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 11:02:31 來源:光明網
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麗麟
近日,廈門理工學院校領導、教職工與返校的畢業生代表一起,在校園土坡上共同種下代表希望與熱情的三角梅,以一堂特別的勞動實踐課為這一疫情之下的畢業季留下特殊的記憶。對于此次植樹活動,廈門理工學院黨委書記林進川認為,這除了是一份送給畢業生的特殊禮物外,還有更深刻的含義。他說:“植樹現場就是勞動課堂,是新時代師生勞動教育的一次具體實踐。”
廈門理工學院一貫高度重視勞動實踐育人作用。近年來,學校將勞動教育融入日常教學、學生第二課堂、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等,增強了師生的勞動意識和能力,取得良好效果。
勞動教育常態化
不久前,林進川帶領學校土木與建筑學院教師第一黨支部和經濟與管理學院學生第二黨支部師生黨員,參觀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關于改革開放圖片展,以一場時空體驗之旅,給學生上了一堂特殊的黨課。
參觀過程中,廣大廈門特區建設者以辛勤的勞動和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敢教特區“日月換新顏”的奮斗歷程引起了師生們的強烈共鳴。林進川飽含深情地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感受。他說,50年代到廈門本島要坐船,自己1983年到廈門大學讀書時改走廈門海堤,如今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翔安海底隧道“四橋一隧”組成了進出廈門本島的交通網絡,“今天從位于島外的學校到特區紀念館,13公里的路程才用了不到20分鐘,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長期以來,廈門理工將勞動習慣、勞動品質的養成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從2019年開始,學校組織師生開展校園春季植樹護綠、“美化校園,從我做起”潔凈家園等活動,讓師生從校園開始,從身邊事、點滴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增強勞動意識和能力。據了解,今年下半年,廈門理工還將把部分宿舍區綠化空地劃塊格欄化,鼓勵學生申請認領栽種和養護,攜手共建美麗公寓。
以志愿活動為抓手
2020年2月,疫情防控形勢吃緊,廈門理工文化產業與旅游學院2019級工商管理(商務策劃)班祖力皮喀爾的家鄉新疆伊寧市莫伊克社區實施了嚴格的居家隔離措施。在此背景下,社區居民購買生活用品和藥品比平時不便等實際問題凸顯出來。困難時刻,祖力皮喀爾挺身而出,主動加入社區志愿者隊伍,熱心幫助居民購買藥物,發放牛奶、馕等生活必需品,為居民解決了實實在在的生活難題。
二月的新疆,正是隆冬嚴寒之際,地上的積雪能沒過腳踝,祖力皮喀爾不懼天寒地凍,不顧寒風刺骨,堅持早出晚歸,及時將食品、藥品挨家挨戶送到居民手里。祖力皮喀爾日復一日,重復著簡單而又不平凡的事情。
在廈門理工,像祖力皮喀爾同學一樣積極投身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的還有很多。多年來,廈門理工學院把志愿服務作為開展勞動教育的抓手之一,在公益勞動、志愿服務中不斷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公德,注重培育公共服務意識,讓學子們在志愿服務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出家國情懷。
走近身邊勞動者
2019年的夏天,對剛剛從廈門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畢業,即將繼續攻讀學校光電工程碩士研究生的陳曉芳來說很不尋常。一場突如其來的交通意外,讓她母親遭遇到了大腿與膝蓋骨骨折的雙重打擊。陳曉芳陪伴母親度過就醫和康復的漫長時光。母親只能臥床,她寸步不離地照顧母親,小心翼翼給母親洗頭、洗澡;家里的家務、農活需要人料理,她忙前忙后,處理得井井有條。
廈門理工有個實踐活動叫“親情作業”。作為“親情作業”中最基礎的一項鼓勵和倡議,幫家人煮一頓飯、承包家務……成了廈門理工學子每次寒暑假回家的“基本操作”。這一“作業”在陳曉芳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自2015年開始,廈門理工在每年的勞動節前夕,舉辦“勞動體驗”活動。學生通過“廈理工e起來”微信公眾平臺報名,走出課堂,換上工作服,參加學校精心安排的全新“勞動體驗”。“勞動體驗”活動中,同學們紛紛走上自己的“工作崗位”,不僅在校內當起了學生風紀中心工作人員、輔導員、整理員、校園保安、食堂師傅、保潔員與公寓維修工等,還走出校門,體驗了集美學村派出所治安巡邏員、國際郵輪碼頭安檢員、麥當勞餐廳工作員、中山醫院導診員、公交車司機隨車助理等多個崗位,走近身邊勞動者的工作和生活,在體驗中感受平凡與偉大,在勞動中獲得感動與成長。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31日 07版)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