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韓益飛 不用桑葉的養蠶夢

2021-10-06 23:49:33 來源:中國周刊 作者:陳皓

微信圖片_20211006234421.jpg

韓益飛正在配制“美食”


栽桑養蠶,千年傳承,蠶吃桑葉,自古亦然。人工飼料也能養蠶?沒錯。飼料不僅能養蠶,還創造了養蠶新科研,探索出養蠶新路子。

韓益飛是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蠶桑指導站站長,10余年如一日,做著一個人工飼料“養蠶夢”,愿天下蠶農和蠶桑產業再創輝煌。他放棄大城市的就業機會,回到家鄉,從“不切實際,異想天開”,到矢志不渝,夢想成真,帶領家鄉走上養蠶致富路。


農村娃愛養蠶 帶著夢想回鄉


韓益飛是江蘇如東人,從小在農村長大。如東是江蘇省蠶桑重點縣,蠶桑生產水平一直處在全省前列。農村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小小蠶桑渾身寶,致富發家少不了。”小時候,韓益飛的父母為了給他們兄弟仨掙學費,起早貪黑養蠶。

傳統桑葉養蠶,一年養4期,春天2期,秋天2期。但蠶兒嬌貴,要求桑葉新鮮無污染,生長環境必須保持通風、干凈、整潔。養一期蠶一個月左右,摘桑、喂蠶、消毒、除沙、上山、摘繭,蠶農們天天忙得像陀螺。韓益飛放學后,經常幫父母摘桑喂蠶。因為蠶繭收入是家里主要的經濟來源,所以,他對蠶兒有種特殊的感情。

1981年,17歲的韓益飛高考取得好成績,本可以上一個更好的學校,他卻填報了蘇州蠶桑專科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淮安市金湖縣從事蠶桑工作。4年半后,他調回如東縣蠶桑指導站,研究推廣省力化養蠶技術。因業務需要,韓益飛考取專升本,并于1999年考取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攻讀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專業。導師曾經留學日本,經常跟他聊起日本的人工飼料養蠶技術,韓益飛興趣很濃,覺得這是減輕蠶農勞動強度,提升養蠶效益的重要途徑。

2002年,韓益飛研究生畢業時,收到許多單位拋來的橄欖枝,開出的薪資條件十分誘人,他卻毅然決然地帶著夢想回到家鄉。在工作的同時,堅持探索人工飼料養蠶的課題。


微信圖片_20211006234426.jpg

韓益飛和同事在蠶室指導

微信圖片_20211006234430.jpg

小蠶第4天吃人工飼料


心系蠶農辛苦 飼料養蠶尋路


隨著經濟發展,就業門路的拓寬,養蠶的比較優勢越來越小。年輕人心向遠方,農村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小蠶共育后繼無人,蠶桑產業逐漸萎縮。1996年和2008年,如東蠶桑生產經歷了兩次嚴重滑坡,全縣桑園面積由最多時的10萬畝下降到不足4萬畝,由一年養蠶30余萬張下降到10萬張左右。河口鎮一個共育戶,共育了200多張秋蠶種,因為采摘農戶打了農藥的桑葉,蠶兒中毒,幾十個農戶一季無蠶可養,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韓益飛去現場做事故鑒定,蠶農情緒低落,跟他說:“養蠶辛苦,它還這么嬌貴,稍不留神,所有的勞動都泡了湯,實在是經受不起啊!”韓益飛聽了,心里很難過。

為了提振蠶農信心,減少因環境原因給蠶農帶來的經濟損失,韓益飛決定嘗試推廣人工飼料養蠶技術,希望通過技術創新,吸引年輕人從事養蠶事業,實現養蠶致富。

2010年春,韓益飛找到幾個養蠶技術過硬的共育大戶,商討人工飼料養蠶的設想,可他們一聽頭搖得像撥浪鼓。他們說:“你每次來推廣新技術,我們都跟著你干。可幾千年來,栽桑養蠶天經地義,飼料養蠶,太異想天開了!”共育大戶認為,這步子邁得太大了,萬一失敗,既損害共育室的信譽,也影響蠶農的收入。鄉里鄉親的,沒法交代。

韓益飛心里明鏡似的,不改革創新,蠶桑生產舉步維艱;改革創新,要擔很大的風險。他尋求蘇州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蠶業研究所的支持,用誠心打動教授們,紛紛表示要不遺余力支持他的工作。

韓益飛再次上門做蠶農工作:“我們步子放小點,量少點,從小蠶共育開始。”他勸了爺爺勸奶奶,勸了東家勸西家,磨破了嘴皮、跑斷了腿。終于,春蠶共育時,有三家共育戶,每戶答應拿四五張紙進行小試。

韓益飛和他的同事們,既興奮又緊張,成敗在此一舉。他們分工協作,24小時值守現場,小心侍候著蠶寶寶。從飼料的配制、生產,到蠶室溫度、濕度的控制,嚴格按計劃好的步驟進行。每一步都做好詳細記錄,留下實驗數據。

實驗結果出來,心遂人愿,人工飼料共育的小蠶比桑葉共育的產量高出一成,韓益飛流下激動的熱淚。初試告捷,蠶農看到了希望。秋蠶期,又有幾個共育戶主動參與試驗。其中一戶中秋蠶180張種全部采用人工飼料共育,取得成功。

最多時全縣有28個共育室,韓益飛團隊每個共育室每天至少去一次。對人工飼料的配方,在河口、栟茶等蠶室試驗了幾十次,最終形成以桑葉粉、豆粕粉、微量元素等30多種原料混合而成的配方。

蠶農的積極性提高,韓益飛和他的同事們干勁更足,邊干邊探索,配料、蒸料、檢查、督促、分析研究、總結提高。及時舉辦人工飼料養蠶技術培訓班,共育戶踴躍參加,小蠶人工飼料共育技術在如東大面積開花。

正當韓益飛想乘勝前進時,傳來了壞消息。2011年晚秋,洋口鎮周新莊村69歲蠶農周遠光,沒有調試好共育室濕度,蠶兒發育大小不齊。老周向蠶農鞠躬道歉:“不能因為我一時的疏忽,影響大家對人工飼料養蠶的信心。只有把飼料共育搞好,我們養蠶人才有希望!”韓益飛感恩蠶農的支持,但心里也打了個結,如何才能避免人工操作不到位呢?


微信圖片_20211006234435.jpg

國家現代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魯成教授(右一)和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領導等在蠶室視察指導工作


科技上馬“圓夢” 帶領蠶農致富


一天,韓益飛跟正在讀研的兒子閑聊,兒子提到某導師的物聯網項目,他眼前一亮,這項技術能不能用到蠶室控制上?他們馬上找到導師了解,得到肯定的答復后,韓益飛懸在心上的石頭落了地。

有了物聯網技術,韓益飛又制定了《稚蠶人工飼料共育技術規程》,蠶農養蠶有規可依,勞動強度降低,減少了操作失誤,成效顯著。

2011年,韓益飛把目光投向全齡人工飼料養蠶,因為只有實現全齡人工飼料養蠶,蠶農才能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可是,從稚蠶共育到大蠶飼養,其中的技術難度比想像的要高太多,蠶體發育不齊、飼料易霉變、防控蠶病難等一個個難題接踵而來。

韓益飛團隊知難而進,組織蠶農進行技術攻關。兩年后,終于解決了人工飼料養蠶蠶體發育不齊的難題,實現家蠶1至4齡人工飼料養蠶標準化,發育整齊度達到95.9%,在全國首次將人工飼料養蠶技術規范延伸到大眠期。經過測算,人工飼料與普通桑葉共育相比,1至2齡期省工73%,1至3齡期省工75%。

成績鼓舞人心,2014年,韓益飛團隊向新的目標奮進,組織蠶農進行全齡人工飼料養蠶年5次以上的試驗。當蠶兒長到5齡第5天時,人工飼料全部霉變,蠶農心急如焚。韓益飛接到電話后,帶領團隊冒雨趕到現場,指導蠶農消毒、加網實施隔離,將蠶糞排掉,蠶兒總算順利上山結繭。

韓益飛查找原因時發現,這批從外地購買的飼料里,少添加了一種物質,飼料的酸堿度不對,導致發霉。經歷這次危機后,韓益飛團隊專門針對蠶座霉變,研發出一種藥劑,杜絕因飼料發霉給蠶農帶來損失。

隨后,韓益飛團隊組織蠶農開展全齡人工飼料養蠶技術試驗13批次,蟻蠶結繭率達到80-90%,張種產繭量達到30kg,與桑葉育相比省工72%。在此基礎上,他們制定了《全齡人工飼料養蠶技術規程》地方標準,實現全齡人工飼料養蠶從不可能到成熟穩定的飛躍。

2018年,全國原蠶人工飼料飼養實用化現場觀摩研討會在如東舉行,來自四川、山東、浙江、廣西、江蘇等地的7位蠶桑專家來到如東人工飼料養蠶示范基地參觀。全國蠶桑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魯成教授說:“人工飼料養蠶技術,是一項偉大的革命!如東的人工飼料養蠶技術創新引領全國,對行業的影響是長遠的,怎么評價它都不算高。”

韓益飛引導蠶農將養蠶當職業,有的蠶農全年養蠶10至11期蠶,約20張紙,養蠶年收入達到5萬元。

養蠶成功了,有人對飼料養蠶的繭絲質量提出質疑。韓益飛對人工飼料喂養的每一批蠶繭都采了樣,進行針對性的對比試驗和專業檢測。2013年,國家繭絲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后,得出的結論是采用人工飼料養蠶所生產的繭絲在強力等方面與普通桑葉育沒有明顯差異,消除了人們的疑慮。

十一年過去了,彈指一揮間。韓益飛團隊創造并保持了全國人工飼料共育小蠶的多項記錄,成功構建全國唯一的全齡人工飼料養蠶示范平臺。生產的超細纖度桑蠶絲,主要質量指標達到6A頂級生絲標準。與相關企業集團合作,用這種細纖度頂級生絲成功生產出“三經絞”提花“鳳穿牡丹”“云氣紋”羅巾和高檔旗袍,人工飼料養蠶給生產特種、經典、優質真絲綢產品帶來了曙光。

目前,韓益飛正設計建成一個農戶年養蠶500至20000張蠶種、年純收入5萬至200萬元的可復制推廣的養蠶模式,讓蠶農全年不間斷地規模養蠶,向著養蠶農民職業化、養蠶生產工廠化、組織形式產業化、絲綢產品高端品牌化的目標邁進。(文/陳皓)


編輯:海洋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