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8 15:28:42 來源:中國青年網(wǎng)
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傳聞已久的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大招”正式亮相。
市場已經敏銳地捕捉到政策風向。前一天,幾個月來跌跌不休的教育股再次全線大跌,新東方、好未來等校外培訓機構龍頭在美股市場更是慘遭腰斬,跌幅都在50%以上。這不僅意味著資本不看好校外培訓板塊,也表明校外培訓機構的重要轉折點來臨。
教育部曾歷數(shù)校外培訓機構多個嚴重問題,其中就包括魚龍混雜,違法違規(guī)情況突出,被資本裹挾狀況嚴重等等。
在《意見》中,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整頓措施也可謂空前嚴厲,除要求從嚴審批、建立培訓內容備案和監(jiān)督制度、學科類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外,還明確要求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組織學科培訓。
這些措施直接限制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規(guī)模,同時縮減了課外培訓時長。這是針對校外培訓的一招“撒手锏”。嚴禁資本化運作,在于遏制其盈利沖動。寒暑假、休息日等時段不得組織學科培訓,簡直要了校外培訓機構的命。舉辦校外培訓,占用學生時間的多少將直接影響其盈利能力,培訓時間越少,盈利能力就越受影響。
當然,政策從制定到取得成效,會有一個過程。政策出臺,不等于“馬到成功”。考慮到校外培訓本已呈燎原之勢,已形成上萬億規(guī)模的市場,打破其行業(yè)利益糾葛、重整其市場定位,談何容易!對此,無論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學校和家長,都要心中有數(shù),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心理準備。
正如有些家長所擔憂的,如果沒有改變高中和大學招生體制,教育資源不均衡狀況沒有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仍會有校外培訓機構的可趁之機,何況校外培訓機構曾成功制造教育焦慮,讓無數(shù)家長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所以,在政策嚴厲打擊下,哪怕校外培訓機構生存空間大大縮小,但如果家長還一如既往地焦慮,校外培訓之風就難以被有效遏制,就還會有家長千方百計送孩子去校外培訓機構。
過去幾年,在教育領域彌漫的焦慮情緒,導致了“劇場效應”。它是指,當前排的觀眾站起來,后排觀眾也不得不跟著站起來,否則就看不到臺上的表演。那么,許多人都站著時,怎樣才能讓他們自覺坐下呢?如果前排有人破壞規(guī)則,就是要站著看表演,其他人恐怕也不敢坐下來。
“雙減”一聲令下,能否有效遏制“劇場效應”,消除校外培訓之弊,還需要家長自覺轉換觀念,配合政策積極而為。只有這樣,才能遏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才能讓“雙減”措施真正產生效果。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