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9 10:23:33 來源:環球都市網
中國民營企業的百年企業數量要比西方發達國家少的多,探索企業發展生命周期背后的核心影響因素,有利于中國企業吸收經驗,引導新一輪的企業自我變革。尤其是后疫情時代,了解這些百年企業的超長期戰略對于引導企業創新發展,推動企業長效增長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有抽樣調查顯示,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僅3.7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更是只有2.5年,只有6%的企業能夠活過10年,僅有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這背后的原因是多元的,除了經濟發展階段、政策環境等外部因素以外,企業家本身的因素也極為重要,其中較為關鍵的是戰略認知的落后。
中國的市場越來越成熟,有一批民族品牌在強勢崛起,例如華為、李寧、大疆等。去細看這些品牌崛起的背后邏輯,我們能發現他們在企業創建早期,就充分做好了超長期作戰的準備,換句話說就是任正非這樣一批企業家從一開始就將眼光看向了20年后、30年后甚至是100年后。
不過,像任正非這樣的企業家是鳳毛麟角。這一點,在國外也是類似。譬如2019年,孫正義為日本軟銀制定300年發展戰略,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包括軟銀所有高管。孫正義回答:對眼前市場迷茫時,不妨看看遠方。于是有了后來軟銀蛇吞象巨資收購全球第一芯片設計公司ARM案例。300年戰略牽引下,軟銀每年的投資回報率超過40%。300年戰略規劃下的步步驚心,在世人眼中的“萬難理解”,在孫正義心中卻是“理所當然”。
在這樣的背景下,先后為東阿阿膠、公牛插座、百果園、公牛安全插座、小洋人飲品等300多個品牌提供戰略咨詢、擁有20多年從業經驗的郭成林倡議成立了“成林智庫”,以推動超長期戰略思維在中國企業家群體中的發展。這也是國內少有的致力于“超長期戰略研究與咨詢”的智庫組織,以“先手解決遠慮,后手解決近憂”為綱領,清晰百年經營母體,突破60歲戰略瓶頸,為企業重大戰略決策,如定位、品牌、產品、推廣等提供咨詢,以實現助力企業構建肌肉型增長模式,推動企業成為超級競爭者品牌。
現下的中國企業家群體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尤其70后之前企業家,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基本停滯在個人“60歲”退休紅線以內,這已經成為一個中國企業家群體集體遵守的潛規則,創立之初即注定是“短壽企業”。企業家的戰略眼光和企業家壽命,不應該劃等號!
對于此的解決方法,其實是有值得參考的目標的,尤其我國的兩個“百年戰略”的制定與實施,讓世界見證了中國奇跡。這恰恰能夠給眾多的企業家以思考:百年戰略成功背后的邏輯是什么?百年戰略對于企業意味著什么?
“5-10年戰略規劃,大概率是錯的;100年戰略規劃,大概率是對的。當一個企業家斗膽切實的思考企業百年戰略時,會有兩個東西看不見:競爭對手和個人的生平得失。唯一能考慮的是企業長期存在的根本,最后唯一的落腳點是‘社會價值’”。郭成林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制定5-10年戰略,目光所達皆是競爭對手,而且還有跨界過來的潛在競爭對手,企業資源必然要為競爭配置,企業組織架構必然為競爭預設,企業必然陷入赤身肉搏的巷戰中。而把戰略周期拉長、再拉長,才能更加清晰的看見誰是真正的競爭對手:即自己!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競爭之道。因此,企業需要將這個認知落地于具體的超長期戰略計劃中。
其次,當制定超長期戰略規劃過程中,企業壽命是超過企業家生理壽命的,個人私利和得失自動不在規劃范圍之內,才真正做到了企業家為企業服務,而不是相反。企業家才會花費大量時間去思考,決定企業長期存在的核心價值是什么,不依賴于個人而存在的企業之魂到底是什么。
60歲戰略,是私心成就;100年戰略,是公心鑄成。
時下能看懂超長期戰略研究價值的企業家很稀少,但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多,因為中國卓越品牌時代的開啟已經勢不可擋,時代會推動越來越多的年輕企業家走向成熟和理智,尤其是社會責任的擔當,不再只為私欲的茍且而勤奮努力。我們也期待,未來的中國能夠出現更多的具備超長期戰略思維的企業家,也能夠真正看到更多的百年企業、百年品牌的出現。
來源:http://www.huanqiucity.com/gn/12278.html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