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8 14:26:48 作者:沈嘉人
27日清晨5點,天蒙蒙亮,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大橋社區一級分揀員黃金鳳如往常一樣,推著裝有垃圾分類桶的小車穿梭在大街小巷。“我的工作就是在固定時間,協助居民做好垃圾分類與上門收運,確保垃圾不分類不出戶。”黃金鳳說 。
2019年9月,早在垃圾分類在南京全市推廣實行之前,余家灣小鎮就作為試點,實施“零垃圾小鎮”行動。試點小鎮共有411戶家庭,每40戶至45戶配置一名一級分揀員,稱為“戶長”。
如今,真正實現街道“零”垃圾
“豬能吃的是廚余垃圾,豬不吃的是其他垃圾……”居住在大橋社區的張先春,即將進入花甲之年,對垃圾分類的口訣依舊熟稔于心。在這里,不只是張先春,“垃圾分類、愛護環境”成為每一戶居民生活的日常。
“每天都會有工作人員上門把我們分類好的垃圾收走。”張先春口中的工作人員,就是像黃金鳳這樣的一級分揀員。與此同時,幾百米外的垃圾收集亭,還有等候的二級分揀員,也叫“亭長”。“亭長主要是負責收集戶長的垃圾,并對垃圾進行更細致地分類檢查,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永寧街道大橋社區黨總支書記劉明海向記者介紹,每2至3名戶長配置一名“亭長”,每條垃圾運輸線配置一臺封閉式垃圾運輸車,駕駛員也稱“車長”,每名“車長”負責路線上所有“亭長”的垃圾回收。
“亭長的垃圾分類不達標,車長一律拒絕裝車,一級對一級負責。”劉明海說道,環環相扣的分級管理,認真細致的垃圾分類以及閉環的垃圾處理,讓“零垃圾小鎮”真正實現街道“零”垃圾。
因地制宜,打造鄉村垃圾分類“新理念”
分級管理的制度,讓小鎮的垃圾分類理念走進千家萬戶。同時,社區還采取“四分、四定”對垃圾進行回收與處理。“‘四分’即正確的四類垃圾分類法,‘四定’即定時上門、定點收集、定線轉運、定類處置。”社區工作介紹,由于大橋社區住房多以民房為主,居住區較為分散,實行垃圾分類集中管理較為困難。根據社區的布局特點,一級分揀員會在固定時段上門收集各類垃圾,目前,社區每天其他垃圾收集量達13噸左右,即收即處理。工作人員說。
“現在我們的垃圾存量無限趨近于零,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為百分之百、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超百分之五十,這對于農村地區而言,是相當不錯了。”劉明海說。
全民參與,垃圾分類在鄉村“流行”起來
對于當地居民而言,垃圾分類改變的不僅是生活環境,還有大家不斷提升的環保意識。“你和居民泛泛地談生態文明理念,他們未必能理解,也不知道怎么做,但你教他們垃圾分類,具體怎么做,他們就能做好。”劉明海說。
為了讓居民切身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社區通過創辦宣傳教育微學堂,每月組織居民、垃圾分揀員、社區中小學生到微學堂進行學習,聯動學校開展“大手拉小手”志愿活動,逐門逐戶宣傳“零垃圾”知識。
為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積極性,社區還策劃積分獎勵等活動,家家戶戶門口放有“積分公示牌”,居民可根據積分兌換生活用品等。“以前上門收運垃圾需要我們花大量時間重新分類,現在每天我們只需要花一個多小時即可完成。”黃金鳳說。
下一步,永寧街道將繼續擴展“零垃圾小鎮”的范圍,將“零垃圾小鎮”由原先411戶覆蓋至全社區1900多戶,不斷優化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讓垃圾分類在鄉村“流行”起來。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