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4:25:23 來源:中國周刊 作者:李莉
編者按: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為落實民族文化復興精神,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中國周刊》以獨家視角,推出非遺系列報道,傳播中華文化瑰寶、講述非遺傳統技藝、美術、戲曲等背后的中國故事。
通過近20年的努力,她將粗獷質樸的夏布與精巧細膩的民間刺繡相結合,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夏布繡工藝與針法,形成了夏布繡藝術獨特的個性和地域風格,成為中國刺繡行業的精英人物、傳承夏布非遺的代表人物。
她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張小紅。她憑借著一股韌勁,邁過一道道坎,開啟一扇扇窗,用一根繡花針,繡出了自己色彩斑斕的人生。
2014年11月,夏布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張小紅被評為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夏布繡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后離不開張小紅、吳婉菁等人的艱辛付出。
緣起刺繡夢 締造夏布第一繡
刺繡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愛好。小時候我經常看到一位姑婆在樹底下繡花剪紙,從那時起,我就覺得刺繡是世上最美的東西。
——張小紅
夏布繡起源于北宋,流傳于民間,早在2600年前,江西古越先民就開始種植苧麻,國際上稱之為“中國草”。夏布繡是以“中國夏布之鄉”——江西新余盛產的夏布為繡地,是以材質命名的繡種,俗稱麻布刺繡。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小紅在指導學生學習夏布繡技藝
張小紅從小就和刺繡結下了不解之緣,從七歲開始,她就跟著姑婆做針線活,學刺繡、鉤鞋面、納鞋底,精通了一手剪紙、繡花的好手藝。兒時埋下的刺繡種子伴隨張小紅成長,在而后的歲月中成為她工作之余最大的愛好,她為人熱心,是親友同事心中的“巧手姑娘”,那時,廠里出嫁的姑娘要準備的枕套、被套、電視機罩,出生孩子要穿的毛衣、鞋帽都托張小紅制作,她用靈巧的雙手繡出了一件又一件精美的手工藝品。
2002年5月3日,張小紅下崗了。從離開工廠那天起,執著于刺繡藝術的張小紅,再續刺繡夢。她告別家人,輾轉天津、蘇州等地學習藝術刺繡。學藝的那些年頭,張小紅吃盡了苦頭,她每天堅持四點鐘起床,一直到晚上七八點才離開刺繡工作間。除了吃飯、上廁所,她整天都拿著針線,舍不得不離開繡架,一直到晚上七點多鐘才肯停止一天的勞作。
憑著勤奮與對刺繡藝術的獨特領悟,她熟練掌握了藝術刺繡的常用針法。學成后的張小紅回到家鄉,在家里辦起了“百靈刺繡室”,開始家庭作坊式地創作刺繡、研究裝裱,同時深入民間,刻苦鉆研,挖掘夏布傳統技藝,并不斷摸索和嘗試將自然古樸的夏布與精美細膩的藝術刺繡結合在一起。經過多年的努力,張小紅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最終用精湛的技藝開創了夏布藝術刺繡的先河,締造了“中國夏布第一繡”,成為中國刺繡行業的精英人物、傳承夏布繡非遺的代表人物。
守正創新 開夏布藝術刺繡先河
“以麻為紙,以針作筆,以線代墨。”張小紅不僅改良了夏布的品質,還創新出6種針法,因材施藝,將民間麻布繡升華為夏布藝術刺繡,大大提高了刺繡作品的藝術審美價值。
古諺語云:“麻布繡花,底子太差。”夏布質地生硬,要在這樣的繡地上進行藝術刺繡的創作,絕非易事。為此,張小紅在繼承、挖掘民間精湛繡藝的基礎上,潛心研究、不斷實踐,終于研發出天然且適宜的夏布處理工藝,通過對其進行特殊的軟化工藝處理,終于克服了夏布硬、掛絲、拉毛、斷線等缺陷,突破了夏布作為藝術刺繡繡地過于粗糙的難題。經過這種工藝處理過的夏布不僅手感柔軟,還能保持夏布的肌理、紋路、色彩不變;在針法上,“應材施技、應物施針”,研發出適宜夏布繡的通透亂針、透底針、層疊針、芝麻針等針法,巧奪天工地結合民間刺繡和藝術刺繡技藝。在題材方面,張小紅開創夏布藝術刺繡先河,她根據夏布古樸的色澤和自然的肌理美感,結合“天工文化”“抱石文化”等傳統歷史文化,研發了以水墨寫意類為主的題材,使粗獷、古樸的夏布與精巧、細膩的繡工相結合,產生強烈的藝術沖擊力,最終達到了當下絲綢繡品無法達到的古樸典雅的藝術美感,成為集地域文化和地域風格于一體的特色刺繡——夏布繡。
2017年8月,渝州繡坊參觀中央電視臺七夕晚會錄制工作,并繡制夏布繡演出服
夏布繡被中國刺繡專業委員會認定為中國28繡種之一,成為江西刺繡類唯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張小紅帶領團隊創新的夏布繡技術成果獲得實用新型在內的近百項國家專利,張小紅聯合專業院校和研究專家對夏布繡歷史文化、技藝特點、藝術風格等方面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專業研究成果。
傳承非遺 創獨特個性地域風格
在江西新余,當地老百姓就地取材,將夏布繡廣泛用于生活用品之中。為挖掘夏布繡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提升行業地位和影響力的同時,做好搶救性保護、傳承與發展工作。2014年7月,張小紅創辦的國內首家民營型、公益型的夏布繡博物館在江西新余開館。
夏布繡博物館現收藏民間刺繡藏品達2300多件(套),包括歷年來獲得包括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等國家級、省部級重要獎項的夏布繡藝術精品及其他民俗類藏品。
夏布繡《井岡雄峰》
作品簡介:“千峰相連,龍蛇奔放。翠竹松杉,煙霞恍漾”,有描繪井岡山的詩句、畫作,也有用一針一線繡制而成的《井岡雄風》。這是一幅結合江西代表性地域文化創作的夏布繡作品,作品以粗獷古樸的手工夏布為繡地,虛實相間的創新針法為表現語言,江西名畫家蘇米的繪畫創作為題材,地域色彩濃厚。作者在繡制過程中,根據繪畫的特點,把握作品的藝術性,應物施針,法隨意轉,用平針、套針表現質感厚重的山巖,用創新的透底虛實針、通透亂針表現遠山虛景,產生通透的虛實感,似空氣在畫面流動。整幅繡作虛實漸變自然,在細微色彩變化中巧妙地結合針法變化表現物象的層次,使繡線在二維的繡地空間中舞動出深遠的韻味,給人充分的想象空間。
張小紅告訴記者,“這些刺繡作品是無形的資產,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我要把夏布繡博物館建成一個愛國、愛家、愛民族的教育基地,讓更多的人了解前人的歷史,讓更多的人和我一樣熱愛它。”
博物館堅持全年免費向全社會開放,全方位、多角度、多方式地展示夏布繡的歷史發展、傳承狀態、創新成果和藝術魅力,是集歷史、科普、藝術為一身的知識寶庫,是夏布繡非遺活態展示的窗口,蘊藏著深厚的教育資源,成為積聚地域特色、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人民文化自信、推動生態和諧的優質平臺。
夏布繡作品
為傳承發展夏布繡技藝,多年來,張小紅先后在新余創辦江西渝州繡坊、成立新余市夏布繡藝術研究所、建設夏布繡博物館、開辦夏布繡傳習所、發展夏布繡體驗中心和研學基地,并依托場館和專家團隊資源,面向社會各界免費開展夏布繡技藝培訓,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在大、中小學校分別開設夏布繡公益課堂,傳授夏布繡技藝。近20年來,張小紅及其團隊已免費培訓繡娘10000多人次,帶動相關就業2000多人,在新余市形成了一個夏布繡文化產業集群。2014年11月,張小紅帶領其團隊申報的夏布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8年,張小紅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
通過近20年的努力,張小紅將自然古樸的手工夏布與精巧細膩的繡工相結合,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夏布繡工藝、針法及題材,形成了夏布繡藝術獨特的個性和地域風格。
積聚力量 樹立非遺文化品牌
張小紅通過師帶徒,非遺進校園、社區和鄉村等多種模式并進的方式來培養夏布繡生力軍。多年來,主動接納下崗女工、待業青年、殘疾人士等學習夏布繡技藝,其工作室擁有團隊成員60余人,其中國家級、省市級傳承人和刺繡藝術大師、工藝美術大師5名,初級以上工藝美術師20名,并聘請了多位專家、顧問,培養了一支行業內最頂尖、最專業的技術隊伍,為培育傳承隊伍奠定了最強有力的基礎。
2018年6月,張小紅、吳婉菁參加在德國特里爾市舉行的“遇見中國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系列中國文化展”
張小紅多年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的認可及鼓勵。夏布繡被列入第一批傳統工藝振興項目、全國特色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江西省文化產業示范項目。
2018年,“新余夏布繡”獲國家地理標志;“2018年度全國非遺優秀保護案例”;江西省著名商標“夏繡”和江西老字號。2019年,國家人社部批準頒發國家級張小紅技能大師工作室。張小紅成功申辦中國夏布繡傳承和發展基地、江西省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新余市青少年課外實踐(研學)基地、新余市(渝水區)巾幗創業就業基地。張小紅還帶領創作出了一批夏布繡藝術精品和夏布繡藝術衍生品,獲得了包括“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金獎等100多項國家級、省市級重要獎項;連續四屆入選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作品雙年展”,入選文化和旅游部舉辦的“中國好手藝展”等國家級最高規格的工藝美術大展;18幅夏布繡作品被收藏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刺繡藝術博物館、德國特里爾城市博物館等國內外博物館。
夏布繡作品
張小紅創辦的渝州繡坊作為新余以及江西的特色文化企業,積極推動夏布繡文化走出國門,其足跡已遍布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巴西、泰國、菲律賓等多個國家;獲得包括中央級、省市級媒體報道200多篇次。新余夏布繡逐漸形成一個文化品牌,成為新余、江西乃至中國亮麗的文化名片。
帶動就業 帶動脫貧致富產業鏈
張小紅成立了渝州繡坊,設立了國內首家、行業唯一的夏布繡研究研發機構——新余市夏布繡藝術研究所和國內首家、行業唯一的夏布繡博物館公益展示機構——新余夏布繡博物館、國家級張小紅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創作生產機構以及夏布繡非遺體驗中心的研學機構等。企業擁有全省領先的刺繡技術生產及研發能力,通過公司+研究所+博物館+工作室+體驗中心的鏈接,走出了一條集文物收藏、非遺研究、產品研發、人員培訓、市場營銷、企業管理一體的新路。并在其引領和帶動作用下,新余也涌現出一批夏布繡和夏布繡相關的企業及工作室,從而影響了一個行業,形成了集聚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鏈條。
夏布繡作品
在張小紅的團隊中,還有一位特別重要的人物,就是她的兒媳吳婉菁。吳婉菁生于1987年,在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后師承張小紅,通過多年的努力,吳婉菁也成長為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市級)、工藝美術師,是年輕一代夏布繡“守藝人”的代表。
吳婉菁踏上夏布繡的非遺傳承之路得益于張小紅,這是她們婆媳之間的親緣,更是她們與夏布繡的不解之緣。在吳婉菁的內心早已深深地植入一份傳承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她想利用年輕一代創新思維賦予夏布繡新活力,盤活非遺行業的造血能力。因此,她放棄了銀行“金飯碗”,投身非遺“傳承夢”,接力“刺繡夢”,開辟了夏布繡生活藝術的傳承發展之路。她設計、創作的夏布繡藝術品、夏布繡文創品等獲得了20多項國家、省級獎項,還登上央視,走進外交部藍廳,入選進博會國禮設計,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現中國非遺的魅力和風采!
渝州繡坊 夏布繡《曹知白山水圖》
2014年11月入選國家博物館展出的“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
2015年5月獲(中國)深圳文博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銅獎
在張小紅和吳婉菁眼里,夏布繡既是自己傳承事業的發展平臺,更是回報、服務社會的公益平臺。她們一起推動開辦國內首家民營公益型的新余夏布繡博物館,全年免費對外開放;她們免費培訓人才,堅持非遺進校園、社區、鄉村行動,推動就業、創業,助力脫貧攻堅;她們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帶領企業捐資捐物,主動請愿當志愿者,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盡己之力!她們多次參加愛心義賣活動,向市殘聯、福利院捐款捐物,給殘疾人、孤寡老人送溫暖;捐資助學,資助貧困大學生。
2018年夏布繡《故鄉》榮獲第13屆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會工藝美術金獎
“心懷感恩,銘記祖國的培養、社會的支持,帶著這份傳承的責任,傾注我所有力量賦能于夏布繡的傳承事業,堅定傳承夢想,牢記時代使命,用我的智慧和汗水創造和譜寫無愧于人生、無愧于時代的奮斗之歌。”吳婉菁說。
“守護和傳承夏布繡這項古老技藝是我的使命,江西的藝術刺繡起步較晚,更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張小紅也表示,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一起為夏布繡的發展而增光添彩。
張小紅,九江瑞昌人,民盟新余市委會委員,新余市政協委員,江西省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首屆中國刺繡藝術大師、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西省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江西省刺繡協會副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刺繡專業委員會理事、全國婦女手工編織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刺繡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級“張小紅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十佳百姓學習之星、國家領軍人才、江西省突出貢獻人才、江西省文化名家、江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新余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新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新余夏布繡博物館館長。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吳婉菁,民盟盟員,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民間繡活(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市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新余市青年聯合會常委、新余市民協副主席、新余市青商會副會長,是“江西省青年崗位能手”、“江西省青年企業家創新新星”第三屆“江西省婦女創新創業大賽”季軍、“2019年度新余市三八紅旗手”、“新余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是國家級“張小紅技能大師工作室”專家,江西渝州繡坊有限公司總經理,新余市夏布繡藝術研究所所長,新余市夏布繡博物館副館長。
編輯:孫遠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