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5 15:06: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吉林梨樹7月14日電 題:顛覆傳統的吉林黑土地保護:少一分耕耘 多一分收獲
中新社記者 郭佳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中國著名的產糧大縣吉林梨樹,農民卻實現了“少一分耕耘,多一分收獲”。
7月,梨樹玉米長勢喜人。郭佳 攝
近日,中國著名農業專家、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帶記者來到田間地頭,講述這片土地上的農民為何與眾不同。
千百年來,中國農民習慣精耕細作,播種前要清理秸稈、翻耕、旋耕、起壟等,而梨樹農民不清秸稈不起壟直接播種。這種以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技術為核心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被稱為“梨樹模式”,由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和梨樹縣農業推廣部門等聯合研發。
王貴滿是“梨樹模式”的發起人之一。他說,“梨樹模式”看似粗獷,實際上格外精細,這首先就體現在犁上,梨樹自研的免耕播種機已經更新到了第8代。
歷史上,犁是衡量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如今,科研人員已經意識到,農民對表層土壤的不斷翻耕,是導致土壤水分和耕層土壤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貴滿是中國第一臺免耕播種機的設計者之一。他介紹,用免耕播種機播種就像做一臺手術,先是在土層上切一條細縫,播上種子后再將這條縫擠合,這個過程對土壤干擾很小,接近于免耕。
梨樹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之上,光熱水匹配最好的盛夏,玉米競相瘋長,王貴滿撥開碩大的葉片走在前面,時不時蹲下身刨開一塊地,每次都能找到好幾只蚯蚓。這正是“梨樹模式”的精妙之處。
王貴滿喜歡將田間的秸稈比作“黑土地的棉被”。它一方面可減少水分蒸發,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玉米增產,另一方面還阻擋了雨水徑流帶走地表土。
過去10余年的監測表明,最早實行“梨樹模式”的土地耕層0厘米至20厘米有機質含量增加12.9%,每平方米有60條至100條蚯蚓,數量遠超常規壟作。
“大量蚯蚓和微生物的活動起到了深翻疏松土壤的作用,除此之外,它們還加快了秸稈轉化,促進了土壤熟化。”王貴滿說。
經過10余年的發展,“梨樹模式”已經成為一整套黑土地保護的集成方案。在這里,大田實景監測儀、土壤水分自動站、區域氣象站等遍布田間,溫度、降水、土壤濕度等數據實時更新,農民從種到收,都有科學數據指導。
“春耕時的地溫預報太關鍵了。”梨樹縣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雨說,以前種地全憑個人經驗,時機抓不準會影響一年的收成。
吉林省氣象局副局長侯彥斌介紹,目前,該局已在梨樹建立了黑土地農田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為保護黑土地的“梨樹模式”提供數據支撐。
在王貴滿看來,“梨樹模式”的理念著眼于保護而非利用,這也更加符合自然規律,因而它不僅適用于玉米種植區的黑土地保護,對于黃土地、紅土地保護工作也有參考借鑒價值。
據了解,“梨樹模式”已在中國東北地區推廣5000多萬畝。未來5年,中國將致力于在這里推行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1.4億畝。(完)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