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18:09:09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研究生免發論文不意味著培養質量“放水”
可以對植物進行精準識別的噴藥機器人,擁有“眼睛”和“大腦”、可以像人類一樣勞動的采摘機器人,能夠在危險環境中進行智能消殺工作的戰“疫”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是否聽起來技能滿滿?
它們都來自一位名叫郭亭亭的青年的創意——從在實驗室潛心科研的博士生到創業大潮下的時代弄潮兒,將大膽的科學“腦洞”變為可以落地的科技成果,90后郭亭亭勇于追夢的青春故事分外精彩。
“我從小就喜歡鼓搗各種機械,家里的電器基本都被我拆過一遍。”郭亭亭告訴記者:“雖然父母有時很頭疼,但卻從未制止我,他們的態度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正是出于對電氣機械的熱愛,郭亭亭本科時選擇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并在大一下學期被選拔進入學校的自動控制實驗室。
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心中那顆立志科研的種子悄悄生了根、發了芽。完成了課業任務,郭亭亭一有時間就鉆進實驗室,自己動手設計。
智能噴藥機器人是郭亭亭自主設計的一項發明。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農戶在大棚里給農作物進行人工噴藥很是費力,便產生發明一款智能噴藥機器人的想法。這款智能噴藥機器人有圖像識別功能,可對綠色植物進行精準識別后噴藥,大大提高了噴藥的效率和準確度。
郭亭亭研發的智能采摘機器人以攝像機作“雙眼”,以芯片作“大腦”,“眼睛”采集圖像后傳送到“大腦”,經“大腦”分析處理確定圖像大小、輪廓,然后發出指令,帶著剪刀的機械手臂便伸到目標正前方,左右晃動瞄準后,果實便被一剪而下。“機械手提前設置好了壓力值,可以避免損傷果實,保障果實的完整。”郭亭亭介紹。
憑借大膽的創意和出色的技術攻關能力,2014年,郭亭亭獲得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這讓他備受鼓舞。他決定繼續深造,在中國海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意識到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應該只停留在實驗室里,他創立了山東阿圖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并擔任總經理。郭亭亭的公司專注研發替代人類進入高危場所的特種機器人,其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防爆消防機器人產品技術性能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可直接代替消防人員進入高危災害現場偵察、滅火和救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看到武漢防疫一線工作人員冒著生命危險與病毒戰斗,深受觸動的郭亭亭和團隊小伙伴決定研發一款能夠代替人工進行病毒消殺工作的機器人。
然而,時間緊、任務重,研發過程并沒有那么順利。“以往機器人攜帶的作業設備一般安裝在移動底盤的重心處,這樣機器人運動時比較平穩,”郭亭亭解釋:“但消殺機器人不同,由于在移動底盤前端必須安放消毒彌霧機,只能將藥箱后置,而機器人帶動消毒藥箱移動時,內部消毒液來回晃動,會對機器人運動平穩性產生重大干擾,威脅機器人作業安全。”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郭亭亭反復試錯、不斷改進,最終通過在機器人內部增加重心實時調節的平衡塊,實現了機器人行進過程中的自適應重心調節。此外,他還通過在藥箱中增加流體阻尼組件的方式,有效降低藥箱內藥液來回波動的幅度,進一步提升機器人移動的平穩性。
受疫情影響,研發團隊的一些伙伴來不了公司,郭亭亭就身兼數職,扛起技術攻堅的大旗。那段時間,他吃住都在研發現場,累了就稍微休息下,醒來就立刻重新投入到工作中,為了節約時間,一碗泡面就是一餐飯。
最終,從設計雛形、研發實物到調試程序、場景應用……僅用了短短十幾天,這款智能消殺戰“疫”機器人便誕生了。
郭亭亭介紹,智能消殺戰“疫”機器人主要包括兩類產品,分別是履帶式消殺機器人和輪式消殺機器人。郭亭亭把這兩款機器人分別命名為“雷神一號”和“火神一號”,向雷神山醫院和火神山醫院致敬。
這款消殺戰“疫”機器人被捐贈給當地政府和武漢戰區醫院后,成為助力病毒消殺工作的“得力干將”。根據用戶反饋,郭亭亭帶著團隊伙伴進一步優化設計、改進技術,第二代智能消殺機器人也將會在不久問世。
郭亭亭說:“青春只有一次,有夢就一定要去實現。我愿做一名在科技創新道路上不斷奔跑的追夢人,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中國共青團》雜志記者 王曉蕓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金卓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