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6 7:09:05
記者:郭愛群 文/攝影
譚衛平絕對是個有故事的人。
他有經濟學博士海外留學、工作的豐富經歷,還是個扶貧工作通、專家型干部,他在國務院扶貧系統工作22年,先后擔任過國務院扶貧辦國際合作和社會扶貧司、行政人事司副司長、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單是接受他專項培訓授課的發展中國家中、高級官員就超過了2000人次,而和他接觸的國際扶貧組織和減貧對象更是數不勝數。
然而,謙和、儒雅、健談的譚衛平,生活中爽朗、隨性,工作中卻低調、含蓄。接受采訪,也均無例外地要求僅談工作而不旁涉。
譚衛平說,他的故事很簡單,就兩字:扶貧。
扶貧,絕不僅是譚衛平的個人故事,更是國家故事。
貧困是個國際性問題。扶貧、減貧是執政為民的初心所系,國際扶貧、減貧更是大國責任的義務體現,責無旁貸。
自2004年5月在上海全球扶貧大會上,國務院扶貧辦、商務部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簽署 《關于建立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的諒解備忘錄》 至今15年。十幾年來,中國政府在繁重的國內減貧、脫貧任務壓力下,在國際扶貧、減貧領域,又主動肩負起了什么樣的大國責任?彰顯了什么樣的大國風度、為國際減貧扶貧事業貢獻了什么樣的中國智慧和行動?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譚衛平近日接受了《中國周刊》 記者專訪,這名學貫中西、長袖善舞的國際扶貧官員,在娓娓道來中,為我們廓清了國際扶貧減貧的中國答卷。
致力國際減貧交流合作的成就清單
中國為國際減貧事業作出了看得見、摸得著的貢獻,在致力國際減貧交流合作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中國答卷:成功打造了多層次的國際減貧交流合作平臺、將國際減貧合作納入了國家援外框架,資源統籌,發揮更大融通國際民心實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中國國際減貧培訓體系,開展中國減貧經驗分享專業培訓,傳播中國文化和智慧、拓展了國際組織合作關系,深化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減貧領域的經驗共享等。

《中國周刊》 :您是“扶貧通”,直接參與組織和見證了近15年來,中國國際扶貧減貧工作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整個過程。今天,無論是企業經營,還是行政施政,平臺思維很重要,有平臺,交流合作才有依托,才可持續、走得遠。我國目前已經搭建的國際減貧交流合作平臺大概什么樣?這個平臺有“多高” ?
譚衛平:我國搭建的這個平臺規格比較高,是多層次的國際知名的國際減貧交流合作平臺,推動減貧交流活動納入國家外交大局。
近年來,我國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開展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同時積極實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外交和援外戰略。如何充分發揮中國扶貧的特色和優勢,系統梳理和深入挖掘新時代中國扶貧的成功經驗,全面總結新時代中國扶貧理論思想、政策措施及最佳實踐,講好新時代中國扶貧故事、實施好中國扶貧援外項目,這對中國國際扶貧中心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但有挑戰,才會有成就。
這個國際知名多層次的國際減貧交流合作平臺具體體現在:成功舉辦了9屆全球性的“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成為國際減貧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之一;在2015年的“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國際扶貧中心提出新的要求:“中國將發揮好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等國際減貧交流平臺作用,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更加有效地促進廣大發展中國家交流分享減貧經驗。”
“中國—東盟社會發展與減貧論壇”被納入《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2011—2015)》 和已經簽署的 《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2016—2020)》,成為宣傳中國減貧政策與實踐,以及交流中國治國理政經驗的另一個重要的國際交流平臺;而“中非減貧與發展會議”于2015年經國務院批準正式納入“中非合作論壇”框架,并于當年更名為“中非合作論壇-減貧與發展會議”。這些都是高規格,有現實影響力的國際間的活動平臺。


《中國周刊》 :中國在國際減貧事務中有了強大的平臺依托,為國際減貧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在工作實務上又是通過什么樣的抓手,落實平臺責任,讓國際信服呢?
譚衛平:我們主要是成功將國際減貧合作納入國家援外框架,資源統籌,發揮更大融通國際民心實效。
就是把扶貧減貧項目作為抓手,通過一系列具體的項目實施,來體現國際減貧扶貧的中國平臺的效力。比如首次使用國家援外資金成功實施對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國的村級減貧示范合作項目。
為落實李克強總理提出的“東亞減貧合作倡議”倡議,國務院扶貧辦和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在2014年推動實施了“東亞減貧示范合作技術援助項目”。項目選擇老撾、柬埔寨、緬甸3個國家試點,在每個國家選2個項目村,項目實施期為3年。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計改善、能力建設以及技術援助等幾部分,以改善該國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村莊的發展活力。
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方面,我們已經在柬埔寨建成村級活動中心,基本完成貧困戶廁所改造項目。緬甸項目村飲水工程建設已經啟動,老撾即將開工建設村級道路、飲水工程、學校改造、村級活動中心等。
為幫助當地村民實現生計改善,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組織的專業人員已經入村開展產業項目的調研和設計,明確產業發展思路。同時,還對當地提供了能力建設和技術援助的服務:開展項目管理培訓,組織受援國有關人員到中國參與開展扶貧項目管理、合作社建設和運營培訓等能力建設活動,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多次派專家赴當地開展項目技術指導和支持。
而且,我們還設計推出了 “東盟+3村官交流項目”,并列入李克強總理出席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倡議,迄今已成功舉辦四屆。同時,還在“中非合作論壇—減貧與發展會議”框架下創新性地開展了“中非青年減貧與發展交流項目”等。

《中國周刊》 :經濟學家米塞斯在 《人的行動》 中認為,因 “人有決斷力,有自由意志,有改變主意而致嶄新可能性的想象力,從而讓他明天的行動和反應,在具體形式上異于昨天和今天。” 也就是說,人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主導力量,再加上國外的國情有別,那中國又是如何緊緊抓住 “人” 這個主導力量,來落實國際扶貧減貧舉措的呢?
譚衛平:我們從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創立之初,就確定了建立完善的國際減貧培訓體系,開展中國減貧經驗分享專業培訓,傳播中國文化和智慧的方向,并把它作為全球專職從事減貧、培訓、交流和合作的國際平臺。目前,中國國際扶貧中心面向國際的國際減貧培訓體系已經相對完善。
中國國際扶貧中心自成立以來,在國務院扶貧辦、商務部、財政部、外交部等有關部委的支持下,針對不同需求,為133個國家 (地區) 的3758名中高級官員與扶貧工作者舉辦了139期減貧培訓班,在培訓品牌培育、體系拓展、教材開發、基地建設、機制創新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已經成為國際上專職從事減貧培訓的重要基地。
在2014年,南非學員DlaminiEliasSibusiso參加了由南非農村發展與土地改革部委托中國國際扶貧中心承辦的 “南非農村發展與減貧研修班”系統學習中國扶貧開發經驗,并赴四川實地考察了農業大棚等產業發展項目。回國后,他致力于將中國的減貧經驗在南非落地生根,將在中國學到的社區發展經驗以及大棚蔬菜等農業種植技術和經驗,成功創業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一創業案例得到了有關各方的高度評價。
來自孟加拉的學員MAHBUBAHASIN曾公開說:“我從這次培訓中獲得了豐富的知識,我認為在孟加拉國,中國在太陽能發電、電子商務、農業服務中心和醫療保險系統領域的經驗可以得到廣泛應用。”
與此同時,我們不斷加強國內減貧經驗理論總結與案例開發,成功引進國際減貧經驗。“國際減貧與發展叢書” 列入國家 “十二五” 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際減貧理論與前沿問題” 系列叢書至今已連續出版七年; 《貧困測量:理論與方法》 一書獲得第二屆友成扶貧科研成果獎。中國國際扶貧中心還負責起草了 《習近平關于扶貧開發論述摘編》,參與編輯 《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 等。

《中國周刊》 :在國際減貧這個大平臺上,中國毋庸置疑是主角之一,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中國今后會不會在國際減貧事務上唱獨角戲?
譚衛平:中國在國際減貧事務中,將一如既往地不唱“獨角戲”,還將繼續跳“集體舞”。
我們不斷拓展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計劃署、國際農發基金等國際組織合作關系,與“糧農三機構”多次開展國際研討等活動,深化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減貧領域的經驗共享。探索開展了“南南合作”減貧知識分享網站建設,作為服務“南南合作”的減貧知識分享平臺,中外減貧案例數據庫,為國內外扶貧工作者交流分享減貧知識經驗提供快捷平臺。
自2011年起,中國國際扶貧中心與坦桑尼亞總統府計劃委員會及中非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在坦桑尼亞實施了 “中坦減貧學習中心” 項目,借鑒中國農村扶貧開發 “整村推進” 模式,和通過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實現減貧的核心經驗,為非洲提供借鑒中國開發式扶貧模式的實踐案例,并使之成為中國在非洲的減貧和農村社會發展示范基地和實地交流平臺。
項目實施六年以來,為項目社區建設了一座社區服務中心、一套人畜飲水設施并修整了村級道路等基礎設施,項目累計投入約人民幣500萬元,全部投資來自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申請的對外減貧合作財政預算資金。該村共189戶農戶參與了項目組織的示范活動,在中國專家團隊的指導下成立了互助合作組織,為參加項目的農戶提供種子、化肥和小額資金支持,指導示范農戶進行了種植業和小規模養殖業的示范學習活動。參加項目的農戶農業生產的能力和效率獲得顯著改善,對參與項目農戶增產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時,項目在當地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中坦兩國主要媒體均對項目進行了宣傳報道。該項目也成為我駐坦使館的公共外交依托點之一。
可供國際借鑒的扶貧減貧中國經驗
中國是世界上減貧人數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總結起來,中國的減貧經驗是立足國情,積極探索,勇于實踐而積累起來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反貧困道路。中國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實現了大規模減貧,不僅對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且形成了有效減貧的中國方案。

《中國周刊》 :在長達22年的個人扶貧工作實踐中,您認為,在反貧困領域內總結的“中國經驗”里有哪些可供國際分享和借鑒?
譚衛平:我國經過40多年改革探索實踐,發起了扶貧奔小康攻堅戰,并已進入關鍵的決勝階段,30多年來,中國已經成功地使8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18年底的1660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7%,而且還將繼續下降,這是新時代很了不起的成就。取得成就的一個重要法寶,就是我們有執政黨的領導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這也是中國減貧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具體表現為我們有執政黨強大的政治動員能力、高效的決策和強大的執行力,以及還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此外,中國有效減貧的扶貧減貧方案中,還有許多其他含金量同樣很高的中國經驗,可供國際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和借鑒。
首先是堅持改革開放,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這是中國減貧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經濟上的高速增長,為中國減貧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可能。事實上,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拉開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帷幕,同時也是中國大規模減貧過程的開端。
其次是堅持政府主導,既制定長期減貧規劃,又確定年度減貧目標,常抓不懈。在扶貧開發不同階段,中國政府都及時發布了重要的戰略性減貧政策文件,1993年中國政府發布 《八七扶貧攻堅計劃》;2001年和2011年,中國政府分別發布第一個和第二個為期十年的扶貧開發綱要;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發布,對全力實施脫貧攻堅總體目標作出戰略部署。
《中國周刊》 :在實際操作上,有些什么樣的可供廣大發展中國家借鑒的具體措施?
譚衛平:中國經驗,其中還有重要的一項是:堅持實事求是,及時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確保減貧實效。
在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我們堅持精準方略、提高脫貧實效,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問題,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對分布在20多個省(區、市)的貧困人口因人因地施策,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地方實行生態保護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提高扶貧實效。
中國堅持社會動員、凝聚各方力量的策略,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兩方面力量作用,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脫貧攻堅的格局。既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又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用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來支撐脫貧攻堅。
為保證脫貧攻堅任務順利完成,中國堅持黨的領導、強化組織保證,落實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省、市、縣、鄉村等五級書記一起抓,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同時,堅持加大投入、強化資金支持,發揮政府投入主體和主導作用,吸引社會資金廣泛參與脫貧攻堅。堅持從嚴要求、加強考核監督,確保幫扶工作扎實、脫貧結果真實,使脫貧攻堅成效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此外,中國政府還十分重視發揮市場在減貧中的配置資源、吸引資本、激發活力的作用,所推行的電商扶貧、旅游扶貧、光伏扶貧、資產扶貧等模式,都是希望通過市場的力量將貧困農戶有限的資源轉化為資產,使得貧困農戶也能成為市場的經濟主體。
國際減貧,重在融通民心
全球性的貧困問題,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而言,尤其需要各國赤誠相對、通力合作。做好國際減貧合作,重在融通民心。十幾年來,中國政府在繁重的國內減貧、脫貧任務壓力下,在國際扶貧、減貧領域,主動肩負起了大國責任,彰顯了大國風度。

《中國周刊》 :因為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人們難免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中國自己還有一定數量的需要扶貧減貧的人口,為什么還要拿出錢和資源去幫別的國家和地區的人扶貧減貧。您長期參與實施扶貧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又是專家型領導,您對公眾的這個疑問怎么看?
譚衛平:如果有這樣的疑問,也正常。就是和我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民眾中,一些人也會有同樣的疑問。但最終他們都會從一開始的懷疑、觀望,到后來接受和熱情擁抱我們、歡迎我們,這有一個認知、了解和接受的正常過程。中國不是發達國家,但主動肩負的是大國責任,而且我們國家目前倡導的國際減貧合作新機制有別于西方國家設立的援助機制。
中國的國際扶貧行動,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而且還充分考慮受援國基層社區百姓的需求,用派員親自參與扶貧的方式來實現國際幫扶。此外,這一新機制將合作國視為伙伴,讓對方充分地參與到減貧合作項目的管理中來,使其有平等感和擁有感。這種新型的國際減貧合作將有利于改善合作國的民生,促進民心相通,為 “一帶一路” 國家之間合作打下良好的民意基礎,同時進一步鞏固中國的對外友好關系。
以中國國際扶貧中心開展的國際減貧合作項目為例,項目通過與受援國的各級相關機構和基層群眾進行合作,充分采納基層多數群眾意見來設計亟需的項目。在內容設計上,更加注重貧困人口的自我 “造血” 能力。中外合作、聯合管理的工作模式,也更有利于培養和提高當地行政管理者的減貧能力。
2016年在聯合國大會第七十屆會議上通過的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提出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首先一條便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指出:“這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人類的共同愿景,也是世界各國領導人與各國人民之間達成的社會契約。它們既是一份造福人類和地球的行動清單,也是謀求取得成功的一幅藍圖。”
也就是說,國際減貧,各國有責。
中國減貧經驗十分豐富,廣大發展中國家可以充分借鑒和利用中國減貧成效最顯著、創新經驗最突出的減貧模式、經驗和減貧成果,充分利用國際減貧交流合作和共享發展的平臺和機遇,為本地區的減貧發展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貢獻。
(文中配圖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提供)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