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武漢:英雄之城迸發新活力

2024-08-06 15:49:52 作者:海洋

攝圖網_500597763_武漢黃昏火燒云長江大橋黃鶴樓(企業商用).jpg

武漢黃昏火燒云長江大橋黃鶴樓


攝圖網_500758179_傍晚武漢國際廣場(企業商用).jpg

傍晚武漢國際廣場


攝圖網_500636547_武漢黃昏高樓街景(企業商用).jpg

武漢街景


武漢最近又火了。來武漢旅游的外國游客們,紛紛被武漢“光谷光子號”空軌和無人駕駛汽車所震驚,相關視頻不斷出圈,引來外交部點贊:“賽博武漢”,名副其實。而隨著中國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China Wuhan Travel瞬間走紅。


提起武漢,許多人自然想到武漢三鎮:漢口、漢陽和武昌。漢江匯入長江,在地理意義上將武漢一分為三。然而,“武漢”作為三鎮的合稱,20世紀20年代才出現。此前,武漢地區一直或多或少與“江夏”這個名字有關,其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設立的江夏郡。


歷史悠久


武漢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擁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背景。在這個城市里,有許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景觀,都是這座城市的瑰寶。


三國時期,這里是蜀漢的邊境地區。在明清時期,武漢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文化和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許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和藝術家都在這里活躍。在這個時期,武漢的建筑和文化景觀也得到了大力地保護和修繕,這些都成為今天武漢的重要文化遺產。


在今天的武漢,我們可以看到當地人民依然保持著對歷史和文化的熱愛和尊重,這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無論是在文化、藝術、歷史還是社會發展方面,武漢都在不斷地創新和進步,這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城市。 


武漢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擁有眾多的景點和旅游勝地。其中,最著名的景區包括黃鶴樓、東湖、武漢長江大橋、武漢博物館等等。


黃鶴樓是武漢最著名的景點之一,也是中國文化名城的象征之一。它位于長江南岸的蛇山之上,是一座古老的樓閣建筑,建于公元223年,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黃鶴樓是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黃鶴樓》的主要背景地之一。登上黃鶴樓,可以俯瞰武漢美景,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


東湖是武漢市最大的城市湖泊。東湖風景區占地面積約為87平方公里,是一個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在這里,游客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湖光山色,還可以參觀東湖櫻花園、東湖水上樂園等景點。


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大型公鐵兩用橋,也是第一座跨越長江的公鐵兩用橋。武漢長江大橋全長1670米,橋面寬24.5米,主塔高80.6米,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大橋。游客可以在橋上欣賞到長江兩岸的美景,感受到長江的壯闊和浩瀚。


武漢博物館是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也是武漢市著名的文化景點之一。武漢博物館館藏豐富,展品涵蓋了從古代文明到現代文化的各個方面,包括青銅器、陶瓷、書畫、玉器、金銀器、民俗文物等等。


百湖之市 濕地之城


武漢坐落在長江和漢江的交匯處,因此也被稱為“江城”。這座特大城市,因水而生,依水而興,今天,又因護水而美。很難想象,一座城市竟然擁有160多條河流、160多個湖泊,濕地面積占到全市國土面積的18.9%。因此,武漢也被稱為“百湖之市”“濕地之城”。


在武漢,長江以南,低矮的山丘與洼地之間,東湖、沙湖、南湖、嚴西湖、竹子湖、湯遜湖等,以及位于城市遠郊的青菱湖、野湖、梁子湖、斧頭湖、牛山湖等眾多湖泊,星羅棋布;長江以北,自東往西,有月湖、墨水湖、龍陽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三角湖、湯湖等湖泊。此外,在漢江的巨大水系上,又有東大湖、張畢湖、竹葉海、杜公湖、漲渡湖等大小湖泊。


武漢的湖泊大多屬于淺水湖泊。在這些湖泊周邊,容易形成一片片水草豐茂、波光瀲滟的濕地。生活在武漢和附近的人們,喜歡把這種長滿葦草、菖蒲、水蔥等植物的湖汊濕地稱作“水蕩子”。


這些濕地中,包括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沉湖濕地,以及6處國家級濕地公園、4處省級濕地公園、5處市級以上濕地自然保護區。擁有這么多濕地的城市,并不多見。


攝圖網_501068981_武漢東湖綠道美圖(企業商用).jpg


攝圖網_501058757_武漢東湖綠道航拍(企業商用).jpg


攝圖網_500901263_武漢東湖夜色(企業商用).jpg

(組圖)武漢東湖



攝圖網_501142219_俯瞰武漢城市公園的秋天(企業商用).jpg


攝圖網_501142218_俯瞰武漢城市公園的秋天(企業商用).jpg

(組圖)秋天的武漢城市公園


在這些湖汊濕地上,一年四季生長著種類繁多的水生植物,它們守護著湖汊濕地,使其變得更加清澈透亮。這些水生植物,有的長著修長的莖葉,可以從水底挺出水面,像蘆葦、花葉蘆竹、荷、千屈菜、菖蒲、水芹菜、梭魚草等,就叫“挺水植物”;有的從小到大都漂浮在水面上,就叫“浮水植物”,如浮萍、菱、水浮蓮、睡蓮、鳳眼蓮等;另有一些,從早到晚總是沉在水中,只有到了開花時,才把花莖、花朵露出水面,它們就叫“沉水植物”,如苦草、竹葉眼子菜、水盾草、金魚藻、貍藻、狐尾藻等。武漢的濕地里生長的各類水生植物超過400種,其中包括許多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碼頭文化鑄就武漢英雄氣質


萬里長江,無數碼頭因水而興,武漢既有豐沛的水文化,也有熱鬧的碼頭文化。自從明清到近代,武漢曾經是中國內陸的經濟中心甚至國際性城市。回顧歷史,正是碼頭文化里蘊含的旺盛生命力成就了武漢。當下“打碼頭”這個詞對于新一代的武漢人來說已經極為陌生,可是在過去幾百年里,圍繞著碼頭的斗爭風云卻是天天都會發生,伴隨著這座城市一起成長的社會現實和歷史印記。


近代,武漢城市變遷與碼頭發展息息相關。武漢碼頭興旺的源頭應該從明代開始算,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漢水改道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后,漢口獨立發展,漢口因為良好的港口條件,迅速成為一座新興商埠,在明末清初成為四大名鎮之一。漢口的港口貿易運輸業頗為發達,成為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居民填溢商賈輻樓,為楚中第一繁盛處”,頗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間,漢口更盛于世,僅“鹽務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武漢的碼頭起源于內河,漢口天寶巷碼頭是有名可考最早的碼頭,當時碼頭停泊木船最大噸位約900噸。1861年,漢口開埠。武漢在長江沿岸建設了一批近代輪運碼頭,使得其成為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之一,碼頭年貨物吞吐量僅次于上海。


1910年,漢口有大小洋碼頭 74個。到1926年,大大小小洋碼頭有87個,從江漢關一直延伸到丹水池、諶家磯一帶。


20世紀初,隨著漢口民族工業的發展,硚口以上的漢水邊由民營企業修建了一些專用碼頭。至1928年,有這樣的專用碼頭25個,一直延伸到皇經堂、古茶庵一帶。這些水碼頭都是土碼頭。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武漢有水碼頭240多個,陸碼頭220多個,碼頭工人5萬左右。


碼頭在為武漢帶來繁榮經濟的同時,也形成了當地特有的“碼頭文化”。生長在大江大湖邊的武漢人,擅長和天南海北的人打交道、做生意,有很強的“江湖氣”。由于在碼頭的艱難營生,逐漸形成了武漢人好勇的民風,體現了他們性格中的堅毅強悍,也帶給武漢這座城市敢打敢拼、積極進取的精神。也許正是由于這種“剛烈”性格,才有了革命士兵與反動軍官的“斗狠”,也就有了后來轟動全國的武昌起義,敢為天下先,打響反帝反封建第一槍。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火爆脾氣,讓武漢成為“收回英租界”“二七大罷工”等重要革命事件的發生地。


武漢碼頭航運的繁盛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后來隨著公路、鐵路、航空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水運“速度”已經趕不上經濟發展速度,武漢碼頭雄風不再,進入了短暫的“沉寂”。但從2004年武漢陽邏集裝箱碼頭一期投產到2010年武漢新港成立,再到武漢新港按照“億噸大港、千萬標箱”的目標強勢復蘇并加快發展,武漢碼頭煥發出新的活力。


目前,武漢新港正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大力推進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以武漢為中轉樞紐,通江達海的國際航運物流網絡體系已初步建立。湖北港口集團的數據顯示,2023年湖北省貨物吞吐量首破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60萬標箱,分別同比增長23.3%、18.4%,主要生產經營指標創歷史新高。


今天,閱盡滄桑巨變的碼頭,告別昔日喧囂而謝幕,又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浴火重生。依托武漢港打造“江漢朝宗”文化旅游景區,陽邏港打造長江內河首家綠色港口示范碼頭,長江核心區百余碼頭的拆除、遷移、集并整合,等等,華麗變身后的城市濱江生態景觀、潔凈優美的長江主軸岸線將為長江增添一道道秀麗風景。江水奔流不息,歲月荏苒不留,碼頭舊貌新顏,這是武漢人的共同回憶,更是武漢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美好未來。


攝圖網_501224305_武漢東湖磨山櫻園(企業商用).jpg


攝圖網_501741850_武漢大學櫻花(企業商用).jpg


攝圖網_501741853_武漢大學櫻花(企業商用).jpg

(組圖)武漢櫻花


攝圖網_500284035_黃鶴樓夜景(企業商用).jpg

黃鶴樓夜景


攝圖網_500542318_武漢黃昏武漢關(企業商用).jpg

武漢街景


攝圖網_500580974_武漢城市風光全景長江主軸(企業商用).jpg

武漢城市風光全景


碼頭文化也讓武漢人民有韌性、有蠻勁,他們骨子里滲透著“不服周”“不信邪”的倔強頑強。不管是戰爭年代的“保衛大武漢”,還是和平年代的“九八抗洪”,都讓他們秉執著一種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武漢毅然關閉離漢通道,武漢人也沒有被嚇到、沒有被壓垮。他們是這座城市的守護者,是這座城市的英雄。


科創之城


除了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外,如今的武漢,得益于百年之前鑄就的城市發展基石,擁有超百萬大學生的“高校之都”,轉化其得天獨厚的科教資源優勢,在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壯大,以高質量發展的姿態邁進GDP“兩萬億俱樂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創新作出新的部署,明確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不久前,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著名測繪遙感學家、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獲此殊榮。這是中國科技界最有“含金量”的獎項,也掀開武漢科教實力的一角。


武漢是“大學之城”,有高校92所、中科院武漢分院等科研機構91家、130余萬在校大學生,是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武漢在科技集群領域連續6年保持上升態勢,今年排名全球第13位、全國第5位。


縱有如此創新“家底”,要點亮“科技樹”,帶動生產力躍遷,還需完成關鍵一步——轉化。


一座科創中心城市的崛起往往伴隨著“成長的煩惱”。過往很長一段時期,武漢都面臨著科技成果轉化的挑戰。武漢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創新型企業眾多,產出的科技成果也不勝枚舉,但科技成果轉化通常需要經歷實驗室成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死亡之谷”、橫渡市場競爭中的“達爾文之海”,才能實現商業化運營和大規模生產。


“新春第一會”向來是觀察城市發展重心的風向標。今年2月,武漢以科技創新為題,釋放出“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堅定決心。


這已經是武漢連續第三年召開科技創新大會,“加快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被三度強調。夢想如何照進現實?


時間回到2022年4月,武漢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中部唯一、全國第五個國家科創中心。當月,武漢重點打造的新型研發機構——武創院即正式啟動運行。


看似橫空出世,其實籌謀多時。


在武創院院長李錫玲看來,武創院就像一艘正在打造中的“科創航母”:“我們是全領域覆蓋,既有院士專家團隊及一流高校院所的科技創新資源,也聚集了產業鏈上下游領軍企業,以及專業的投資機構。”


按照經濟學領域著名的創新理論,所謂創新,就是“生產函數的重新建立”,或“生產要素之新的組合”。否則,“你不管把多少驛站馬車或郵車連續相加,也絕不能從中獲得一條鐵路”。


作為武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武創院的定位,正是創新主體和創新資源的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其中的關鍵,是瞄準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業培育的“最初一公里”,努力跨越從科創到產業之間的鴻溝。


就在去年,武漢生命健康、北斗等優勢產業領域誕生出全球首臺人體肺部氣體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統、全球首款通導遙一體化北斗芯片等重大成果;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獲批建設,武漢首次進入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十。


從數據上看,武漢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在短短五年里成倍躍升,從2019年的4417家增長至2023年的1.45萬家。同時,武漢還誕生出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達到309家,位居副省級城市第四、全國城市第七,逐步構建起企業創新發展的梯度培育體系。


一個敢想敢干的創新機構,很大程度上也說明了這座城市的魄力。


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武漢市科技創新局也在今年2月掛牌,由原來的“市科學技術局”更名為“市科技創新局”。武漢市科創局有關負責人解釋,加上“創新”二字,就是希望推動科技和產業更加緊密結合,“集中一切有利的要素和資源來推動科技和產業創新”。


6月初,武漢出臺《關于加快推動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核心也是圍繞產業,力圖形成“以教育培養人才,以人才推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產業”的良性循環。


攝圖網_500904637_武漢寶成路夜市風景(企業商用).jpg

武漢寶成路夜市


攝圖網_500541457_武漢戶部巷美食一條街(企業商用).jpg

武漢戶部巷美食街


攝圖網_500542215_武漢美食街戶部巷(企業商用).jpg

武漢戶部巷美食街


攝圖網_501069051_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企業商用).jpg

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


攝圖網_500901900_動感都市(企業商用).jpg

武漢夜景


攝圖網_501669277_武漢光谷新轉盤的星河造型(企業商用).jpg

武漢光谷新轉盤的星河造型


培育壯大未來產業


2024年,所有謀求創新發展的城市都在奮力解答“新質生產力”這一全新課題,而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據了解,《武漢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于近日印發,選取13個細分領域繪出“武漢未來產業地圖”。


武漢提出,力爭到2027年,全市未來產業營業收入規模突破千億元。到2035年,力爭未來產業營業收入規模達到萬億級。


未來產業,是指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今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門出臺《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6大方向。


目前,全國超過20個省市圍繞前沿領域推進未來產業,重點各有不同。經過多次調研、座談,武漢確定從這6大方向布局未來產業,選取13個細分領域繪出“武漢未來產業地圖”。


具體分類為未來制造(未來顯示、人形機器人)、未來信息(元宇宙、未來網絡、量子科技、通用人工智能、先進半導體)、未來材料(未來新材料)、未來能源(電磁能、新型儲能)、未來空間(深地深海深空)、未來健康(生物制造、腦機接口)。


武漢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13個細分領域,既基于“國家所需”,也立足“武漢所能”,盤點了武漢的創新平臺、產業主體、創新人才等既有優勢。


比如發展“先進半導體”,一方面是直面國家“缺芯少魂”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武漢光電子信息產業優勢,武漢有對應的創新平臺、頭部企業和多位院士領軍人才。今年,九峰山實驗室研制下線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鈮酸鋰光電集成晶圓,更堅定了武漢在這一領域攀峰的信心。


再比如發展“元宇宙”。武漢有軟件支撐、算力超前,有澤塔云科技等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在工業軟件和泛娛樂領域有獨到優勢,且場景豐富,既可以發展工業元宇宙,將數字孿生技術“映射”在工廠里,也可以發展消費級元宇宙等。


按照《實施方案》,武漢定下“近目標”和“遠目標”。


“近目標”是,力爭到2027年,全市未來產業營業收入規模突破千億元,未來產業規模逐步壯大,打造5個以上、力爭10個以上100億級未來產業集群。重點依托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組建武漢未來產業研究院;技術創新能力持續突破,成立13個以上新型研發機構,突破30項以上關鍵未來技術,推動落地100個以上轉化成果,申請500個以上專利合作條約(PCT)專利,制定50項以上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創新主體活力競相迸發。引育超萬家未來產業企業、千家規上企業、百家“專精特新”企業、20家上市企業、10家以上獨角獸企業;產業發展生態不斷完善。建設一批特色明顯的未來產業集聚區,培育一批創新項目,每年推出應用場景100個以上。完善高水平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打造國際優秀人才創新創業的環境和生活服務的國際社區。


“遠目標”是,到2035年,力爭未來產業營業收入規模達到萬億級,打造2到3個千億級產業、若干個五百億級產業,形成一批產值規模超100億元、市值超1000億元的頭部企業。


夜經濟迸發新活力


2024年3月30日,央視財經發布首個“中國夜經濟活力指數報告”,報告顯示,武漢上榜中國夜間消費最活躍十大城市。近幾年,武漢市商務部門大力發展商文旅體融合夜經濟業態,引導重點商貿企業與文旅項目開展聯動,發展商文旅體融合的夜間經濟業態和品牌。武漢正在發力將小龍蝦打造成為當地的地標美食,以借此釋放當地消費特色和消費潛力,利用城市IP與“蝦文化”跨界聯動,成為不少本地及外地游客首選的新晉網紅打卡地。


一座城市的夜宵火爆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座城市的人氣和活力。而武漢的夜宵時段,外賣訂單量排名常年位列全國前十。有外賣平臺數據顯示,武漢2個月要吃掉上萬噸、近30億只小龍蝦。


此外,網絡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武漢夜間玩樂訂單占比近57%,其中,酒吧的線上消費訂單規模同比去年增長60%。火爆的“夜經濟”場景在武漢三鎮都有一些夜生活的“爆款”和“網紅”,且業態豐富多樣。


武漢餐飲業協會會長劉國梁是地地道道的武漢人,在當地餐飲行業耕耘40余載,在他看來,武漢夜經濟火爆的原因在于餐飲街區載體較多,“武漢的熱門商圈就有70多條,餐飲美食街就有30多條,餐飲消費體量大”。


武漢市商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市現有6大核心商圈、23個區域商圈、112個社區商圈、11條特色商業步行街,購物中心商業面積突破1300萬平方米(全國排名第9)。2023年國慶期間,江漢路步行街夜經濟持續火爆,夜間客流量達361.10萬人次;武漢光谷商圈長期位居全國夜間消費最旺商圈之一。為了持續跨界賦能,近年來,武漢將美食與夜游結合,打造餐飲美食夜游新體驗。前不久的“五一”假期,江漢路、萬松園、沙湖路、光谷步行街等美食街夜間生意火爆,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延長夜間營業時間,節假日一般會營業至凌晨2點。


作為中部地區特大城市,武漢也是今年全國熱門旅游目的地城市,武漢糧道街、萬松園、戶部巷等美食街區節假日夜間生意火爆,整座城市的“夜間模式”被喚醒。



編輯:海洋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