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6 15:45:18 來源:光明網
作者:王學斌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去五年,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評價“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放眼未來,文化領域的工作可謂任重道遠。認真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今后五年乃至十五年的文化建設,必須緊扣建成文化強國的這一重要目標,立足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和堅定文化自信兩大重心,完成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三項重任。
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從戰略和全局上作了規劃和設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2011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可見自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重大目標提出后,黨中央一直積極推進,“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斷細化部署建設文化強國的具體任務,直到在本次全會上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這是今后推進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遵循。
當前,我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反映在文化建設領域,我們依然面臨著國際上的各種挑戰,“西強東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未來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同時在國內文化建設中,我們仍舊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向往的基本需求還不能完全滿足。環顧內外,面對現實,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其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和堅定文化自信是兩大重心。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作為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更是重中之重。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該重要論斷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化問題的重大理論創新,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凸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文化價值和文化理想。換言之,文化自信是新時代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最關鍵的引領力量。基于此,未來我們應當繼續從作為根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紅色基因的革命文化和作為精神標識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深入汲取無窮滋養,立足傳統的厚度、歷史的廣度、文明的高度、理論的深度和現實的溫度五個維度去不斷探討其豐富內涵。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今后5年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三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社會文明程度,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被納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六項主要目標中,尤其值得關注。“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一個非常綜合的目標,未來應貫穿國家、社會與公眾三個層面,從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培育良好社會風尚、提升公共文明素養等方面發力。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即將完成,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文化事業部門所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強,這勢必要求我們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文化產業肩負著生產文化產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多樣化文化需求的任務,這也促使我們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領域的數字化建設,彰顯文化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從而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藍圖愈來愈明晰,積跬步方可致千里。文化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應充分發揮其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作用。我們既需要低頭拉車,還需要抬頭看路,兼顧眼前與未來,做好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遵循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的時間表,落實到位,扎實推進,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可盼可期。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