場實習,最后經過英語培訓,通過托福考試。”就這樣過五關斬六將,劉支強順利通過了各種嚴苛的考驗。
初到緬甸,劉支強被安排到仰光采辦物資,主要任務是督促承包商清關運輸,加快物資到場。2014年9月25日,新康丹泵站舉行入駐儀式,劉支強開始了扎根若開山深處的工作。
劉支強2014年成家,夫妻倆一直聚少離多。“家人理解我工作的性質,也很支持我。”劉支強說。現在兒子六歲了,也模糊地理解了爸爸是一個石油人,因為工作需要,不能經常回家。每次回國休假,劉支強很珍惜陪伴家人的時光,“會帶小孩去戶外跑一跑,和他一起玩游戲,帶他去想去的地方”。
緬甸疫情發生后,回國變得更加困難。從2018年到2020年,劉支強三個春節都沒能回家。疫情期間,為防控疫情,保護油氣管道正常運營,劉支強帶領場站采取全封閉管理、分餐吃盒飯、嚴格隔離并排查陸續返崗員工等嚴格措施,目前,所有泵站員工零感染。此外,他們還按照上級要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向當地政府和村民捐贈防疫物資,向管道沿線周邊小學捐贈書包、雨傘、健身器材和太陽能供電系統,向當地社會宣講愛護油氣管道知識,確保中緬油氣管道暢通無阻。
2021年12月,劉支強調任地泊泵站站長。回國短暫休整后,他即將上任新的崗位。“在隔離期間,我已經把那邊的圖紙、設備情況、人員情況熟悉了解了。那里很多同事是我一起畢業的同學,以后又要并肩戰斗了。”
作為國家能源動脈,油氣管道承載的不僅僅是能源,還凝聚著管道人的精神與汗水。曾經,管道人頭頂青天,腳踏荒原,將“八三”會戰載入史冊。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工作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但石油人四海為家的工作性質從未改變。成為一名優秀的油氣管道人,同樣需要堅守與奉獻。劉支強說:“中緬油氣管道是中國石油在緬甸投資最大的項目,是祖國西南能源通道,更是‘一帶一路’先導示范項目,我們就有責任、有義務,力排一切困難。奮斗的青春最美麗,能夠為國‘加油’就是我們不竭的奮斗之源。”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