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8 18:24:08
全國人大代表劉懷平
3月8日(中國周刊/梅淑娥)全國人大代表劉懷平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呼吁應持續培育壯大生態環保產業。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確定了生態環境保護的路線圖。
生態環保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部門的高度重視與培育下,近年來產業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環境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為生態文明建設和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有力的技術、裝備、投資、運維、咨詢等支撐,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時代減污降碳和生態文明建設對生態環保產業的需求在廣度和深度上均成倍增長。當前,廣大生態環保產業從業單位正在積極延伸拓展服務范圍和服務領域,努力形成減污降碳全覆蓋,多污染物、多要素、全過程系統治理,跨領域、跨區域、跨行業、全產業鏈一體化服務的產業體系,致力于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化改造中承擔更大責任、貢獻更大力量。
為確保“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的實現,必須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在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修復、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等方面協調推進、協同發力,在組織管理、政策、金融、營商環境等方面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保障。
對照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要求,全國人大代表劉懷平認為我國生態環保產業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不匹配:
管理體制不匹配。主管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改革部門偏重宏觀政策工具,缺乏生態環境專業政策工具;生態環保產業主要需求方的生態環境管理部門未被明確賦予推動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的職責;科技、工信等部門各管一段,多部門協調機制不健全。
支撐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不健全,與生態環保產業的半公益屬性不匹配。制定政策的行業底數長期缺乏,優惠政策出臺難、執行難。
產業體系不匹配。目前,以末端治理為主的環保產業體系尚不滿足新時代的新要求,在源頭治理、過程減排、協同治理、跨區域服務等方面存在較明顯短板。生態環保產業實現資源能源大循環、大閉環的能力不足,一盤棋、一體化統籌不夠。
創新能力不匹配。生態環保產業原始創新不足,基于全要素資源能源效率的集成創新亟待加強,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不夠,某些關鍵工藝、材料和零件部仍然依賴進口。行業創新力量仍以中小企業為主,中小企業新技術進入市場受限,大企業在創新中的引領作用與其市場占有率不相符。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的機制存在脫節,科研機構成果轉化率低。
市場主體能力不匹配。生態環保產業領域市場主體培育不充分,行業主體仍是中小企業,具備科技創新、資源整合、全過程服務能力,能夠引領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少,大企業缺技術、小企業缺資金的情況仍未根本改變。近年來跨界進入生態環保產業的企業仍以傳統技術和傳統模式為主,對推動產業發展新格局的作用不明顯。
市場體系不匹配。生態環保產業領域市場規則不健全。招投標中廣泛存在圍標、串標、蘿卜標、低價中標等情況,“重投資,輕技術”現象普遍,對先進技術形成擠出效應。業主方拖欠款和上下游企業間互相拖欠現象依然嚴重,中小企業生存尤為困難。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劉懷平提出八個方面建議。
一是進一步完善生態環保產業管理體制。建立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常態化、公開化的推動生態環保產業跨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將“協助推動發展生態環保產業”列入生態環境部等部門重點工作;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生態環保產業的領導;明確生態環保產業的社會服務保障型和半公益屬性,進一步完善支撐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
二是進一步加強生態環保產業頂層設計。建立生態環保產業調查制度,摸清行業底數;加強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研究,編制發展規劃;加快傳統環保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生態環保產業、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清潔生產產業、低碳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實現資源能源大循環。
三是不斷增強生態環保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創新資源重點向原創技術、多領域協同技術傾斜,對市場急需、依賴進口的技術、材料、零部件等,列入政府重點支持的研發項目,出臺鼓勵生態環保裝備首臺套的政策;進一步推動建立完善生態環保產業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機制;發揮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培育“專精特新”和隱形冠軍企業;鼓勵擁有創新優勢的企業跨界合作、融合創新。
四是共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出臺生態環境領域招投標實施辦法,明確以技術導向為主的招標原則,充分保障生態環保投資發揮效益。政府和招投標機構積極采信行業組織頒布的相關團體標準。開展生態環保領域拖欠款專項治理行動,明確各方責任,防止形成新的拖欠。
五是建立和弘揚生態環保產業精神文化。生態環保產業從業人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承擔重要任務,會責任重大,要建立和弘揚生態環保產業精神文化,提煉產業精神文化圖譜,培養從業人員忠誠擔當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和奉獻精神,提升干事創業的熱情,強化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的精神文化支撐。
六是加快培育生態環境服務業。全面推廣第三方治理,加快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試點,開展“兩高”行業環境設施第三方專業化運維試點,建立環境設施托管服務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購買生態環境運維、托管、咨詢等服務,加快區域環境大數據中心建設,推進環境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升級。
七是培育壯大生態環保企業。加快推進生態環保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國資對民營生態環保企業進行財務投資,放權經營;以市場為導向完善國企管理制度,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加快培育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一體化服務能力的大型生態環保企業集團。鼓勵產教融合與社會力量辦學,加強各類專業人才和技能人才培養。
八是完善金融支撐。排除金融政策和各金融機構管理制度中的所有制歧視條款,特別是隱性歧視條款。研究出臺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政策、標準、指南,指導銀行、交易所等金融機構出臺相關金融產品與服務。鼓勵金融機構給予第三方環保運維等環境服務業收益權融資支持。完善綠色金融政策,讓綠色金融真正惠及生態環保企業。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