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5 11:36:43 來源:中國網
上月,工信部就《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的發展愿景包括:到2025年,我國高端醫療裝備關鍵零部件及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產品性能和質量達到國際水平,醫療裝備產業體系基本完善,有6-8家企業進入全球醫療器械行業50強等。
近年來,我國醫療裝備產業發展成績顯著。“十三五”期間,我國醫療裝備產業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3.6%,2019年市場規模達8000億元,國內企業產值在國際上的占比超過10%,成為全球重要的醫療裝備生產基地。雖然我國醫療裝備發展迅速,但關鍵零部件、高端技術創新仍需加強,未來迫切需要加快補齊我國高端醫療裝備短板,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技術裝備瓶頸,實現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
協同創新是實現自主可控的重要抓手
高端醫療設備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人才密集、資金密集的戰略領域,政策引導、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環環相扣。要實現自主可控,產學研醫協同創新是重要的抓手,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這方面,誕生于大學校園的東軟醫療有著獨特的優勢。
1998年,東軟醫療創始團隊從東北大學的校園內起步,依靠自主創新打造出中國第一臺全身CT。20多年后的今天,東軟醫療已經成長為業務遍及110余個國家、歷史發機量超過40000臺的國際型企業。東軟醫療的業務領域,也從單一的CT產品線,擴充到涵蓋數字化醫學診療設備、體外診斷設備及試劑、MDaaS解決方案、設備服務與培訓四大板塊的九條產品線,成為國內醫學影像領域產品線較為齊全的少數企業之一。
圖一:東軟醫療全線診療產品
為加快創新步伐,東軟醫療與國內大批頂級醫院、科研院所、檢驗機構等開展了廣泛的合作。例如,與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聯合開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裝備研發”試點專項;與北京宣武醫院合作建立“互聯網智能醫療與前沿影像技術聯合實驗室”,負責eStroke國家溶栓取栓影像云平臺的建設運營;與吉林省公安廳、長春市公安局、吉林大學、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等共同成立虛擬解剖聯合實驗中心;與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鐘南山院士團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聯合組建“呼吸影像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應用聯合實驗室”;與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在醫工結合、人才培養、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方面全面戰略合作等……作為國家數字化醫學影像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實施單位,東軟醫療還承擔了多達37項國家、省重點科技研發項目,產品或項目獲得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在內的14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項,為推動國產醫療裝備自主可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勇于擔當,“疫”往無前
作為國產醫療裝備的領頭羊,東軟醫療在發展中也時常會面臨一些困難與不確定性。在談到這些挑戰時,東軟醫療董事長劉積仁博士曾說:“所有機會都來自困難和挑戰。最艱苦的時候,可能就是最佳的時間點。”
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席卷了社會每個角落,東軟醫療的生產運營節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干擾。然而,東軟醫療很快就組織起了對疫情的反擊。在公司成立的應急指揮中心調度下,東軟醫療加速復工復產,義無反顧地投入醫療物資保供工作中,一面向武漢捐贈價值2700萬元的高端CT和配套軟件,一面緊急研發出抗疫利器“雷神”方艙CT和新冠肺炎輔助篩查系統“火眼AI”,奮力馳援抗疫一線。除了向國內疫情嚴峻的地區提供設備,東軟醫療還發揮自身的全球化優勢,向海外三十余個國家提供CT、DR等抗疫物資,為全球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圖二:2020年1月29日,東軟醫療向武漢市雷神山醫院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捐贈價值2700萬元的CT設備及智能軟件。
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突出貢獻,東軟醫療成為工信部批準的“首批全國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獲評“工業和信息化系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劉積仁博士本人也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民營經濟先進個人”稱號。
智慧影像,賦能臨床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政策措施,支持國產醫療裝備加速創新,鼓勵醫療裝備技術與現代制造、新一代信息、新材料等技術交融,使新型醫療裝備產品不斷涌現。而醫學影像設備,在面向臨床解決專科化疾病的目標上,還有非常多的可探索空間。其將在未來成為國產廠商“彎道超車”,實現進口替代的重要突破口。
鑒于此,2020年東軟醫療秉持“超越影像”的技術理念,集中發布了九款融合5G、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重磅新品。除了中國首臺512層全景多模態CT、1.5T磁共振、落地式DSA等高端設備,還發布了NeuMiva智能醫學影像云平臺及智選商城,實現線上服務和營銷模式的創新。這些產品不僅解決了醫療服務提供者在診斷效率和診斷質量方面的痛點,也使東軟醫療以客戶為中心的迭代、煥新能力再次得到有力印證。
隨著產品的不斷豐富,東軟醫療逐步實現了從單純的銷售硬件產品和服務,向提供臨床診療全面解決方案的轉變,構建出多樣化的產品與服務的業務組合,形成了以“智慧影像·中國創”為核心的鮮明特色。例如,東軟醫療在2019年推出了基于醫療設備和醫學影像數據,利用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為醫療機構提升診療和運營能力的戰略性產品線MDaaS,其中包含了能夠提供從篩查到康復全流程的卒中解決方案。通過該方案,能使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幫助基層卒中患者實現第一時間就診,降低因病致殘率,同時患者的醫療負擔也得到減輕。目前基于該方案建設的eStroke國家溶栓取栓影像平臺已經接入近60家醫院,為8000余例患者數據提供了及時有效的分析服務。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趙自林曾這樣評價:“以東軟醫療為代表的醫療裝備企業,不斷加快向數字化、精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為產學研醫的深度融合做出了很大貢獻。”
作為國產醫療裝備的扛鼎者,東軟醫療的持續領先來源于企業對未來的準確判斷。東軟醫療CEO武少杰自稱是一個“充滿危機意識的樂觀主義者”,他對醫療裝備行業以及東軟醫療的未來發展有著自己的思考。他認為,在新冠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醫療裝備生產企業需要面對和優先解決的四個主要問題是:一、牢牢抓住“互聯網+”和“新基建”帶來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機遇,配合國家加強平戰結合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應急物資保障體系以及分級診療體系建設;二、構建暢通的供應鏈及營銷、服務網絡,合理安排研發、生產、物流、倉儲等運營環節,確保企業可以高效支持客戶,應對突發的市場波動;三、制訂企業整體性規劃,為數字化、智能化的全面應用和提速做準備,爭取我們在新興技術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四、為滿足疫情防控的常態化要求,迎接“線上中國”的到來,企業的渠道供應和服務支持要更多地開發線上模式,加大線上資源投入。
不戀過往,無畏將來。我們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需要深刻認識到實施健康中國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基礎。面對國家和人民的期待,需要有更多像東軟醫療一樣的企業站出來,承擔“國之重器”自主可控的歷史使命,加快高端醫療裝備國產化進程,為防范和化解公共衛生安全風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來源:http://science.china.com.cn/2021-03/05/content_41486311.htm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