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這些人,是真正的榜樣!

2020-05-24 8:57:29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 殘疾人不僅僅是全面小康的受益者,也是建設者和貢獻者。

我國現有殘疾人約8500萬,每年新增城鄉就業殘疾人30萬左右,就業的城鄉持證殘疾人達到900多萬人。這些殘疾人中,有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他們是追夢人,也是奮斗者,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寶貴精神財富。

5月15日上午,在第三十次全國助殘日來臨之際,全國自強脫貧和助殘扶貧先進事跡網絡報告會在中國殘聯舉行。來自吉林等地的貧困殘疾人自強脫貧和助殘扶貧先進事跡報告團代表們,緊扣今年全國助殘日主題“助殘脫貧 決勝小康”,講述了他們自強脫貧和助殘扶貧的生動故事。

助殘扶貧 心懷他人努力奉獻

吉林省德惠市朝陽鄉團林子村黨支部書記張運波,被村民親切地稱為“輪椅書記”。1998年,他進入村委會工作,從會計做起,于2004年當選村主任。“12年前,一場車禍導致我高位截癱,胸部以下沒有一點知覺,雙手也基本喪失功能。”經過一年的康復訓練,張云波回到村主任崗位上,繼續帶領村民為過上好日子而不斷打拼。他籌資修道路、建村舍,美化了村居環境;他組建米業公司、成立合作社,蓋大棚搞生產,帶領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

張運波認為,群眾利益無小事,助殘扶貧就是村支書的責任和義務。“當農民不能比別人差,做黨員也不能讓別人指脊梁骨。作為一名村書記,我心里始終裝著全村的父老鄉親,隨時隨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現在的團林子村,100%的農民家開上了小轎車。村里有550個孩子考上了大學。“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的勁頭兒,不等不靠,埋頭苦干,我們就能夠盡快奔向小康,大家的好日子還在后頭呢!”張運波說。

自強脫貧 不負時代不負自己

來自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的劉艷芝,幼時到村診所打了一針退燒針,從此腰部以下的部位無法動彈。 2013年女兒出世,2014年成為單親媽媽。由于沒有經濟收入,劉艷芝被列為貧困戶。

“肢體二級殘疾、單親媽媽、貧困戶,人生最低谷時這些身份并沒有給我帶來絕望感。”劉艷芝說。她先后考取國家健康管理師、中醫經絡調理師、美容師等專業技能培訓件,逐漸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美容師。

2015年,劉艷芝申請到5萬元創業扶貧資金,開辦了一家美容養生會所。門店在二樓,她用雙手搬住雙腳,一級一級往上爬;要到外地學習時,她把女兒托付給親戚,自己坐著輪椅前往火車站。經過艱難發展,她的固定顧客發展到100多人。

劉艷芝一直積極投入扶殘助殘公益活動。她簽下遺體捐獻志愿書;成立太和縣陽光助殘協會,號召社會愛心人士幫助殘疾人;創立自己的護膚品牌,利用直播帶貨幫助殘疾人就業。

“拼搏未必能成功,但沉淪肯定會失敗。奮斗讓我更加充實,能夠通過奮斗為這個社會創造價值,我沒有辜負這個時代,這個時代也不愿辜負努力的人。”劉艷芝說。

帶頭脫貧 自主創業當致富帶頭人

“兩歲那年,我患上小兒麻痹癥,左下肢功能全部喪失。為了給我治病,父母花光積蓄,還欠了許多外債。”韋忠勇來自廣西南寧,是一位肢體三級殘疾人。

2014年,韋忠勇了解到精準扶貧的政策后,決定創業,從事黑山羊養殖。在創業最困難的時候,上林縣殘聯向韋忠勇伸出援手,幫他熬過了創業初期。在山羊順利出欄后,韋忠勇利用建牛欄補助成立合作社,養殖肉牛,擴大產業。2017年,他創立了兩家養殖場,建起一條生態飼料生產線,并于當年10月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我一個人掙到錢不算什么,要是能夠幫助更多的殘疾人自立自強,戰勝貧困,我的人生會更有意義。”韋忠勇創業成功之后,立志帶動更多貧困戶特別是殘疾人貧困戶改善生活,早日脫貧。他建立草料生產車間,回收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帶動周邊群眾增加收入。2019年合作社帶動的34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我覺得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攙扶著殘疾朋友邁過人生的溝溝坎坎,看著他們成長、創業、成功,看著他們跟健全人一樣享受幸福的人生。”韋忠勇說。

心向光明 用雙手脫貧致富

謝侶來自云南省騰沖市的一個小山村,21歲時遇到車禍導致雙眼失明。他自幼喪父,母親也因車禍去世,家庭靠妻子一人支撐。

2014年,謝侶的家庭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他參加保山市殘聯舉辦的“助盲脫貧”盲人保健按摩培訓班,畢業后,在騰沖縣城開了一家按摩店。

“剛開始營業,客人不多,我既興奮又害怕,既希望顧客登門,又怕自己的手法生疏顧客不滿意。”服務得到認可,回頭客越來越多,按摩店的生意慢慢走向正軌。謝侶招收了幾名盲人學徒,幫助他們創造新生活。“我又一次找回了生活的勇氣,融入社會的大家庭,感受到了滿滿的愛。”

“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盲人眼睛看不見了,但是心里不能看不見。”謝侶說自己有一個小小的夢想,想學習盲文,圓大學夢。

“我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就是繼續奮斗,將按摩店規模擴大,讓像我當初一樣走不出來、求職無門的盲人朋友,到我的按摩店學習技術,實現就業。”謝侶說,“通過我們的努力,讓看不見世界的我們,終究被世界看見!”

潛心自學 以民族文化產業致富

索南本,藏族,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措周鄉人,22歲被診斷為神經性耳聾。2007年起,他開始自學五谷畫。經過連續7年的學習,2014年,他開了一家店,制作和銷售五谷畫民族工藝品。

“《吉祥八寶》和《和睦四瑞》,是我賣出的第一單。每幅畫3000元,這筆錢對于7年沒能賣出一幅畫的我來說,真是天大的數字,也讓我有了繼續做下去的信心。”索南本說。

2015年,索南本注冊了青海引福五谷畫有限公司,成為青海藏區唯一一家五谷畫制作及研發企業。公司最初由3人組成,如今有27名殘疾和貧困員工,還對166名殘疾人和貧困婦女組織了手工技能培訓。

2018年,尖扎五谷畫登上了縣級非遺目錄。去年10月,索南本的五谷畫《背水姑娘》在首屆青海省殘疾人書畫工藝美術大賽中獲得三等獎。

“經過勤學苦練,殘疾人也能像健全人一樣,闖出自己的一片天。我更希望今后,能帶領更多殘疾人研習五谷畫,在脫貧中致富,在致富中傳揚,讓五谷畫走到最高級的非遺目錄中,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發揚光大。”索南本說。

致力扶貧 在貧瘠土地種下希望之花

潘文賢是福建省泉州人,從1995年開始從事仿真人造花事業。2013年,他通過閩寧協作,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投資興建人造花生產企業。當地土地貧瘠,干旱少雨,他的扶貧車間因受氣候影響小,被當地人稱為“鐵桿莊稼”。

潘文賢說,當福建省援寧干部第一次找到他時,他并不愿意。“我們總部、工廠都在沿海發達地區,一桿子支到大西北,運營成本翻番不說,交通運輸、產業鏈配套都跟不上,家里人更是一萬個不愿意。”這位干部前前后后找了他三次。

潘文賢通過考察發現當地民風淳樸,又是革命老區,加上扶貧干部的實干苦干和貧困群眾脫貧的決心,他決定試一試。

潘文賢對生產車間進行無障礙改造,將車間的原入門改為紅外線自動感應門,增加無障礙扶手,設置升降工作椅,建立無障礙呼叫系統,為殘疾人提供方便、安全的工作生活條件。

目前,潘文賢有11個扶貧車間輻射在隆德縣13個鄉鎮,

總廠和扶貧車間共有員工1000多名,帶動25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脫貧。他又因地制宜發展電商產業,隆德縣殘疾人電商合作社目前年銷售1800余萬元,帶動1300多人增收致富。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讓困難群眾工作有著落,讓殘疾人生活有奔頭,而如何讓殘疾人富起來,又是我面臨的新課題。我將繼續埋頭苦干、全力以赴。”他說。(薄晨棣 薛婷婷)


編輯:張馨潔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