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1 16:21:23
為學習和傳承“當代愚公”精神,引導學生黨員骨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揮先鋒模范和示范引領作用,7月16日,廣東省華南農業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第三期學生黨員骨干黨性錘煉“永根班”赤心黔行隊(以下簡稱“永根班”赤心黔行隊)赴貴州省遵義市大發渠開展黨性錘煉,并與“七一勛章”獲得者、“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時代楷模”——黃大發進行交談,體悟老一輩共產黨員忠誠為民、勇于擔當、攻堅克難的崇高精神。
隊員們在團結村黨員政治生活館前與黃老的合影
一道清渠,一座豐碑,一所場館
為全面了解“當代愚公”黃大發的先進事跡,“永根班”赤心黔行隊首先來到大發渠陳列館。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隊員們依次參觀了“艱辛歲月、初次修渠、再次修渠、圓夢大發渠、精神傳承”五大展區,深入學習了“當代愚公”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修渠造福一方百姓的先進事跡,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輩共產黨員身上所展現的樸實剛毅、大公無私、敢想敢做、堅定不移的偉大品格。黃大發從孤兒成長為村支書,從零學起到技術攻堅,為修通水渠埋頭苦干三十余載,他的不懈努力終于換來了豐碩的成果,這條全長9.4公里、從螺絲溝引水而來的天渠在1991年得以竣工,為當地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生命之水。
隊員們參觀大發渠黨性教育陳列館的合影
隨后,“永根班”赤心黔行隊的隊員們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實地參觀絕壁大發渠。他們順著主渠蜿蜒而上,只見山體陡峭,雜草叢生,唯有清渠綿延流淌,宛如一條銀色的絲帶鑲嵌在山間。實地參觀的經歷,讓隊員們更進一步體會到黃大發帶頭建設此渠的艱辛與偉大。
一位老人,一份傳承,一堂黨課
在參觀黃大發故居時,團隊成員有幸見到黃老本人,并與之圍坐,進行親切的交談。小屋成了黃老講授黨課,隊員們黨性錘煉的生動課堂。
黃老在團結村黨員政治生活館為隊員們上黨性教育課
隊員們聆聽了黃老親述自己的成長史、家鄉幾十年來的轉變以及帶領村民們在懸崖絕壁上修建“大發渠”的感人故事。黃大發以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歷時36年,帶領村民們開鑿出了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生命渠”,徹底改變了團結村長期缺水的歷史。
“感謝共產黨,感謝人民群眾、老百姓培養我,好好做人,踏實做事。”黃老的話語擲地有聲,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學生黨員。他講述了修渠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困難和挑戰,包括測量工作的艱險、物資運輸的艱難以及后勤保障的不足,但黃大發和村民們憑借著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團結一心的力量,最終完成了這一壯舉。
黃老向隊員們展示并講解共和國勛章
交談過程中,黃老還分享了他在修建水渠過程中自學水利技術、四處求教的經驗。他強調,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才能克服困難,實現目標。他的這種實干精神和對知識的渴望,讓隊員們深受啟發。
他勉勵學生黨員們要做連接人民的橋梁和紐帶,踏踏實實投身于人民的事業,為黨和國家奮斗終身。他給在座的學生黨員們送上三點寶貴的教誨:“一要團結一心,團結才有力量;二要保持干干凈凈,把臉洗干凈、把手洗干凈、把衣裳洗干凈,干干凈凈做人做事;三是要做好人生三件大事——婚姻大事、吃飯大事、穿衣大事。”
黃老與隊員們親切交談
一個團隊,一份收獲,一腔熱血
黃老的諄諄教誨猶在耳畔,通過這次交談,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了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堅韌不拔精神,他的殷切囑托深深感染了在場的學生黨員們。大家紛紛表示要珍惜時光、努力學習,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家國情懷和遠大理想落實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去。
此次黨性錘煉不僅是一次對“時代楷模”的學習之旅,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升華。隊員們將以此為契機,不斷錘煉自己的意志品質,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的力量。
通訊員:華南農業大學 吳桐 黃珊琳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