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赴“神都”洛陽,探“鋦瓷”芳華 ——湖北大學學子三下鄉盡展文化自信

2024-07-31 16:51:10

回望傳千年之技藝,燃萬古之明燈。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續寫非遺文化篇章,彰顯當代青年使命擔當,湖北大學曼城聯合學院“豫”見鋦瓷三下鄉實踐團隊于7月23日到達河南省洛陽市欽鈺工坊,向鋦瓷傳承人張璞老師學習并推廣自白馬寺鎮流傳千年的非遺技藝—花釘鋦瓷。


微信截圖_20240728204630.jpg

(實踐隊成員與張璞老師合影)


一、走進非遺鋦瓷,探尋傳承之路


為進一步了解花釘鋦瓷技藝的傳承情況與歷史淵源,實踐團隊前往欽鈺工坊采訪花釘鋦瓷第五代傳承人張璞老師。張璞老師首先對日常鋦瓷工作進行了簡要介紹,隨后圍繞花釘鋦瓷中的主要修復方法—篆刻鋪首、嵌實花釘、豁口補錫向實踐隊成員進行了詳細講解。


微信截圖_20240728204641.jpg

(實踐隊成員龍云薇攝)


微信截圖_20240728204652.jpg

(實踐隊成員楊可心攝)


針對洛陽白馬寺鎮花釘鋦瓷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張老師談及堅持鋦瓷技藝背后的原因:“一是家族世世代代的傳承,從小的耳濡目染。二是自己發自內心的熱愛與堅持。”同時也提到了鋦瓷傳承的難點,他指出,單打獨斗是不行的,酒香也怕巷子深。要用團隊的力量,借助網絡社會的力量,對鋦瓷技藝多加宣傳。再者是將花釘鋦瓷技藝同文創產品結合,把鋦瓷推廣出去,以此反哺花釘鋦瓷發展。


微信截圖_20240728204703.jpg

(實踐隊成員楊可心攝)


最后,實踐隊成員在張璞老師的指導下實際操作了鋦瓷過程,“自己鋦好瓷之后有一種成就感,仿佛與這項技藝結下了一份深厚的緣。”實踐隊成員王皓菲說道。


微信截圖_20240728204712.jpg

(實踐隊成員劉芷如攝)


二、扎根鄉村基業,創新活態傳承


張璞老師指出,非遺技藝的活態傳承和結合現代社會審美是關鍵,也強調了手藝人回到家鄉宣傳非遺的重要性,“鎮子上做金銀器、古陶器、修復瓷器的手藝人特別多,我們傳承技藝跟所處的環境都有關系。”不日,張璞老師將帶領欽鈺工坊轉回白馬寺鎮繼續工作,受國家鄉村振興政策影響,鼓勵手藝人回到家鄉去宣傳非遺,帶動當地的群眾都參與進來。“這不僅是為了保護花釘鋦瓷這項技藝,更是為了把它發揚光大,做大做強。”對于花釘鋦瓷非遺技藝創新傳承,實踐隊成員左安安提出了疑問。隨后張璞老師進行了解答:“花釘鋦瓷技藝本身是符合現代社會審美的,它可以將個性化的花樣添加到瓷器上,現在我們順應社會的需求,開始做一些文創產品,讓花釘鋦瓷不是為了修而修,而是讓每個人盡管沒有破損的瓷器,也能看到有花釘鋦瓷技藝的文創產品。”


微信截圖_20240728204720.jpg

(實踐隊成員鐘洋攝)


三、以“三下鄉”為媒,體悟“鋦瓷”精神


“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這句話源自鋦瓷技藝,也是張璞老師在講解中反復提及的。從體驗鋦瓷技藝的過程中,團隊成員體悟到了鋦瓷技藝所傳達的人生哲理和精神,堅定了文化自信,感受到了非遺技藝的魅力和力量。同時,在張璞老師向實踐隊演示鋦瓷時,在鉆頭打磨、錘釘敲打中,“靜心甘坐冷板凳,致遠猶懷熱心腸”的堅守更是讓成員們深感敬佩。


洛陽非遺花釘鋦瓷從不是孤芳自賞的“老物件”,不是華麗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智慧結晶,是富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千年文明延續著華夏民族的精神血脈,傳承的責任落在青年肩上。此次三下鄉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經驗,也讓他們對鋦瓷這項非遺技藝有了更深的了解,進一步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非遺技藝,三下鄉活動在進行;堅定文化自信,湖大曼院青年在行動。(袁子煜)


編輯:楊文博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