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6 16:57:45 來源:朝聞天下
2021年3月14日傍晚,起源于蒙古國的沙塵隨氣流向南移動入境中國。15日,沙塵影響京津冀地區后繼續向東南移動,進一步影響河南、山東等地并波及華中及長三角中北部地區。漫天沙塵席卷而來,而在中國民航的天空下,東航運行及客戶中心(以下簡稱“OCC”)大廳里,王秀春及團隊的小伙伴正緊盯著面前屏幕上的氣象云圖,以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研判預警天氣趨勢,全力護衛東航2500余航班的安全與正點。他們,是來自東航運控中心飛行情報及氣象信息處理中心的氣象分析員。
起步艱難而發展迅速 中國航司也有強大后勁
隨著民航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基于國外先進航空企業的發展經歷,社會化行業基礎氣象服務(包括空管氣象服務)不能滿足行業企業的發展需求,促使民航企業建設發展自己的氣象隊伍。東航于2019年底建立了OCC所屬的飛行情報與氣象信息處理中心,在公司領導的關心支持下,中心自2014年起逐步引進中國氣象局、日本WNI氣象服務、美國氣象公司服務,建設了東航全球臺風網、火山灰監控預警網、東航危險天氣(雷雨、冰雪、臺風、大霧)分析數據庫,使東航氣象團隊具備了國際運行區域的火山灰、雷雨、北美暴風雪、大西洋臺風等危險天氣的監控預警能力。
氣象工作主體是做整體運行的決策預報,包括臺風決策預報、系統性雷雨和冰雪決策預報、大霧預報等等,另外提供放行簽派席位具體航班的放行天氣分析支持。近年全球極端天氣頻繁、異常,更容易出現異常的暴雨、雷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民航運輸生產受臺風、冰雪、雷雨、低云、火山灰等危險天氣的影響越來越嚴重,作為氣象分析員,需要密切跟蹤復雜、危險天氣形勢的演變,提前發布重點機場和樞紐航路系統性大風、雷雨天氣預警信息快報。相應信息通過每日生產例會、微信、郵件發布到指揮中心、飛行簽派部,供運行決策、飛行、簽派放行使用。
近年來,東航氣象先后研發了華東近海北上轉向臺風、華東近海登陸臺風監控預警、浦東平流低云監控預警等技術并發布東航增強型氣象系統專業產品,主要包括季節性地面大風,沙塵,道面積雪,雷雨、強降雨天氣,臺風、系統性冰雪天氣以及區域內東航主要機場的大霧低云天氣的預警預報。得益于重點運行區域雷雨預警、預報技術,東航有效地提高了運行效率以及安全、效益水平。
2020年,通過發布大范圍雷雨預報,東航預警了30多次長三角、50多次珠三角和30多次京津冀雷雨,發布了50余次區域大霧預警和40多次大范圍降雪天氣預警,共計發布各類重要天氣預警信息4000余次、短信通知1500余次。全年共有23個臺風在西北太平洋、南海生成,其中東航運控中心重點監控預警了21個影響東航運行的臺風,特別是4號“黑格比”、7號“海高斯”、9號“美莎克”和10號“海神”,通過提前預警、加密監控,使用東航臺風7級風圈監測、預報最新技術進行科學分析,為東航應對臺風的運行決策提供了準確地氣象依據,實施了最佳應對方案,既確保了安全,也實現了梯次決策的高效目標。
吸納精英同時培養人才 羽翼漸豐全因滿心熱愛
王秀春,1984年考入北京氣象學院氣象系天氣動力學專業,畢業后先后進修、就讀于日本名古屋大學。1988年至1995年在內蒙古錫林浩特氣象臺先后任氣象預報工程師、預報室主任、氣象臺臺長,1995年至2000年在內蒙古錫林浩特機場氣象臺擔任氣象預報工程師。2005年,王秀春從地方民航機構進入航司,一直在東航運控中心從事氣象預報及管理工作。
隨著東航飛機機隊規模的擴大,航班量也快速增加,航空公司的運行控制方式越來越向集約化方向發展,集中運行控制的水平不僅僅保障飛行的安全,同時顯著地影響公司的效益。進入東航運控中心后,王秀春對飛行、運控、營銷、地面保障部門進行了大量需求調研,完善了氣象精細化預報對集中運行控制的影響分析。為了盡快建立東航增強型氣象系統的目標,王秀春帶領氣象團隊先后研發了東航日常生產關于雷雨、臺風天氣的精細化預警、預報技術,不僅僅保證了飛行的安全還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多年來,王秀春帶領團隊創新地研發了東航臺風7級大風圈半徑客觀分析精細化預報的技術方法,對東航臺風預報技術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完善,2020年東航對發生的23個臺風都進行了密切、及時跟蹤,對影響東航運行的20個臺風進行了準確地分析,對登陸華東、日韓、南海的臺風預報準確率平均達到了85%,明顯處于先進水平。與此同時,東航臺風網、火山灰預警網等一系列業務平臺的完善,極大地促進了航路危險天氣預警網以及高清晰度、高密度的航路顛簸預告產品、航路積冰預告產品的研發,全新建成的東航增強型氣象信息綜合處理及工作平臺有效協同了飛行、客艙、運行人員提前掌握相關航路的顛簸、積冰的精細化分析數據,提前準備預案,減少飛行事故征候時間的發生,進一步提升了東航航班的運行品質。
夏季雷雨天氣嚴重影響東航虹橋和浦東機場兩大主基地的運行安全,為了提高雷雨天氣的安全保障水平、增加運行效益、確保運行通暢,東航進行了雷雨天氣的精細化氣象服務,取得了顯著的效益,受到公司、業內的好評。東航44個主要通航機場72小時的逐小時運行風險控制數據化產品持續完善中,填補了國內外航空氣象預報的空白。
巾幗不讓須眉 自建東航氣象“娘子軍”
在公司OCC大廳里氣象席位上,還活躍著一群愛崗敬業的鐵娘子。航空運輸業靠天吃飯,而她們就是敬天觀天愛天的氣象分析員。施奡、朱玲怡、陸慧、張袁瑜、劉雪靜都是朝氣滿滿的“80”后,在航空公司的運行中,運控中心作為前場運行的中樞和指揮中心至關重要,在這樣一個崗位上,她們的各項能力不是與身俱來的,必須通過長期的實際工作和在工作中的積累以及總結經驗才能夠逐漸鍛煉成一名資深的氣象分析員。
在日常的工作中,她們必須煉就對危險天氣有極其“敏銳”的洞察力,當預判危險天氣時,通過切實可行的科學預報方法積極掌控天氣變化的趨勢,及時告知簽派人員,可以減少航班因天氣原因造成的返航、備降,在保證安全的同時,節約運行成本,提高航班正常率,為旅客帶來更加舒適、安心的飛行體驗,為公司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作為一名民航人,善于總結和學習是不斷提升業務素質的根本途徑。在工作中不斷的總結經驗,彌補不足,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是快速提高的最佳方法。在過去的九年中,施奡參加了中國民航局、國家氣象局以及民航飛行學院組織舉辦的一系列針對性的培訓和交流會,由其撰寫的論文《盛夏京滬航路強對流天氣影響的分析研究》于2014年9月在《中國民用航空 空中交通》刊物上進行了發表,論文《浦東機場平流低云特征及對運行控制的影響分析》于2016年5月在《民航氣象技術交流會論文集》刊物上進行了發表,七人合著的《民航氣象預報》一書也于2016年11月出版,并用于企業高技能人才職業培訓系列教材。
2020年夏天,在抗擊4號臺風“黑格比”時,身為班組長的施奡主動提出留下值班,和同事們一起一次次分析“黑格比”的登陸時間、地點,登陸后的路徑、風速、降雨量情況,脫離影響的具體時間等,24小時堅守崗位,不間斷值班,在保證公司運行安全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公司的運營效益。2020年抗擊疫情期間,氣象團隊全體員工堅守崗位,努力落實好每日天氣預報的制作,在日積月累中不斷積累總結經驗,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努力成為簽派員和飛行員的左膀右臂,為旅客提供安全的航程,為公司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李盛、唐靜)
來源:http://yulan.fabuzhe.com.cn/info/9311/203008.html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