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他們用“青年力”撐起了國

2021-01-12 17:00:04 來源:中國青年網

  “青春就是要經得起磨練,只有經歷破繭而出的痛苦,才能有化蝶起舞的一天。救死扶傷,義不容辭!”

  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并迅速席卷全國,急診科主治醫師、南京醫科大學博士研究生倪杰在看到所在培養單位組建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消息后,放棄與家人的團聚,第一時間向醫院黨委主動報名,并于2月13日凌晨接到醫院領導電話后,即刻出發奔赴武漢。

  匆忙整理行李、剪短頭發,跟家人、同事、導師告別,倪杰踏上了奔赴湖北的路途。在湖北的日子里,重重口罩下頭暈胸悶,汗濕衣衫,雙手脫皮,護目鏡壓得眼眶周圍傷痕累累,她都無所畏懼。每次只有在下班脫下防護服時,她才發現渾身都已濕透。“看著患者經過治療轉危為安,我心里特別高興,我們來的目的就是讓患者健康地走出醫院,回歸平靜生活。”

  “正是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我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中國速度、中國效率和中國精神!我也深知,是黨和國家培養了我,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就應該挺身而出,讓青春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爛之花。”倪杰說。

  每一個人都曾經歷過青春歲月,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而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守護祖國,讓青春綻放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發布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最美大學生”先進事跡。于婷婷、劉智卓、李莎、李海超、余漢明、單思思、趙東、聞健、倪杰、崔譯文10名在校大學生被評為2020年“最美大學生”。

  “早一秒拿到抗體,就能多一分戰勝病毒的把握。”疫情暴發以來,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單思思已經連續攻關了近一年。她所在的張林琦教授課題組于疫情暴發初期迅速組建了新冠科研攻關團隊,剛放假回家一天的單思思第一個報名參加,收拾行李,日夜兼程趕回實驗室投入工作。

  無數次的失敗后,單思思和團隊成員解析出病毒與蛋白結合的關鍵結構,成功分離和評估了200多株抗新冠病毒的單克隆抗體及其編碼基因,目前已經完成動物實驗,正在開展人體臨床試驗。

  2020年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單思思向習總書記匯報演示了新冠抗體的酶聯免疫吸附實驗。當習總書記詢問科研攻關工作是不是由博士生承擔的?單思思自豪而堅定地答道:“是的!”

  在社區抗疫一線,大學生的身影同樣無處不在。

  00后小伙余漢明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學院的本科生,他在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時報名成為武漢中山社區一名防疫志愿者,為100多戶家庭提供買菜跑腿、上門送藥等代購服務。

  剛開始報名志愿服務時,父母有很大顧慮,“你正在讀飛行員班,身體比什么都重要,萬一感染了,后果不堪設想。”他反復給父母做思想工作,“我們青年學生就是要在黨和國家最需要的時候,迎難而上、挺身而出。”父母非常感動。44天、每天10個小時的志愿服務,余漢明用自己的熱情和力量為武漢的疫情防控作出了貢獻。

  在祖國的大西北,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劉智卓用自己的行動換來了沙漠中的綠洲。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之間,這里的沙漠曾經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吞噬著小城。2016年夏天,劉智卓帶領8名同學來到沙漠,他才發現,這里遠比想象的荒涼、貧困。白天治沙,頂著烈日,提防沙暴;晚上只能住在臨時扎起的帳篷中。每次從沙漠出來,他幾乎都會因為缺水和上火講不出話,皮膚也因為曝曬蛻皮。

  5年間,劉智卓帶領“綠格”公益項目從最初9人發展到如今近800人,招募范圍拓展到全國30多所高校,共計固定黃沙兩千余畝,造林植樹3000余株,“交大林”開始在大漠扎根。

  無論是在西北荒漠還是遼闊的海洋,到處都有青春奮斗的身影。

  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專業的博士研究生李海超用自己的科研能力助力海洋國防。

  李海超從小就喜歡海洋世界,對航行在廣闊海洋里的艦船好奇心滿滿。為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轉變成事業,他于2014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我國船海名校哈爾濱工程大學。幾年來,他在科研工作中緊密圍繞國家高端裝備及國防建設需求,依托學校“船舶與海洋工程”一流學科,深入開展艦船結構振動噪聲預報與控制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他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將科研扎根在“海洋強國”戰略中。他在導師帶領下,聚焦船舶減振降噪卡脖子技術難題,創新性地改進了艦船結構振動噪聲預報評估方法,解決了結構與材料復合聲振分析難題。目前,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于我國系列國防裝備振動噪聲快速評估,為艦船裝備論證決策提供了技術保障。

  “未來的道路還很漫長,科學的高峰還很陡峭,相信只要一如既往地堅定信念,我可以把青春的樂章譜寫得更加華麗動聽。”李海超說。

  大學生們的“青年力”也為大山深處、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帶來了改變命運的希望。

  2019年7月,抱著幫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初心,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李莎踏上了支教路。然而,一場意外事故將她21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支教路上。

  李莎生前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小學支教。那里路途遙遠,從縣城到家訪學生家中,車程要一個半小時,還要加上徒步兩個小時的崎嶇山路。支教期間,李莎除承擔兩個跨年級、跨學科的教學工作外,還擔任了班主任助理,并協助開展學校行政辦公室工作,運營著3個公眾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家人怕她有危險,一再勸阻她不要提前去支教點。她的態度很堅決,“疫情就是命令。我返校可以為小學的疫情防控工作做些事情。”

  回到支教地,她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通過網絡平臺,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識技能及相關通知精神傳達給家長和學生。她還協助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復學準備工作,每天在網上進行兩個班級100多個孩子的健康監測,監督學生英語科目的網上學習,做好教室的清潔衛生及消毒通風工作、補訂學生的夏裝校服……

  “我一直相信只要足夠堅韌,越是痛苦的東西才會讓人更快地成長,堅韌是我最驕傲的品格。”這是李莎對自己的評價。

  除此以外,武漢大學第一臨床學院2018級博士生趙東白衣執甲,“逆行”而上,累計參與接診并成功治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30余例;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在讀學生崔譯文為救同學身中8刀,千萬網友點贊;武漢科技大學聞健自西藏服役開始,歷經冰火洗滌,一路成長,將軍伍作風帶到荊楚大地的四季流轉之間;就讀于重慶財經職業學院會計專業的于婷婷,帶著病重的養父上大學,即使生活艱辛,她也沒有放棄對學習的渴望。

  而放眼全國,無數的大學生正在青春中磨礪自己,化繭成蝶的他們終能撐起家、撐起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111.jpg


編輯:海洋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