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疫情“大考”下的中醫藥擔當

2020-06-24 11:20:29 作者:楊未宏

編者按: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民族大考。在全國上下一心,共同應對風險和挑戰的過程中,作為國粹的中醫藥產業,在抗擊新冠病毒疫情中重放異彩,為打贏這場戰“疫”貢獻了巨大的力量,體現了中醫藥行業的責任和擔當??挂呷〉蔑@著成效的中國,為世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中國方案。而在中國的抗疫方案中,發揮中醫藥優勢、堅持中西醫結合是最顯著特征之一。


6372859416011849649636724.png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數千年來中醫者懸壺濟世,惠濟于民。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廣泛參加新冠肺炎治療,深入介入診療全過程,發揮了前所未有的積極作用,成為抗疫“中國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相關資料顯示,全國除湖北之外的地區,中醫藥參與救治的病例占累計確診病例的96.37%,在湖北地區中醫藥的參與率達到了91.05%。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在早期應用,可以阻斷新冠肺炎由輕型向重型發展。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90%以上。這一突出成效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和積極評價。

不僅如此,中醫藥抗疫經驗還被傳播到許多國家,在更大范圍持續發揮作用。


獨特優勢


副作用小,療效好,價格便宜,中醫藥以其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受到許多國家民眾的廣泛認可,在促進文明互鑒、維護人民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位西醫專家坦言:西醫治的是人的“病”,是通過化驗、檢查結果分析之后,確定對癥的治療方案,常常是對癥治療;中醫治的是病中的“人”,是從人的整體機能狀態來考慮,進行干預調整,更加關注機體的整體功能。

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說,能精準地殺死病毒是最好的辦法,在沒有特效西藥的時候,中醫用的是傳統智慧中的“圍魏救趙”。以新冠病毒為例,通過中藥調整,改變病毒生存的人體環境,從適宜轉為不適宜。“病毒待不住,自己就走了,實際上病就好了?!?/p>

“中醫藥治療發揮的核心作用正是有效降低轉重率,特別是在早期介入,能顯著降低輕癥病人發展為重癥病人的幾率?!敝袊こ淘涸菏?、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說。他對比類似條件下的108例病例后發現,西醫治療轉重率在10%左右,而中西醫結合治療轉重率約為4.1%。對發熱、咳嗽、乏力改善等癥狀,中藥起效非???,對肺部炎癥的吸收和病毒轉陰都有明顯效果。

張伯禮向記者介紹說,以湖北武漢的江夏方艙醫院為例,里面的病人全部吃中藥,治療相對簡單,以發中藥為主,輸液都很少。除了吃藥外,還有很多特色項目,打太極、練八段錦、針灸、按摩、穴位敷貼,中藥治療手段一樣也不少。江夏方艙共收治564位患者,到休艙時為止,沒有一例轉重癥,沒有一例復陽。事實證明,中藥完全可以治愈新冠肺炎輕癥普通患者。

6372859421780599648294828.png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這既是中醫遵循的原則,也是其精髓所在。如今中醫的這種“先防、防變、防復”,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正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通過中西醫協同起效,有效地縮短了病程,提高了救治率,減少了死亡率,發揮了“1+1>2”的效果,極大地增強了醫患雙方的信心。

全國人大代表唐農表示,應充分發揮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作用,服務新冠疫情防控。


中國方案


“中國的方法是我們目前唯一知道被事實證明成功的方法?!薄懊鎸σ环N未為人知的新型病毒,中國采取了恢宏、靈活和積極的防控措施,古老的方法加以現代化的科技,產生了更大的效果和產出?!?/strong>

——世衛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在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記者會上發言


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中醫藥全程深度介入治療,形成覆蓋預防、治療和康復全過程的診療方案。實踐證明,中醫藥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獨特優勢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改善疾病初期癥狀,對于密切接觸者,運用中醫藥調節機體狀態,提高免疫力,抵御病毒、阻斷病情發展,可以減少發病或者實現不發?。粚τ谝呀浻邪l熱癥狀、不能排除是新冠肺炎的患者,中成藥具有明顯的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癥反應作用,可有效降低群體發病率;二是減少輕癥向重癥轉變。對于輕癥、普通型患者,中醫藥可以有效阻止其向重癥、危重癥轉變;三是通過中西醫結合縮短病程,提高救治質量。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中,患者平均體溫恢復時間、癥狀消失時間、平均住院時間等都明顯優于單純西醫治療。對于重癥及危重癥患者,一方面,中醫藥治療可以減緩、阻止重癥向危重癥轉化,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另一方面,在治療重癥方面,中醫藥不僅能改善重癥患者癥狀,還能保護患者臟器功能。四是幫助患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在患者恢復期運用中醫藥特色療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肺功能,避免引起后遺癥。一些益氣健脾、益氣養陰、化痰通絡的藥物和針刺、艾灸、八段錦、穴位貼敷、拔罐等非藥物的中醫特色療法,在幫助患者增強體質、加快康復方面有明顯效果。

6372859429043099647048841.png


據悉,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通用方劑“清肺排毒湯”寫入了診療方案,用于臨床治療確診患者。國家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共收錄了15個中藥,中藥注射劑就有8個之多,占了一半以上。其中,有5個中藥注射劑(參附、喜炎平、血必凈、熱毒寧、和痰熱清)還是獨家生產。這版診療方案繼續推薦包括喜炎平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血必凈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參附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和參麥注射液等多款中藥注射劑,并增加了適用于重型、危重型的中成藥如蘇合香丸、安宮牛黃丸的具體用法。

近日,鐘南山院士團隊開展的中藥治療新冠肺炎前瞻性、隨機、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發表在國際期刊《植物醫學》(Phytomedicine)。據悉,這是目前首個發表于國際期刊的中藥治療新冠肺炎的前瞻性、隨機、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轉重率等數據指標也被作為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效果的證據出現在《菲律賓商報》、巴基斯坦科技時報等媒體的報道中。


不忘初心


十九大報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作為一名中醫人的“初心”就是“懸壺濟世、造福蒼生”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永恒初心,中醫人的“牢記使命”就是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下,堅守“復興中醫,振興中華”的使命擔當。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醫藥人積極奮戰抗“疫”,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為抗擊疫情做出了重要貢獻。

1月27日,年逾七旬的張伯禮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趕赴武漢,參與新冠肺炎救治。2月12日,他率領209名醫護人員組成的中醫醫療團隊進駐江夏方艙醫院。2月19日,由于過度勞累,張伯禮膽囊炎急性發作,在武漢接受微創膽囊摘除手術。術后三天,張伯禮再度投入工作,摘膽不下火線。

以張伯禮為代表的中醫群體在此次抗疫中深度介入診療全程,成為抗疫“中國方案”的組成亮點。張伯禮表示,中醫醫病先醫心,看病之前要先做好服務,撫慰、關心、溫暖病人,建立信心和信任。醫護人員除了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承擔安慰鼓勵患者的責任,通過談心等方式,使病人的情緒得到穩定。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診治病人,首先是遵循國家衛健委頒布的救治指導方案,在此基礎上,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按照中醫的辨證論治的原則,進行個性化救治。采用“三級會診”“三劑調整”“醫護合力”“病人互助”等方式,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臨床療效。

憑著醫者仁心,中醫人用實際行動為疫情防控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代代的中醫人,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更加昂揚不畏艱難的姿態闊步前行,為開創新時代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助力健康新中國的建設而努力奮斗!


傳遞中國精神


傳統醫藥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促進文明互鑒、維護人民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藥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受到許多國家民眾廣泛認可。

 ——摘自習近平致金磚國家衛生部長會暨傳統醫藥高級別會議的賀信


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醫藥的發展都非常重視。從毛澤東同志強調“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到鄧小平同志強調“要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再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中醫藥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拓展。

當前,中國傳統醫學的獨特效用已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使得中醫藥在歐洲一些國家悄然“走紅”,展示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提高了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正積極向世界推廣其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據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報道,中醫從業人員已加入中國醫療隊,幫助緩解柬埔寨、伊拉克和意大利的疫情。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在近日回答外媒關于“是否擔心西方病人還沒準備好接受中醫”的提問時稱,現在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臨床顯示,宣肺敗毒方在對照觀察中可將淋巴細胞恢復率提高17%,臨床治愈率提高22%,河南中醫藥大學使用該方治療輕型患者的平均轉陰時間為9.66天,無一例轉為重型和危重型;化濕敗毒顆粒更被國外稱為“Cure14”,指由14味藥組成的治愈解藥。

泰國公共衛生部醫療服務廳廳長頌薩表示,中醫藥在中國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療效明顯,泰國考慮在適宜情況下嘗試用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病患。而類似連花清瘟膠囊這樣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當中取得臨床療效的藥物,不但在泰國得到了快速審批并獲得上市許可,還取得了加拿大、巴西、羅馬尼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莫桑比克6個國家的注冊批文。

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大顯身手,發揮出功不可沒的重要作用,無疑將助推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



編輯:張馨潔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