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那些花兒,熱夢依然 記熱夢科巴今年高考的8個孩子 及他們所演出音樂舞蹈的故事

2024-08-28 14:16:27 作者:王洪波

005.jpg

2012年時學前班的孩子們


在青海高原東部血紅山崖之間,有一條發源于古積石山脈南面的雪水河,當地人叫做科沿河,蜿蜒在山川之間,把羊群與農田,寺廟與經幡,還有飄飄揚揚的風馬串聯起來,沖出峽谷,流到黃河。科沿河畔,有一組擁有幾千年文明傳承的山村,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科巴”。孩子們是科巴的希望,盡管這個大山一直被封閉著,交通非常艱難,但他們能通過各種信息知道,山那邊或許有個不一樣的世界。直到12年前的一天,支教老師走進這個村莊,這些曾是放羊的、種田的、干活的山娃們才有了新的目標,有了“熱夢”的開啟。


在藏語中,“熱夢”與理想的發音相同。支教老師們的夢想,是希望那些散落在山野中的孩子們能夠重新回到教室,汲取更多的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而當時山里的孩子們心中所懷的夢想,則是期待著學校是否會如期開門,是否能享受到“營養午餐”,以及是否能在這片大山之外,找到屬于他們的天地。


于是,兩種夢想在碰撞與交織之間,孕育出了一個名為“熱夢科巴”的藝術團體。這個團體不僅為老師的教學提供了堅實的依據,也為孩子們的夢想插上了翅膀,讓他們在追求知識與理想的道路上,飛得更高、更遠。


12年前,當我踏上青海高原東部大山里的科巴村時,那些黑黢黢的孩子們首先教會我的,是那些在山崖上隨風搖曳的粉色小花。他們用漢語告訴我,那叫“羊羔花”。至今,我仍不知道這些小碎花的學名是什么。


001.jpg

是在青海東部大山中,一種科巴山村特有的“羊羔花”,每年初夏開始便盛開在田頭的山埂上,開在無人的赤裸紅山崖邊,風一來便搖曳著自己的碎碎粉粉,倔強而艷麗。


002.jpg

綿延不斷的科巴山


2012年,我在科巴小學教授三年級和五年級的課程。在學校圍墻外,有一個特殊的“學前班”。由于山里根本沒有幼兒園,小學不得不將學齡前兒童納入管理,讓他們有個棲息之所。因此,這些孩子們每天早晨便跟著哥哥姐姐,從最遙遠的村子走五六里路來到小學。他們沒有專門的教室,操場邊的水泥看臺成了他們的課堂和黑板。他們只能用木棍在操場的泥土地上寫寫畫畫,而看護他們的是村里一位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帕帕航加。


當我們開始為科巴小學的孩子們排練歌舞劇《熱夢科巴》時,操場邊擠滿了這些“小不點”。他們也在咿呀學語,模仿劇中的臺詞。有時,這些觀戰的小娃娃口中的臺詞,竟然比小學藝術團中“正規演員”的發音更為標準。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小不點”逐漸成長為小學二、三年級的學生。而此時的熱夢科巴藝術團,已然成為擁有三四個劇目,并在國內多個城市演出過的團隊。在寒冬的日子里,我們每天開始基本功訓練時,總有一排自愿站在場外的小山娃,跟著一起訓練。當每場舞蹈音樂響起時,場外的這些編外孩子們便會扭動著瘦小的身軀,隨著音樂演繹劇中不同場景的舞蹈,形成了“熱夢科巴二隊”的雛形。他們曾經懵懂無知,像山崖下的羊羔花一樣細碎而脆弱,卻在艱苦的環境中,主動靠近“熱夢”,追尋那一抹出山的光芒。


轉眼間,時間來到了2020年,熱夢科巴藝術團中的20名哥哥姐姐全部考入大學。這一消息對“熱夢科巴二隊”的孩子們無疑是一種激勵,他們渴望也能走出大山,追求更高的學業。如今,山里的變化顯著,與2012年時截然不同,許多家庭的經濟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在這樣的背景下,孩子們能否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學習藝術,依然是一個未知數。


那些年在露天操場度過童年的孩子們,如索南吉、卓瑪才讓、楊宗吉和索南才項,都堅定地表示:“老師,我們跟著你,我們能吃苦,我們能耐得住寂寞,我們不會離開。”


2021年,二隊的山娃們踏上了逐夢追光的旅程,隊伍壯大至16人,其中一些孩子來自青海東部的大山深處。然而,命運卻對他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在過去的4年里,藝術團的運作幾乎停滯,演出活動全面暫停,連集中進行技術培訓的機會也屈指可數。在這樣的困境中,這些孩子只能在索南吉的帶領下,留在青海藝校,維持聲樂練習。


他們努力傳承大山中特有的瑪尼調、則熱民謠以及自己創作的歌曲,心中始終懷揣著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2022年,藝術團抓住了難得的機會,帶著這些孩子們前往深圳,推出了由熱夢科巴藝術團二隊獨立完成的晚會《熱夢藍天》。2023年,藝術團再次組織這些孩子參加“中國少年兒童合唱節”,并斬獲專業比賽的二等獎。同時,他們還推出了新的歌舞晚會《雪山梅朵》,并新編了兩個大型舞蹈《雪域熱巴》和《童年》,參加“北京國際青少年文化藝術交流周”,均獲得金獎。


003.jpg

最左側的這個圓臉蛋女孩,就是今年音樂舞蹈故事《熱夢花開》中第二場景中的舞蹈演員:楊宗吉


004.jpg

2012年的科巴完小的學前班,當時水泥看臺是他們的教室、他們的黑板、他們的課桌


盡管二隊的孩子們命運多舛,無法獲得穩定的訓練環境,但藝術團的老師們始終竭盡全力,帶領他們參加各種演出。通過演出前的反復排練,孩子們的藝術水平與舞臺表現得到了顯著提升。經過不懈的努力,2024年,他們終于走到了青海師大藝考的考場門口,帶著在舞臺上錘煉出來的風范與自信,在藝考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然而,隨之而來的高考補習費用,對于這些山中的放羊娃來說,依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藝術團全力以赴,籌集了8萬元資金,并自掏腰包補足了8萬元的缺口,為最后剩下的8名孩子支付了全部的高考補習費。這樣一來,這8名孩子終于得以在一個系統、穩定的環境中專心備考。


2024年6月下旬,高考成績揭曉。盡管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整體分數并不理想,但每個人的成績都超過了2024年青海省藝術生的分數線。老師說:“既然大家都填報了大學志愿,在等待錄取通知的這段時間里,我們要完成自己的任務。作為熱夢科巴藝術團的一員,我們要在戲劇舞臺上講述自己的故事,創作一部全新的舞臺劇《熱夢之花》。”


孩子們明白,《熱夢之花》正是他們的心聲,也是他們一路走來的回顧。比如演出時,舞臺背景播放的視頻中出鏡的索南吉,12年前,她曾出現在科巴寺院斑駁的大門外,滿頭泥沙、蓬頭垢面,望著面前的老師,卻不知外面還有一個更廣闊的世界。4年后,她加入了藝術團,成為一名見習小演員。不論風雨如何,她始終未曾改變自己的初心。用她的話說:“我才不要別人給我安排未來,我要用舞蹈和歌聲去探索,走出一條屬于我自己的路。”


009.jpg

2012年的楊宗吉,在《熱夢花開》場景2中那個起舞的山中女孩


011.jpg

2012年的卓瑪才讓,有誰能知道她現在是藝術團二隊的隊長


012.jpg

2012年的索南才項,他在2024年藝考中舞蹈專業獲得275的高分


008.jpg

2012年的索南吉,到了2024年成為《熱夢花開》主角


視頻里另一個黑黢黢的小女孩楊宗吉,12年前也是無知懵懂,7年前她作為見習演員走進了藝術團。山里總是有忙不完的農活,她常常滿身泥土,駕駛著那輛龐大的農用三輪車,忙碌于田間地頭,在完成了一天的農活后,她又迅速趕往藝術團,補習那些因辛勞而錯過的課程。最終,她如愿以償地考入了青海藝術學校,5年后順利完成了藝考和高考。


孩子們昂首挺胸,堅定地表示:“我們要走自己的路,我們跟隨老師前行,因為那是通往光明的遠方。”


12年過去,那些在赤裸山崖上搖曳的羊羔花依然綻放,粉嫩的花瓣仿佛在訴說著脆弱的生命如何變得燦爛。 


12年了,那些曾經的山娃已然成長為有自己判斷和毅力的青年,如同熱夢般的花朵盛開,遍布天涯。 


4年前,他們的哥哥姐姐順利考上大學,如今已光彩照人地畢業,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而他們,正承載著希望,繼往開來。或許,唯有如此,那些熱夢與花兒的生命,才能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色彩。


海報底稿.jpg

熱夢科巴藝術團2024年夏季北京演出現場


99a2d3fb9518b4ca3230745c3e6e93b.jpg


99a2d3fb9518b4ca3230745c3e6e93b.jpg


9e796bf7b8497489d84861e14163de8.jpg

熱夢科巴藝術團演出場景


375bbfe3b831886ba2d65ed7b77592b.jpg


820e04e8aebe0e9f66895a78b4b0a3a.jpg


022.jpg

(組圖)山中12年的漫長歷程,伴隨著一批又一批娃娃的成長,前后有60個孩子走出大山進入大學。熱夢科巴藝術團在舞臺上演出《熱夢花開》。孩子們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訓練,如愿登上更高的舞臺。




(王洪波,金融學者。2012年春天,只身前往青海高原的深山之中,在科巴山村義務教學。為了能讓這些孩子接受知識,并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在大山中一邊教孩子們文化課,一邊根據大山中的藝術元素編創各種劇作,并帶著他們逐漸走出大山,在不同的大舞臺上演出。歷盡12年的艱辛,先后創作出《熱夢科巴》《騎風馬的旦措》《神鼓》《天歌卓瑪》等十多個不同的舞臺劇,也用藝術改變了這些山里娃的人生,把60多個孩子送進不同的大學。)


編輯:楊文博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