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6 15:48:09 作者:張躍明
圖:“秦嶺四寶”之朱鹮 攝影 張躍
翩翩兮朱鷺,
來冷春塘棲綠樹。
羽毛如剪色如染,
遠飛欲下雙翅斂。
這是唐代詩人張籍一首贊美朱鹮的七言古詩《朱鷺曲》,詩人不惜濃墨描寫了被譽為“東方寶石”的珍禽朱鹮由遠及近的美麗姿態和優雅的生態環境。
圖:朱鹮,當地人稱紅鶴,有吉祥之寓意。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當今世界最瀕危的鳥類。它曾廣泛分布于亞洲東部的日本、朝鮮等地,由于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和環境嚴重破壞,其數量銳減,到20世紀70年代瀕臨滅絕。 (張躍明攝影)
朱鹮,俗稱朱鷺、紅鶴,系東亞特有種,地球上存活超過6000萬年,為鳥類“活化石”。20世紀60年代末蘇聯境內朱鹮絕跡;七十到八十年代在朝鮮半島消失。這一時期日本政府為拯救瀕危朱鹮做了大量工作,但未能取得預期效果,遂于1981年初將野外殘存的5只全部捕獲進行人工飼養,最后一只也于2003年10月死亡,宣告本土朱鹮已經滅絕,世界只得將拯救朱鹮的最后希望寄托于中國。
朱鹮如仙鳥,存活6000萬年之后,在上一世紀70年代的野外悄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牽動了人類的思念之情。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大幕正式拉開,環境保護方略已提到國家層面。為了尋找一個環境保護領先的突破口,中科院想到了銷聲匿跡多年的美麗鳥兒朱鹮。10月,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正式立項,決定在全國范圍尋找消失已久的朱鹮。正在外地開展科研工作的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蔭增先生突然接到單位通知,讓其即刻放下手中的工作,開始執行尋找任務。他倍感壓力,因為這么多年在外調查野生動物時并沒有發現這種鳥的任何蛛絲馬跡,現在在全國尋找無異于大海撈針。
1981年5月,在歷經3年時間、行程5萬公里、13個省份,劉蔭增考察小組終于在陜西洋縣姚家溝發現了全球僅存的7只朱鹮 ,給世界拯救和保護朱鹮帶來了唯一希望。
20世紀80年代初,面臨著嚴峻形勢,僅存的7只朱鹮拯救困難極大,保護人員不敢有絲毫懈怠。縱使想盡千方百計,朱鹮種群會不會重蹈日本覆轍?能不能突破瓶頸擺脫瀕危?這些都是擺在朱鹮人面前的重大考驗。
朱鹮大面積快速消亡,主要由于戰爭、狩獵、森林砍伐、化學農業等人類活動帶來的環境污染和濕地破壞,使朱鹮賴以生存的家園失去了昔日的安寧。如何防止這一極小種群突然消失?劉蔭增先生首先想到的是依靠當地政府,只有政府出臺應急政策和全員動員參與保護,才能遏制朱鹮快速滅絕的可能。在安排好臨時朱鹮管護事項后,他匆忙前往洋縣縣委說明來意,正在召開縣委常委會議的書記臨時增加會議議程,邀請他介紹朱鹮有關情況。劉蔭增先生沒有說那些華麗的大話,只是強調:“這個鳥很少,是稀世珍品,很重要,只要縣上保護好它,以后的好處是很多的,洋縣最終會揚名海外!”
四天后,洋縣政府向全縣發布《關于認真保護珍鳥朱鷺(鹮)的緊急通知》,全面介紹了朱鹮的形態習性,要求不準在朱鹮活動的區域砍伐林木、狩獵、使用化肥、農藥、不準開山放炮,俗稱“四不準”;縣林業局緊急行動,成立了朱鹮保護小組,抽調4名年輕人進駐姚家溝,日夜不停地開展監護工作,從那年起,漫長曲折的護鹮之路開始了。
保護小組到了姚家溝,一切從零開始。先租用了一處村民閑置的破舊房屋,打掃衛生,簡單地收拾一下就安住起來。雖然四面透風,屋面漏雨,但能有一處現成的遮風擋雨之地已是天賜厚福。白天,大家分頭上山觀察朱鹮的繁殖習性,了解朱鹮吃什么、在哪吃、是怎樣繁殖育雛的。
圖:朱鹮中的“戰斗機” (張躍明攝影)
濕地精靈 (攝影 張躍明)
花開四月香滿天,秋處碩果盛鹮鄉。春天萬物復蘇,梨花、桃花等競相綻放,數萬畝油菜花更是像油墨重彩,潑灑大地,一片金黃,引得游人如織;秋天是朱鹮在一年中最美的時刻,羽毛緋紅,像穿上嫁衣的新娘,臉頰紅得最是妖嬈,像美人的口紅,點綴得朱鹮如出水芙蓉。
一切從零開始。晚上,他們輪流守護在朱鹮巢樹下搭建的一個草棚內,防止鼬子、野貓等上樹危害朱鹮。還好,一月過去,朱鹮寶寶安然無恙,生長得很壯實,一切進行得很順利。可惜的是一只小朱鹮羽翼未豐,就急奔自由飛翔而去,然而,從巢中飛出不遠就跌落在地,為防止意外,保護小組只好給朱鹮寶寶搭建起“小屋”,每天細心照料,讓它生活得無憂無慮。后來這只小鳥被送往北京動物園,成為國內第一只人工飼養的朱鹮,取名“姚姚”,名字內涵不言自明。在這一期間,為方便對外聯系,劉蔭增先生和徒弟們商量許久,給保護點取了個大雅的官方名稱——“秦嶺一號朱鹮臨時保護群體”,這一舉動雖小,但現在看來具有劃時代意義。
圖:朱鹮起舞 (張躍明攝影)
洋縣為什么是珍稀朱鹮最后的棲息地?這既是朱鹮選擇了洋縣,也是洋縣保護了朱鹮。自從與朱鹮為伴起,我常穿梭于朱鹮生活的山水之間,那清澈見底的漢江和無數的小河、水塘,為朱鹮提供了天然無盡的美味佳肴,而這里的人們為保護朱鹮,愛護環境,只使用農家肥和安全無污染的農藥,極大地保護了朱鹮生存環境,使之不斷繁衍,生命一代一代延續。良好的生態環境也使得洋縣生產出許多優質有機農產品,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有機農產品基地,農戶因此增加了經濟收入,朱鹮名鳥效應為當地贏得最大的生態價值,可謂兩全其美。
海拔1100米的姚家溝,山高水長,狹長山溝住著7戶人家,從村委駐地大店到此有5公里的羊腸山路,村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世隔離生活。每天傍晚,干完農活的村民自發地聚攏到這里,問一些城市新鮮事,拉拉家常。保護點人員就端出茶水滿誠接待,有時劉蔭增先生還拿出不遠萬里帶來的北京二鍋頭,和他們共同小酌幾杯,村民們自然歡喜,每天按時來訪,寂靜的山村從此多了一份人氣,保護點儼然成為姚家溝第八戶人家。
在保護點房后的山腰上,除一些雜灌木和竹子外,主要生長著15株百年大樹,朱鹮巢樹就是其中一棵。巢的旁邊有兩座墳塋,墓碑上刻著清晚期的某一時間。提及這事主要是因為過去有些經歷終生難忘,因為每天工作都要經過此地,林深地野處看到墓地不免心存一絲驚悚。筆者在1989年剛加入保護朱鹮大軍后的當年就進駐姚家溝,一個人蹲守45天沒有下山,吃穿用度均是來時雇工背運過來,沒有一絲多余的物件,心中五味雜陳的生活感受至今難以忘懷。
姚家溝是朱鹮的圣地,是保護事業的開端。從7只開始,經過41年不懈努力,如今的朱鹮種群已經壯大。截至目前,朱鹮保護區野生朱鹮數量已達5000多只,活動范圍已從重新發現時不足5平方公里,擴展至陜西省漢中、寶雞、安康三市16個縣(區)15000平方公里的區域,并呈逐年擴散的態勢。朱鹮繁殖地環境趨好,近年來出現營巢密度加大和巢址由高海拔向低海拔移動的趨勢,有力說明保護工作已使瀕危狀態下的朱鹮生態生物學屬性正在恢復本來面目,向集群化、低海拔和人鳥和諧混居型習性發展,從孤羽七只到千鳥競翔,這一舉世矚目的成就,被譽為世界瀕危物種成功保護的典范。
圖:幸福時光(張躍明攝影)
朱鹮之美,美在美輪美奐的色彩和高飛低舞的神態,美在幽靜圣潔的棲息環境,美在白頭到老一世相隨的忠貞愛情傳說。朱鹮體型高大,羽色隨季節變換:生兒育女時一身鉛灰色濃妝保護自己和兒女,像上了戰場的戰士,一身戎裝,威武退敵;到了秋季,白里透紅,色彩如染,每當艷陽霞彩之下,有大群朱鹮當空飛過,你會油然產生彩云飄過的感覺,如你巧遇此景,那真是“鴻運當頭”了。雖然這是當地百姓對朱鹮的推崇,但世上如此稀有的活化石能規模集結并和你相約,也是很不容易的。
總結如此驕人成績的成因,其核心內容很多。
首先是有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成立了專業保護隊伍。1981年重新發現朱鹮后,洋縣人民政府多次發布保護朱鹮的有關規定。眾多的法規政策保護了朱鹮棲息繁衍的安全穩定,快速緩解了保護工作面臨的朱鹮安全生存問題。從長遠打算,1983年,洋縣設立朱鹮保護站,1986年,在林業部支持下,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了陜西朱鹮保護觀察站,開始了有計劃的保護和拯救工作。為適應朱鹮保護事業發展的需要,2001年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陜西朱鹮自然保護區,2005年7月,國務院批準成立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37549公頃。建設專業保護隊伍,加大經費投入,這成為朱鹮成功保護的政策基礎。
圖:和諧家園 (張躍明攝影)
只有政策和機構還不夠,如何保證朱鹮數量增長是一個大問題。對此,朱鹮人走了很多彎路,也用了很“笨拙”的方法。但多年的保護實踐證明,這種“笨拙”保護模式很成功,措施實用性極強,復制推廣性極高。換而言之,就是繁雜問題用土辦法給解決了,這一切還得從朱鹮的習性說起。
朱鹮屬涉禽,主要食物是泥鰍、小魚小蝦等軟體動物和部分昆蟲。一年之中活動規律分繁殖期(3月~6月)、游蕩期(7月~11月)、越冬期(12月~翌年2月)。針對不同時期朱鹮的生活習性,牧鹮人采取了多種措施來保證朱鹮穩定安全棲息,首當其沖的是保證朱鹮正常繁殖,每年都有幼鳥出生,這是保護成功的第一法寶。
朱鹮繁殖期,保護區堅持在朱鹮繁殖巢樹下搭建觀察棚、監護棚,24小時不離人;工作人員認真地觀察著朱鹮的產卵、孵化、育雛全過程,并記錄下朱鹮每一個活動行為作為珍貴的研究資料,分析朱鹮的繁殖動態;為防止蛇或其它天敵爬樹吞吃朱鹮卵和剛出殼的小雛,觀察員們在朱鹮營巢樹干安裝刀片架、掛傘形防蛇罩,密切注視和防御蛇等天敵的偷襲;當朱鹮小雛生長到20日齡前后,往往會發生小雛從巢中掉落摔死的現象,保護人員就在樹下布上了綠色尼龍保護網,小雛跌落到網上,工作人員便會及時搶救,將小雛送回巢中。這些嚴防死守的非常措施現在看來有些笨拙,但在那時絕對是正確無二的選擇,在一個極度弱小的朱鹮種群中,每搶救成活一只雛鳥都意味著朝著拯救和改變朱鹮厄運的巨大希望邁出了一步。
在保障安全繁殖的情況下,保護區工作人員每年都要為朱鹮準備足夠的鮮活泥鰍,背運到朱鹮繁殖巢區,彌補朱鹮食物的不足。多年人工投食的實踐證明,投食后朱鹮的繁殖成功率可提高30%左右,人工投食的巢區,每窩可育成幼鳥3只以上。到了7月,朱鹮進入游蕩期,它們陸續從高海拔向低海拔活動,活動范圍囊括平川和丘陵大部地區,保護監測任務十分艱巨,不能讓朱鹮離開自己的視野是對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朱鹮飛到哪里,跟蹤監護必須到哪里,要隨時掌握朱鹮擴散活動數量及動態,嚴查違法狩獵、投毒獵殺水禽等事件,切實完善朱鹮重點夜宿地和主要覓食地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朱鹮的安全生存。
在開展監護的同時,保護區多年來一直把社會公眾教育放在與保護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利用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宣教活動向朱鹮活動區的廣大群眾宣傳朱鹮及其它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特別在“愛鳥周”等重要時期,通過知識競賽、圖片展、專題影視、宣傳車等活動形式,在中小學生中普及保護朱鹮科普知識,加大宣傳工作力度。
圖:朱鹮群飛
(張躍明攝影)
自陜西洋縣重新發現全球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秦嶺成為朱鹮最后的“庇護所”。經過四十一年保護恢復,朱鹮呈現種群興旺態勢。截至去年底,陜西朱鹮種群數量已發展到5257只,占全國的79.45%,占全球的68.67%;由最初發現時的陜西洋縣姚家溝逐步實現了向東亞歷史分布形態的恢復,浙江、四川、北京、上海、河北、廣東和日本、韓國都已經重建種群,呈現出以秦嶺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的趨勢。
1993年,洋縣不幸發生了一起影響惡劣的獵殺朱鹮案件,震驚了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洋縣人大發布了全國第一份為鳥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劃定朱鹮禁獵區和禁獵期,并慢慢演變為在全縣實行禁獵,在各鄉建立了野外巡護員隊伍,開展大范圍的巡護禁獵工作,清查收繳了全縣所有獵槍彈具,從而有效杜絕了人為傷害朱鹮事件的再度發生。
隨著朱鹮種群數量的不斷增長,無論是野生種群還是人工飼養種群所出現的疾病類型及個體數也相應增加,特別是朱鹮幼鳥進入游蕩期和越冬期時,常常因覓食能力差、食物不足、疾病或不良氣候的影響而導致營養不良、感染從而造成死亡,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個體在野外死亡或者失蹤。保護工作人員在加強跟蹤監護措施的同時,對發現受傷和病、餓個體進行及時搶救治療,以減少朱鹮在這一階段的個體死亡數,提高當年幼鳥的野外存活率。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共搶救野生朱鹮約600只,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朱鹮的安全生存。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良好的保護成效離不開社區群眾的大力支持,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保護是保護工作的另一法寶,農戶、信息員是朱鹮保護前沿陣地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隨著朱鹮種群的增長和分布區域的擴大,保護監測任務十分艱巨,加之朱鹮保護區人口多,保護區土地權屬多為集體和個人承包的特殊性,僅靠保護區專業人員的力量是有限的。保護區通過多年的實踐,總結摸索并建立了“保護區+信息員+農戶”的有效的保護模式。群眾平時種地務農,在發現有朱鹮繁育或活動時主動保護,保護區對各種積極保護行為給予一定的報酬,這種具有“朱鹮特色”的互動保護模式被譽為“朱鹮模式”,得到國家主管部門和國際保護組織的充分肯定。
還有眾多有效的保護方法難以贅述,概括起來總共有十二項措施。包括:蹲守監護、天敵防御、跟蹤監測、人工食物補充、林木保護、覓食地恢復保護、疾病救治 、宣傳與教育、社區共管、朱鹮環志、科學研究和國際合作與交流等12項內容。整個工作步驟環環相扣、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前9項措施直接作用于朱鹮個體及其環境保護,保證朱鹮能活下來,后3項措施是開展科學保護,提高保護效率和質量。這些技術措施保護了朱鹮,恢復了棲息地生態環境,使朱鹮在即將滅絕的邊緣得以拯救和復壯。
開展野生朱鹮保護同時,為加快種群發展,國家積極開展了朱鹮的人工繁育。這一方略首先在于小心穩妥保護現有種群及其生存繁衍,最大限度防止了這一物種在地球的突然滅絕,在此基礎上將搶救收養的野外個體,圈養在安全可靠的人工條件下,通過快速穩定繁衍,給朱鹮歷史分布區提供可靠種源保障。實踐證明,這種既滿足了近期需求,也兼顧了長遠需要的“兩手齊抓”戰略,已使野生朱鹮保護和人工繁育工作取得雙豐收。不斷增長的種群,已為朱鹮在東亞地區藍天重新飛翔做好了充分準備,有些已經成為現實。
隨著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保護環境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這反過來促使洋縣走上了綠色有機發展之路,既逐步保護和恢復了朱鹮棲息地的生態環境,又實現了保護區生態保護與社區經濟發展的“共贏”。1981年劉蔭增先生給洋縣夸下的“海口”——“保護好朱鹮洋縣會得到回報”的夙愿終于夢想成真。
在保護工作中,朱鹮保護區積極開展社區共管,先后投入兩千多萬元資金和項目,引導幫助當地發展替代農業和綠色有機產業,建設農業生產設施、有機農業產業園。2003年,與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合作,首次將綠色“朱鹮大米”項目引入洋縣,樹立了綠色發展的理念;2013年,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支持下,實施了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朱鹮與人和諧共生”項目,幫助朱鹮實驗區草壩村等地發展有機套袋梨、有機水稻種植,使洋縣樹立起有機農業生產模式。近5年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投入朱鹮保護區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約1300多萬元,啟動野生動物保護損害補償700多萬元,不斷鼓勵社區群眾多途徑參與朱鹮棲息地生態保護。眾多合作項目和保護資金的投入,為洋縣有機產業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借助朱鹮保護的這一亮麗名片和多年不斷的綠色發展的成效積累,2015年洋縣成為全國首批、西北唯一的國家有機認證示范縣。洋縣、漢中市乃至陜西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明顯提高,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每年來客不下5萬人次。一些以朱鹮為品牌的綠色有機的糧食、果茶等深受群眾歡迎,有效地帶動了第三產業及相關行業的繁榮與發展。
援引洋縣人民政府2018年6月發布的信息,洋縣朱鹮生態有機產品區域品牌價值由2016年的44.5億元上升到2017年70.57億元。該縣已經注冊包括稻米、黑米酒等產品的“朱鹮牌”商標6大類50余種,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陜西省著名商標8個,認證有機生產企業26戶、有機產品14大類76種13.2萬畝,“洋縣朱鹮生態有機品牌”成功躋身中國區域品牌價值百強榜。
從1981年發現朱鹮至今,朱鹮保護走過41年春夏秋冬,所取得的顯著成效得到了國內外保護領域的高度認可。回想1981年中國野生朱鹮種群數量僅存7只,而日本境內野生朱鹮同樣存活5只,同為極小種群時代,但拯救思路和保護方法截然不同,中日兩國分別上演了一場不同版本的拯救與保護朱鹮的千古絕唱。面對日益衰老的朱鹮個體,日本采用全部捕捉、人工飼養,進行“緊急搶救”,但最后都相繼死去,未能成功繁衍留下后代。中國則主要采取就地保護,在中國政府和社區群眾為保護朱鹮付出了巨大代價的努力下,在與國際社會開展了共同保護朱鹮的合作中,這一物種命運得到徹底扭轉且年復一年地復壯,與社區經濟實現了共贏,人民生活既有綠水青山,又得到金山銀山,充分彰顯了中國“極小種群保護”智慧,向世人講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樁生動故事。
圖:朱鹮之鄉(張躍明攝影)
自1990年陜西朱鹮保護區設立朱鹮搶救飼養中心,經過多年技術攻關,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朱鹮飼養繁育技術,繁育朱鹮近700只,1998年開始向外輸出朱鹮,同時派出技術人員幫助其它地區建立人工種群。目前朱鹮已在陜西、河南、浙江、四川安家落戶,保護區還幫助日本佐渡、韓國昌寧在當地建立了種群。2007年,保護區首次在陜西寧陜放飛朱鹮26只,實現異地重建野外種群。截至目前,保護區先后在陜西耀州、千陽、周至、河南董寨等地放飛朱鹮,其分布范圍不斷擴大,朱鹮從此飛出秦嶺,走向世界。朱鹮保護成為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范,朱鹮作為和平使者、友誼象征,曾經7次承擔我國“外交”重任,“朱鹮文化展”亮相日本大阪G20峰會,朱鹮文化論壇登陸韓國首爾......今年,朱鹮與大熊貓、羚羊、金絲猴“秦嶺四寶”組團成為“十四運”吉祥物。朱鹮已經成為陜西乃至中國的生態名片、文化名片、外交名片。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