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0 19:09: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五問校外培訓市場如何回歸教育初心
教培機構轉型是“心誠”還是“心計”
首席記者 王蔚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至今半個月,社會反響相當積極。
修復被虛火旺盛、亂象叢生的教育培訓市場破壞了的教育正常生態,“雙減”政策落地真能藥到病除嗎?讓規模總量龐大的培訓機構心悅誠服地回歸教育初心,還有哪些固有的觀念要打破?還有哪些治本之策需要完善?
暑假班是“最后的瘋狂”嗎?
家長程先生的兒子今年小升初,暑假里選擇在上海環球港附近的一家培訓機構上課。他說:“每周二、四、六上課,從早上10點到下午4點半,語數英三門課,每門課每次約兩個小時。我們家是爺爺接送的,中午飯是我幫他們倆叫好外賣,每天換花樣。孩子上課時,爺爺就坐在家長休息區里看手機或閉目養神。我們報的是暑假第二期班,從8月初開始,三門課的學費才700多元。市面上還有語數英一個月學費199元的呢。其實家長們都知道,這是‘釣魚價’,暑假便宜到煞根,就是為了吊住孩子去報開學后的班?!?/p>
就在中央發文前幾天,市民李先生剛剛將24萬元付給一家培訓機構,要升高三的兒子每個雙休日都要補語數英三門主課,從暑假開始一直補到明年高考前,一天2400元。李先生說,新政策下來了,不知道已經付的學費能不能退,但又擔心培訓機構關門后孩子沒地方補課。
“本市的機構還沒有接到一律關門的通知,就是臺風天停過兩天。但我們也知道,今年的7月和8月可能是我們‘最后的暑假’了。”天山路上的一家培訓機構負責老師表示,他們已經將9月份以后的門店課統統下線,但暑假課仍沒有“打烊”。
上海萬科實驗小學執行校長胡春華說,培訓機構普遍熱衷搞持續的“無限拔高”和“題海戰術”,違背了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給正在身心發育的青少年兒童以沉重的負擔。希望這個暑假真的成為培訓機構“最后的瘋狂”,等“雙減”政策全面推開后,還教育一片綠色的生態。
迅速表態會言不由衷嗎?
《意見》發布后,教育培訓市場的“大佬”紛紛在第一時間表態擁護中央決策。
新東方發布書面公告,表示要在今后工作中嚴格執行相關規定,堅守教育本質和育人初心,遵循教育規律和青少年成長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好未來表示,服從國家發展大局,努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一份力量。
《意見》下發當日,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則率120余家校外培訓機構聯合發布倡議書,提出要深刻認識“雙減”重大意義,堅決擁護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正確認識校外培訓定位,加快轉型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杜絕違法違規培訓行為,切實維護群眾合法利益。
對于培訓機構如此迅速“城頭變幻大王旗”,坊間有人稱,也許言不由衷,還有人懷疑培訓機構或是暗藏“心計”。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吳遵民認為,這次“雙減”力度之大、規定之嚴,以及文件出臺的規格之高,可能都出乎培訓機構的預料,因此,堅決擁護中央政策,不折不扣貫徹執行“雙減”要求,是整個校外培訓行業的大勢所趨。一些培訓機構可能還存在觀望心理,想再看看風向,雖然做出高姿態,可能只是在保護自己,其實這樣做反而不利于其未來的轉型乃至生存。
機構轉型究竟路在何方?
“雙減”的一個重要指向,是校外培訓機構必須去產業化,回歸教育初心。最近,上市培訓機構的股票大跌,說明資本已經對學科類培訓不再看好。據了解,已有多家機構在官網宣傳中透露出轉型的跡象。好未來旗下教育品牌“勵步英語”日前更名為“勵步”,將推出全新線下學習空間,涵蓋英文戲劇、口才、美育、書法、益智、棋道等新產品。新東方也在拓展布局美術教育領域,部分門店還在探索書法等課程。本市有一家培訓機構最近主動提出要淡化學科培訓,將主營方向定在橋牌、“軍事研學營”等非學科類產品上。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國家要用如此大的力度來整頓這個行業?這是培訓機構在轉型之前必須反思的問題。”上海市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君學教育創始人兼董事長宋輝說,培訓機構轉型必須“穩”。首先要穩住基本盤,畢竟教培機構是自負盈虧的,遇到重大轉變時先要穩住團隊,在教培行業,團隊的流動必然帶來學生的流動,一旦出現退費潮,培訓機構便不再安全。其次是要穩住基本業務,嚴禁培訓機構雙休日和寒暑假開課,從業者要思考如何做才能符合國家的政策要求,若在周一到周五晚上進行培訓,應該將重點放在幫助溫習當天的學校功課上,為學生做好查缺補漏,絕非是超前超綱教學和搞“題海戰術”。學校是教學主力,培訓機構只是起到輔助作用,這才是共贏。
“擦邊球”會越打越離譜嗎?
“雙減”政策雖然被稱為“史上最嚴”,但就怕培訓機構打“擦邊球”。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如果提高分數需求不變,培訓機構就有可能轉到地下。
其一,變雙休日“禁補”為“1對1”私教。市民李先生說,兒子要上高三,成績中等,周末不補課是不可能的,如果培訓機構雙休日全關了,只能找“1對1”私教,價錢也肯定會很“辣手”。恰是看到了有像李先生這樣的客戶需求,滬上一家培訓機構推出了“VIP陪伴式托管”,在周末進行“1對1服務”,4小時收費900元至1000元,不同年級還會有差異。
其二,線上網課搶占晚上時段。近日,已有家長接到培訓機構的通知,原本計劃開學后放在周末的網課,現在改到周中的晚上6點半到8點半,周末則是“課程回放”時段。這樣的課表“大挪移”既規避了雙休日的“禁補令”,也不違反周中課后補習不得超過每晚9點的規定。
其三,給學科培訓換“馬甲”。網上流傳一個段子:“語文改名為國學素養,數學改名為邏輯思維,英語改名為歐美文學,物理改名為格物致知,化學改名為物質變化,科學改名為自然探索,政治改名為社會認知,歷史改名為人為素養,地理改名為地球探索,生物改名為生命科學。”還有家長調侃:“將來培訓機構里會不會數學老師教體育?英語老師教繪畫?”
熊丙奇認為,對校外學科培訓的整頓和監管能否真正有效,還要看其他配套措施的落實情況。如果學校不能提供高質量的課后服務和托管服務,校外培訓就可能變為“家長請私教”或是轉到地下經營。“頭部機構”可能不再存在,但小作坊式的培訓機構又會蔓延,這是必須直面的新問題。
怎樣解決補差補缺“剛需”?
只要有學校教育就必然會有“學優生”和“學困生”的存在。本市一位公辦優質初中校長表示,因為是對口入學,事實上生源的差異很大,有極個別的學生肯定是屬于班級授課“教不好”的,把他們推向校外補課班也基本上無濟于事,最終還是需要學校老師拉一把、托一把,為他們的學業補差補缺。
吳遵民提出,學生的校外補習要疏堵結合。教育部明確“5+2”模式,即每周5天的兩小時課后服務,結束的時間要對接當地正常的下班時間,且課后服務在今年秋季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同時,諸如開展暑期托管的政策措施,都是意在滿足部分家庭的實際需求,進一步降低家庭教育成本。此外,政策還明確要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這既是嚴格規范校外培訓,又是促使提升校內教學質量,滿足學生的學業發展需求。
“‘誰的孩子誰抱’,每位教師都要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全面發展負責。我校每天都會組織教師利用課后時間給學生義務輔導,哪門學科差就補哪門,還會一周兩次給部分學生做培優輔導,讓他們在自己的強項學科領域充分發展個性特長?!边M才外國語中學校長王從連表示,學校要堅持一個理念,家長也要堅信這一理念,那就是義務教育學校本身就承擔著對學生的學業提優補差的重任,而不能偏信校外教培機構的“忽悠”。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