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牛背梁背后的生態衛士

2022-09-26 16:11:31

行走在牛背梁保護區的生態衛士(華榮艷攝影).JPG


行走在牛背梁保護區的生態衛士(華榮艷攝影)


在秦嶺中段,長安、柞水、寧陜三縣(區)交界處,有一顆閃亮的綠色“明珠”。它占地1.6萬余公頃,地處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是西安和陜南的重要水源涵養地,也是秦嶺保存相對完好的天然林區之一,更是動植物的天然基因庫。


它,便是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在這里,無數巡護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守護著這漫山的生靈;


在這里,獵人放下武器,加入了守護者的隊伍;


在這里,人們將守護與發展結合,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在這里,人類的一點點善舉,都被時光雕刻進了大自然;


在這里,隨時隨地都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故事。


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牛背梁自然保護區考察時強調,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兩年多來,牛背梁自然保護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努力思考并踐行“如何讓中央水塔青山不老,綠水長流,滋養萬物,潤澤四方”和“當好秦嶺生態衛士”這個宏大的時代課題,以建設忠誠、干凈、有擔當的生態衛士隊伍為抓手,著力構建“和諧、美麗、數字”牛背梁,奮力譜寫新時代牛背梁保護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建設“政治強、業務精、形象好”的生態綠軍隊伍,一個個生態衛士用初心和使命涵養著“祖脈”秦嶺那片綠水青山。


行走在秦嶺深處,用一生守護一抹綠意


4月18日,牛背梁自然保護區的秦嶺麥秸壘區域,依然被一層薄薄的積雪覆蓋,廣貨街保護站站長解振鋒一行三人,在寒風中踩著積雪向山頂攀爬。突來的降雪,令解振鋒最擔心的是野生植物芽孢受凍害,但同時雪天對于統計觀察保護區動物數量又是一個大好時機。


“我們必須經常進山巡護,不但要排查危害資源的險情,還要及時通過動物糞便和它的活動痕跡來判斷近期動物活動的種類和數量,收集第一手資料。”守山護林24年,解振鋒跑遍了管護區的山梁、溝道、林地。寒來暑往,長期戶外工作,使他從二十出頭的熱血青年,變身為“黑站長”;從初出茅廬,成長為陜西省首屆“最美生態衛士”、國家“林草學科優秀畢業生”。其中甘苦自知,但他不改初心,始終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著這方山水。


汪友友 (2).JPG


解振鋒和同事在冰雪中統計、觀察動植物(郭朋勃攝影)


微信截圖_20220926160039.png


“活地圖”汪友友等人進山作業(陳亮攝影)


“這二十多年里,我見證了保護區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這兩年來,巡護設備大幅度改進和提升,空中無人機和野外熱感紅外相機的運用,讓我們多了‘一只眼’,工作更方便了。”提起護林,相比起多年艱苦環境中的風雨兼程、遠離妻兒的青燈孤影,解振鋒更多的是滿腔熱忱。


解振鋒僅僅是牛背梁保護區的一個縮影,在這里有70余名生態衛士數十年如一日,甚至父子兩代人終生以山為伴以水為鄰,扛起了保護區資源保護的重擔。


從“砍樹人”到“看林人”的轉變


早上7點,老林保護站生態護林員汪友友準備好背包,與同事們前往西溝峽開啟一天的巡山之旅。“在這座大山里沒有比我更熟悉的了”,被同事們稱呼為“活地圖”的汪友友,走在前面邊習慣性地一邊將橫在路中間的樹干挪開,一邊告知走哪條路離點最近。管護區大到西溝峽、龍王溝、大東溝、花門樓四大區域,小到26個小溝,每條溝有幾個小道,哪里有分叉口,他都能一一道來。


走在熟悉的大山里,這位昔日的“砍樹人”回憶以前的日子總會莫名心酸。


那時候家里太窮了,連玉米粥都吃不上,只有靠山吃山過日子,14歲就開始與父親一起進山伐木養家糊口。后來國家政策變了,汪友友不再靠賣木材為生,家里日子漸漸過得寬裕,他也成為一名黨員,在村子里當了12年生產隊長。多年來,在牛背梁保護區工作人員耳濡目染下,于2017年毅然選擇加入老林保護站生態護林員隊伍,這一干就是5年。


閑暇時,汪友友習慣借助微信和抖音,用照片和視頻記錄日常宣傳、監測、巡護途中的點滴,用他的話說:“我這輩子真是與林有緣了,對我來說護林不但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事業,如果隔幾天不上山,我會覺得心里空落落的,不習慣。”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保護區所有基層護林員的心聲。


從獵人到護林員——吃山更要養山


2020年5月6日,走進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一座古樸的農戶院落時,一位精神抖擻、面帶笑容的老人迎面而來——他就是時年93歲的石邦安。


去年,石邦安去世了,他一生都居住在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周邊。在筆者2020年的訪談中,石邦安談起牛背梁,他有說不完的話。


牛背梁曾是他的獵場。“當時父親在家門口種的莊稼,經常被熊和野豬糟蹋。熊下地里,一蹭一大塊,把莊稼苗全壓垮了;野豬經常成群結隊地來,用嘴拱莊稼,連洋芋都能拱出來吃。”石邦安回憶說,“在這種情況下,山里人就經常打獵。我14歲就隨父親開始打獵了,打獵的范圍非常廣,方圓200里都是獵場,野豬、熊、野雞都是獵物。”


后來,牛背梁成立了自然保護區。時任牛背梁籌建處副主任的李振斌十分重視培養周邊居民的環保意識,經常跟大家宣傳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剛開始他來宣傳時,我們還很不耐煩。”石邦安說,“有一次,我隨他一起上山調研,幫他們指路。在半山腰上,他盯著不遠處出了神,喃喃道‘過去這里不是這樣啊’。隨著他的目光望去,我才發現,那里的植被已經非常稀疏。曾經賴以生存的牛背梁,被我們親手破壞了。”


在山腰看到的那一幕,對石邦安觸動很大。下山后,他決定不再打獵,不僅上交了獵槍,還主動到保護區當護林員。


當上護林員后,讓石邦安印象深刻的是,曾經有一群外地人,來牛背梁偷伐樹木。“當時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和公安民警對地形不熟,不敢貿然上山。”石邦安說。


圖片6.png


石邦安在人生最后的時光里,時不時會翻看以前做獵人和護林員時期的相冊,回憶過去的日子。


從小在牛背梁長大的石邦安,自告奮勇帶領大家上山。“我就裝扮成挖藥材的,帶著他們上山去偵查。”石邦安回憶說,“后來,相關部門組織3個縣的力量,兩邊圍堵,一下把那幫家伙給逮住了。”


雖然石邦安已經離開了我們,但在守護牛背梁這件事上,他的精神一直都在。他經常對村民說:“吃山更要養山。山里的樹林不保護,今年砍,明年砍,年年如此,就會變成光頭山。咱們要為后輩兒孫著想,為他們積德積福。”


從貧困戶到脫貧戶——守護也是發展


“來,里面坐,我們的農家小吃物美價廉!”在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奉賢農家樂的門前,見到正忙著招攬客人的王賢鳳。


“現在是旅游旺季,收入高時一天就有近3000元!”談起如今的生活,奉賢農家樂的經營者王賢鳳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誰能料想到,8年前,王賢鳳還在為生活發愁不已。王賢鳳的丈夫多年前就因一場意外而癱瘓,全家的生活重擔全壓在她一個人身上。“那時我覺得天都塌了,既要照顧殘疾的丈夫,又要撫養正上學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難。”


圖片7.png


王賢鳳趁下午閑暇時間,趕緊打掃農家樂,準備迎接前來吃晚餐的客人。


轉機是在2015年。“憑借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努力,牛背梁自然保護區環境越來越優美,被群眾稱為‘天然氧吧’,每年都會吸引不少游客前來休閑度假。得益于這里的環境和便利的交通,周邊的村子開始發展鄉村旅游,朱家灣村就是其中之一。”柞水縣委宣傳部朱恢軍介紹,“王賢鳳當時在村干部的動員下,率先開辦了農家樂。如今她已經脫了貧,全家人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朱家灣村中有一個村組挨著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北溝保護站,20世紀80年代,這個組的村民大多數都想搬出去,靠在外務工討一個好生活。”朱家灣村黨支部原書記嚴成學說,“現在情況反過來了,當初搬出去的那些村民又陸續搬回來了,在家鄉發展旅游,日子過得十分滋潤。”


“如今,山清水秀的牛背梁成為當地群眾的‘聚寶盆’,他們通過發展農家樂集群,辦家庭客棧、旅館,開展紀念品銷售等,實現穩定脫貧。‘守家門,發家財’也成了他們的致富之道。” 柞水縣委書記崔孝栓說。


在孩子們的心中播撒保護生態的種子


“孩子們,今天我們試試看,在這里能與哪些昆蟲相遇吧......”4月中旬, 牛背梁保護區北溝森林體驗基地里春芽初綻。近些日子,曹梅梅更為忙碌起來,趁著最近疫情原因少有人進入,沿著體驗線路把新設計的課程嘗試著多走幾遍。


北溝森林體驗基地為陜西首批森林體驗基地之一,自基地2013年成立以來,曹梅梅作為森林體驗引導師,與集體團隊共接待了超過8000余人的學生及省內外團體和各界人士。每一次她都會提前精心構思,針對不同群體設計方案,將自己經歷的小故事會同所掌握的野生動植物知識及保護秦嶺的生態理念滲透在講解過程中。


“快看,‘熊貓老師’來了”,3月25日,西安市碑林區東羊市小學三年級一班的教師一片雀躍,一堂名為《生態美、生活美》的科普小課堂準時開講了,牛背梁自然保護區林業高級工程師、自然體驗引導師馬宇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自然科普課,同學們伴隨著老師聲情并茂、妙趣橫生的授課,仿佛置身于精彩紛呈的大自然中。


近年來,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在做好資源保護主業的同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組建專業團隊不斷走進商洛、西安等周邊中小學校,通過舉辦自然科普講座,寓教于樂,讓愛護環境、愛護秦嶺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悄然生根、發芽。


每個人都應當好生態衛士


在然保護區,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了,這里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綠色革命性變革,它不只是工作人員和周邊群眾的事,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親力親為。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共同為環境減負、為生態增容,全力當好生態衛士,為“藍天、碧水、凈土、青山”建設貢獻出一份力量。 


“我們會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牢記國之大者,牢固樹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在聚焦資源保護主業的同時,加大生態文明教育建設投入力度,以牛背梁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十年評估為契機,積極推動‘和諧、美麗、數字’牛背梁建設,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牛背梁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白光鋒言語堅定。(華榮艷工作單位系陜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郭詩夢工作單位系陜西日報 )


自然科普課走進校園(華榮艷攝影).jpg


牛背梁自然保護區林業高級工程師、自然體驗引導師馬宇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自然科普課。(華榮艷拍攝)

編輯:海洋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