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9 2:00:59
文、圖/楊學飛
責編/劉霞
獨龍族,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因居住在獨龍江流域而得名。
千百年來,生活在云南怒江大峽谷西北部獨龍江兩岸的獨龍族,被高黎貢山阻隔,一直處于刀耕火種、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幾乎與世隔絕。20世紀50年代,在中央政府和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獨龍族成為56個民族中的一員,從原始社會一步跨進社會主義社會。

獨龍族目前有6000多人,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地形陡峭,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底子薄,基礎差,生產力低下等原因,這里一直處于與世隔絕的落后狀態。
如何讓處于原始狀態下的弱小民族不掉隊?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政策關懷,到改革開放后的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再到如今的精準扶貧,獨龍族的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

在變化和發展中,生活生產中的場景有了鮮明的不同和強烈的對比。過去時和現在時狀態中的一個個截面,見證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對一個“直過民族”的幫扶和脫貧,見證了在小康路上不讓一個民族、一個人掉隊的諾言得以實現。
僻壤窮鄉木壘房
獨龍族的住房曾經有過巢居、穴居、樹居的經歷,史料中有“無屋宇,居山巖中”的記載,道光年間有“俅人居大雪山外,房屋系隨結竹木,棲息樹上”,有被稱“建在大樹上的房子”,獨龍語稱“新阿當”等記載。較長時間里,他們過著屋不擋雨,衣不遮體,刀耕火種,刻木結繩記事的艱難生活。

經過了長期的變遷后,隨著社會發展,獨龍族逐步建蓋了今天還能見到的房子,這種房子有著落后的生產方式和居住習慣等留下的烙印。獨龍族住房以在沿江兩岸獨居,和以深山老林散居的為多,這些房子或在平地處而建,或在稍微開闊的坡地上而建,或在山路的斜坡邊而建,或在森林間的立足之地而建,個別的住房靠一條山路垂直上下獨門獨戶建蓋在山頂上,還有的住房單獨建蓋在山腰間。這些住房有木壘房和篾笆房兩種,結構簡單,式樣大同小異。為了防潮防霉防野獸,房子離地建蓋,把木樁削尖打入土坎中,在木樁上鋪木板,離地30公分到1米多不等,這些房子大都年代久遠,有些搖搖晃晃的感覺。離地高的住房在端頭擺置一把獨木梯,梯子是一根圓木,有20多公分粗,鋸出一個一個的臺階,供人上下使用。樓下養牛、養雞,堆放木柴、農具等雜物。有的房子四周用圓木縱橫交叉壘起,也有用四根木頭柱子支撐,周圍用木板圍起。建蓋不用釘子,不用鐵絲,把圓木兩頭鋸成凹凸形或者圓弧狀,縱橫上下自然拉力和受力,房子屋脊離地板一般在2米多,逐漸傾斜下來,房頂鋪木板。有的房子用木樁打基礎,把竹子削成篾,篾編成籬笆圍在四周,房子頂上蓋茅草。走到屋內抬頭看,到處都是亮光,有的屋頂在茅草上蓋有塑料布,天上下雨屋內滴雨。門框夠一個人低著頭進出,高1米多點,寬不到1米。屋子的中間是火塘,柴火一年四季晝夜不熄,烤火取暖,火堆里有個30公分高的鐵圈,用以做飯、燒水時放鍋子。長年累月,屋內的木板被煙火熏得黑糊糊油膩膩的。住房窗戶開得很小,勉強夠一個人探出頭來,據說以前常有土司和外族人來寨子里搶走姑娘,為防止從窗子入室搶人,建蓋房子時故意將窗口留得很小。
世外桃源福利房
住房,既受地域的限制,又受經濟的制約;既折射出擁有者在一定階段物質、精神的對應程度,又反映出了人們所處社會經濟現狀和社會幫扶的能力。

改革開放和脫貧政策惠及我國最閉塞偏僻的獨龍江地區,在通電、通水、通路、通話的同時,政府出資為獨龍族人建設福利房。2010年,一項以“整鄉推進、整族幫扶”命名的行動計劃在獨龍江鄉啟動。這個云南歷史上首個以民族為單位的整體扶貧規劃,囊括了安居溫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素質提高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六個方面。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3.04億元,其中住房建成26個安置點1068戶安居房。

精準扶貧資金到位,規劃、設計到位,材料到位,施工到位,統一標準,統一式樣。以前的木壘房、篾笆房已經被整齊排列的新房取代。新房設有客廳、主次臥室,光照、通風好,并且配有專用廚房,電視機、電灶、電水壺、電飯煲等電氣化用具開始走入獨龍族家庭。公共廁所、家庭衛生間、垃圾箱等獨龍人以前少見的衛生設施一應配齊。
從山高處往平地搬遷,從獨居處往集中地搬遷,從遠的住處往離鄉政府所在地近的地方搬遷;先建后搬,邊建邊搬……到目前,99%的獨龍族人住進了新房。很多住戶在新房子的頂上或路邊插上國旗,以謝國恩。幢幢新房,成了世外桃源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構建生活生產新方式
安居安心,樂業創業。住房解決了,獨龍族人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把盡快脫貧和過上幸福生活的渴望轉化為內生動力,以全新的狀態投入到生活生產中來。
當地黨組織和政府把消除貧困的頂層設計落實到位,脫貧做法更好地同獨龍族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好、保護好獨龍族致富奔小康的積極性,全面、科學、合理構建生活生產體系。

1999年9月,簡易而曲折的獨龍江公路通車,結束了中國最后一個少數民族地區不通公路的歷史。但受雪雨阻隔,這里一年中仍有大半年的時間與世隔絕。歷史性的改變發生在近5年。2014年12月20日,一條全長6.68公里、徹底貫通高黎貢山的隧道迎來通車日。從貢山縣城到獨龍江僅需3小時,四季暢通。
道路的貫通,讓獨龍江這塊曾經“最堅硬的堡壘”加速瓦解。無數卡車,載著工人、水泥、鋼筋、草果苗,向著巨變的峽谷進發。

覆蓋全鄉的新電站、廣播電視節目接收和發射器、衛星電話、太陽能路燈、全新的衛生院、150公里鄉內公路、垃圾處理站、九年一貫制學校……大刀闊斧的建設,改變了鄉村面貌。
出得去進得來,人員開始流動。城市中有的,獨龍江都有;獨龍江有的,城市里卻沒有。村民們放棄獵槍和弓弩,拿起鋤頭和鞭子,每家每戶都有林地和農田,開始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多種經營。村民們種植重樓等名貴中藥和草果等香料,養的牛、羊、豬、雞等都是市場上的搶手貨,一頭獨龍牛能賣9000多元。村民們在房前屋后平整過去的荒地種菜,引水耙地栽秧;架蜂箱,收蜂蜜;有的人在家門口搓包谷,織龍毯,一條龍毯能賣到500多元;小伙子開起面包車,接游客,跑生意……村民的收入多起來了,有的村寨已經脫貧,有的正在脫貧。獨龍江忙起來了,獨龍江歡樂起來了。
2015年年初,來云南視察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專門接見獨龍族代表。這是一次惦記在心、期盼已久的見面——一年多前,獨龍江公路隧道即將貫通時,習近平曾向獨龍族的鄉親們表示祝賀。他表示,同各族人民共同邁向小康,是獨龍族人面臨的又一次跨越。在此過程中,黨和政府、全國各族人民會一如既往關心、支持、幫助獨龍族。
經歷了從“鼠道鳥腸”到“天塹坦途”的變遷,經歷了從“刀耕火種”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巨變等,前后用了60多年時間。而改革開放的這40年,精準扶貧的這幾年,創造了獨龍族全面進步和全面發展的奇跡,為獨龍族的明天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對獨龍江鄉的未來,擔任過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縣委書記的李紅文曾用詩一般的語言說:“如果今天你問我這是什么地方,我說是貧窮的獨龍江;如果你5年后問我這是什么地方,我說這是美麗富饒神奇的人間天堂!”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