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天工開物》里的明末社會

2021-04-08 16:43:42 來源:中國青年網

  吉莉 楊云鵬

  在科舉盛行的明代,很難想象會有人耗時寫一部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的書。宋應星為何要寫這本《天工開物》呢?從他的自序中我們知道,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存在“棗梨之花未賞,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鮮經,而侈談‘莒鼎’;畫工好圖鬼魅而惡犬馬”的現象,而《天工開物》正是為解決以上問題而寫。日益僵化的科考形式讓人深陷于八股文而忽略現實生活,懂得識字卻不知經文中提到的諸如“楚萍” “莒鼎”為何貌,甚至對日常生活中的“棗梨之花”也不夠了解,遑論被讀書人所鄙薄的日常手藝。而在繪畫界,對神仙鬼怪素材的偏好又遠離現實生活。當時的文本、畫作雖來自現實,但只知道讀書畫畫的人實則是脫離現實生活,浮于生活之上。除此之外,想要將諸多工藝通過文本的形式保存下來,也是宋應星的一大希冀——“事物而既萬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識之,其與幾何?”

  “天工人其代之”(《尚書·皋陶謨》),“開物成務”(《易·系辭》),所謂“天工開物”,也就是將天覆地載的資源與人為加工相輔相成,形成對社會生活各方面有益的技術。在數以萬計的技術中,宋應星本著“貴五谷而賤金玉”的原則,將《乃粒》置于開篇,《珠玉》為末,介紹了稼穡、制衣、制糖、造車、釀酒,乃至煤石燒制、軍工業制造等十數種技術。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共18篇附圖123幅。就本書體例而言,圖文并茂的形式實則擴大了書籍受眾,知識階層大可以將《天工開物》結合經史注疏加以理解,對于文化較淺之人而言,也可以將閱讀的重點放在圖畫,以實現對技術的掌握。

  不過,成書并不意味著得以傳播,仍需要刊刻或抄寫出來才能面向社會。而當時的宋應星只是分宜縣教諭,俸祿微薄,任職期間還有諸如《畫音歸正》《原耗》《野議》《思憐詩》《巵言十種》多部書籍等待刊刻或書寫,并無財力和精力負擔起刊刻。幸運的是,年少時的摯友、時任河南信陽兵備道的涂紹煃慷慨解囊,《天工開物》于崇禎十年(1637)在南昌府得以首次刊刻,后人稱此本為 “涂本”。此版至今仍有流存,雖然有校訂不精的情況,但基本保留了宋應星文字稿及手繪插圖的面貌,極具價值。

  宋應星雖被李約瑟稱為“中國狄德羅”,《天工開物》在現代研究中也常被定義為“17世紀中國科技百科全書”,納入科技史研究,不過在當時,這部書應當主要是作民間日用百科之用,此外,也展現出明末生活的圖景。

  明末的江南地區,百業蓬勃、欣欣向榮。一般認為,明代中后期的幣制實際上采用的是銀本位制,輔以銅幣、紙幣等其他貨幣。《五金》一篇詳細記載了銀、銅等金屬的開采情況:“凡銀,中國所出:浙江、福建……江西饒、信、瑞三郡……”,說明直到天啟、崇禎年間,國內仍然有銀礦在大量開采。甚至遠至彩云之南的邊疆,宋應星都有詳細的記載:“云南銀礦,楚雄、永昌、大理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鎮源又次之。”其實自明初開始,金銀都是禁止作為貨幣流通的,但大量開采的白銀及其保值的特點,使得白銀成為主要的貨幣,以至于張居正改革中的“一條鞭法”,就是要求稅收以白銀為主。

  明末商品經濟之廣泛與發達,其規模、范圍可能會超出很多人想象。《陶埏》篇中講述景德鎮的瓷器貿易“日本國極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其生產也逐漸規模化、中心化:“萬室之國,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紡織業中,《乃服》篇中有詳盡記載,當時全國“織機十室必有”。織機的廣泛應用,又會產生“棉布寸土皆有”的盛況。《乃服》中記載的諸如印花、絲質、桑植等方面的新技術,正是伴隨著紡織業的興盛和需求的膨脹而產生的。事實上,此時紡織業的重要性還遠不止此,它更體現出了生產的商業化。許多家室的織機實際上已經不是單純的自給自足,而是作為商品的生產基地,甚至產生了主業耕種、副業紡織的家庭式作坊。

  軍事工業是后世對于明末誤解較多的一個方面。明軍與后金軍、農民軍作戰,似乎互有勝敗,在諸多影視作品中,很多明末士兵也都是大刀長矛,似乎軍事工業并不發達。然而我們透過《佳兵》一篇,可以一窺明代發達的軍事、火器工業和時人豐富的想象力。

  首先是原材料,在《佳兵》中按用途分為毒火、神火、法火、爛火、噴火幾種。其中最天馬行空的就是毒火,也就是普通火藥摻雜了砒霜、硇砂、金屬銹及糞便等,有毒且異味甚重。另外,還有專門用來劫營的劫營火,是用桐油、松香制成,考慮到劫營需要的是持續的破壞力,劫營火雖無太大的爆炸威力,卻能持久燃燒,對軍營及相關后勤設施、物資破壞極大。明末普通火藥的爆炸威力也十分驚人,“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驚而魄齏粉”。

  火器的種類和制作就更加五花八門。威力較大的如紅夷炮,原產于荷蘭,后來明軍可以仿制,主要用于守城,威力甚大,“膺其鋒者為齏粉”,其后坐力大到使用時必須抵住墻體,也仍舊會“墻崩者其常”。為了減少己方傷亡,明末已經有了地雷,用竹管穿通引線,引爆后沖開泥土爆炸殺傷敵人。將類似的原理轉移到水中,就產生了水雷,時稱“混江龍”,就是將火藥裝在皮囊中,用漆密封,沉在水中,岸上牽繩勾連雷體,只要敵船碰到機關,就會引爆水雷,“敵舟行過,遇之則敗”。《佳兵》中最奇特的火器就是“萬人敵”,是一種滾地旋轉式的炸彈,使用靈活,不受環境限制,可以添加毒火、神火。使用時,點燃引信用手投擲出去,火藥力就會沖出,彈體八方旋轉,對敵人造成大量殺傷。

  實際使用中,這些火器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軍三大營中的“神機營”,就是以火器部隊為主,是明軍的一大主力。“混江龍”“大將軍炮”等火器在萬歷抗日援朝戰爭中大放異彩,成為了平壤之戰、露梁海戰中重要的制勝法寶。寧遠戰役中,袁崇煥以寡敵眾,最終成功守住寧遠城,紅夷炮就是主要功臣。明末戰斗力最強的“關寧鐵騎”,就是以“三眼銃”為主要的兵器。可見明末的軍事工業已經相當發達且極具想象力。至于最終王朝覆滅,則不是單純靠先進技術所能挽回的。

  在序末,宋應星強調“丐大業文人”可將此書棄擲案頭,不過今天看來,難說誰真正成了大業呢。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編輯:海洋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