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建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 ——菏澤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

2021-04-29 15:23:44 來源:中國周刊 作者:苗興林

山東省菏澤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編織一張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用“繡花”功夫實現“精準滴灌”,奏響脫貧攻堅的時代壯歌。


640 (25).png

鄄城縣舊城鎮王莊村村民搬進了140多平方的樓房


作為山東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菏澤市聚焦“黃河灘”,鎖定“老病殘”,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真抓實干、埋頭苦干,累計減貧170.15萬人,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并探索構建了扶貧長效機制。


小康路上一個不能掉隊


7年來,菏澤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上率下,始終保持決戰決勝的政治定力,先后召開70余次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領導小組會、現場推進會等專題會議,制定專項實施方案,確保脫貧攻堅工作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


精準扶貧,關鍵在人。


全市累計選派第一書記18954人次,58398名幫扶干部作為幫扶責任人,實現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覆蓋,形成市、縣、鄉、村四級書記一起抓、黨政一齊上,市縣直屬部門全參與的大扶貧格局。


思路決定出路。脫貧攻堅要取得決定性勝利,需要在思路、方法上求創新、求突破。


針對貧困人口面大量廣的現實,在全國首創“全市貧困人口分布地圖”“全市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分布地圖”“全市產業扶貧分布地圖”三張扶貧地圖,弄清了“貧困人口在哪里,貧困村在哪里,哪里貧困人口多,哪里貧困人口少,歸誰管,由誰扶,怎么扶,如何退”。


菏澤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扎實開展“一戶一案”精準扶貧、“一村一品”產業扶貧、“一人一崗”就業扶貧、“一臺一韻”遷建扶貧工程,用“繡花”功夫創新機制抓推進。全面落實“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政策,堅持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相結合,確保小康路上一個不掉隊。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創新實行“會診制”,組成扶貧工作隊入戶“訪貧問診”“開出藥方”,提升幫扶實效;創新設立“兩項保險”,為全市所有貧困人口購買小額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和大病醫療商業補充保險,有效緩解困難群眾因病致貧難題;創新推廣“電商扶貧”模式,立足農村電商發展優勢,拓寬產業扶貧領域;創新兜底保障模式,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24小時不斷電的“扶貧車間”


70歲的楊銀亭,家在菏澤市定陶區天中街道辦事處南城社區,每天他都和老伴李慶芳來到離家僅1公里的種植專業合作社“扶貧車間”,工作說來也簡單,給食用菌削根。


在“扶貧車間”內,工人挑剪菌菇,一派繁忙;一旁的大棚內,雞樅菌破土而出、長勢喜人。一排排整齊排列的溫室大棚內,雞樅菌、羊肚菌、赤松茸等各種菌菇“扎堆”瘋長,特色產業帶動,群眾穩定增收。


載滿蘑菇的物流車輛不時駛出合作社,食用菌坐上飛機銷往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


“菌菇訂單已經排到春節后,‘扶貧車間’24小時不斷電,因為要出貨,白天晚上都有工人在干活兒,車間的利用率可以說非常高。”合作社負責銷售的馬周告訴記者。


640 (26).png

油菜種出綠色脫貧致富路


“農戶只要一心一意種蘑菇,就能走上小康路。”當年,合作社負責人馬化彬說這話時,大部分群眾心里卻打著退堂鼓。


2015年,馬化彬牽頭成立茗嘉興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次年建成食用菌示范棚100個及“扶貧車間”一座,主要從事靈芝、平菇、毛木耳、雞樅菌的栽培和菌菇的分揀加工。


短短幾年過去,合作社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社區實際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新路子,注重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按照“統一引進品種、統一提供菌包、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服務、統一收購銷售”的模式經營管理,堅持食用菌最低保護價收購,確保經營戶穩定收益,食用菌產業富了群眾的“口袋”。


合作社越做越大,帶動貧困戶就業,兜底種植戶利益。目前,合作社共幫扶22個村、536戶貧困戶脫貧致富,走出一條特色產業振興之路。


脫貧攻堅過程中,菏澤市在全國首創“扶貧車間”扶貧模式,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同時不斷探索“扶貧車間”的轉型升級模式,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扶貧車間”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逐步把原材料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物流、電商等凝聚在“扶貧車間”,形成全產業鏈,實現從車間到工廠,再到工業集聚區的轉型。


目前,全市建成運營“扶貧車間”3063個,累計安置帶動30.5萬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9.7萬名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


從水患頻發到歲歲安瀾


九曲黃河,從東明縣進入山東奔流向海。


毛吉志在灘區生活了71載,喜歡繪畫的他,用畫筆記錄下灘區生活的變遷,60余幅畫作以時間為軸,展現了黃河沿岸百姓從飽受水患到實現安居的轉變。


他的畫作中,新村建起了學校、涼亭、長廊,寬闊的道路兩旁,有對弈娛樂的老者,也有收獲玉米的農人,灘區群眾告別黃河水患,踏上了奮斗奔小康的新征程。


白墻灰瓦,紅門帶院。鄄城縣舊城鎮三合村村臺上,剛剛邁向新生活的王莊村村民正在忙著搬家,村臺社區的道路寬廣筆直,公共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綠樹環繞的一排排兩層小樓整齊劃一。


640 (27).png

鄄城縣左營鎮左南社區扶貧車間一角,搬遷新居的灘區群眾足不出村便可就業


“這輩子搬了三次家了,現在終于住進安心的房子,以后再也不怕黃河發大水了。”剛搬到村臺社區的王莊村黨支部書記郭保榮說。今年,17894名鄄城縣黃河灘區群眾將全部搬進新居,迎來新生活。


如何讓14.7萬灘區群眾擺脫“黃患”危害、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是菏澤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


菏澤市于2016年先后啟動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兩大“百年工程”,一個個村臺承載著灘區群眾的安居夢想,見證著黃河灘區的歷史性變遷。


產業發展是保障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關鍵。村臺建設的同時,菏澤市就做出產業發展的長遠規劃,堅持將灘區遷建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謀劃,實現安居與富民同步推進、生態與產業同步發展。


從水患頻發到歲歲安瀾,實現了安居夢的毛吉志將乘著新時代的東風,描繪出更美的畫卷。


特色產業成為致富良方


單縣曹莊鄉鴻大山雞養殖基地內,工人們嫻熟地對雞蛋進行分揀、裝箱,一箱箱雞蛋清點裝車后,發往全國各地。


養殖基地負責人謝吉全介紹,基地有山雞6萬余只,半數可以產蛋,每天2萬余枚山雞蛋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大城市。這里飼養的是七彩山雞,每只年產蛋達150枚,市場價格1.2元/枚。年銷售額超過百萬元。


基地優先錄用附近村莊的群眾務工,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了平臺。“每天到養雞場上半天班,拾拾雞蛋不耽誤照顧家里的老人小孩,每月有2000塊錢的收入。”村民孫培芳告訴記者。


經過幾年的發展,曾經的小作坊成為集養殖、銷售、蛋類供應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型山雞基地。


養殖基地逐步擴大,不少群眾加入養殖山雞行業中來。村民張昌玄一開始跟著打工,養殖七彩山雞,后來看著這個項目不錯,開始入股一同養殖七彩山雞。


如今,合作社共帶動周邊鎮村40余人參與山雞養殖,成為全市最大的七彩山雞養殖基地。


“村民想養殖山雞,咱們免費提供技術幫助,雞蛋銷路有保障,可以帶動更多群眾致富。”謝吉全說。


產業是脫貧的治本之策。菏澤市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選優建好扶貧項目,盤活用好扶貧資產,不斷增強扶貧產業發展后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優勢產業,打造全產業鏈條。


脫貧攻堅工作中,結合實際大力發展蘆筍、山藥、牡丹、中藥材等特色種植業,魯西黃牛、青山羊、小尾寒羊等畜牧養殖業,紡織、服裝、板材、條柳編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全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達到135個。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訂單幫扶、土地流轉、資產收益、股份合作等方式,探索出了“政府投資、企業運營、貧困村資產收益、貧困戶入股分紅”的扶貧資金使用新模式,讓群眾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


點亮貧困孩子成長路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


今年11歲的馮春雨,正在上小學二年級,而同齡人大多已經是五年級學生。8歲前,因為腦癱,春雨沒法直立行走,一直沒有去過學校。


春雨的父母體弱多病,家里靠幾畝薄田艱難度日。3年前,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讓這個家如沐春風。針對貧困人口的醫保和政策兜底,讓春雨在濟南順利完成了手術。春雨身體漸漸好轉,父母仍然不準備讓她去上學。


朱艷霞和鮑珊是單縣博愛學校的主要負責人,學校里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兩個人挨家挨戶走訪招進來的。


春雨的家在全縣最遠的鄉鎮最遠的村莊。朱艷霞和鮑珊4次到訪春雨家后,終于解開了春雨父母的心結,春雨成為博愛學校的學生。


2018年9月,專為特困家庭孩子設立的學校——單縣博愛學校正式成立。學校配備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生活設施和功能室,吃穿、住宿、書本、日常生活用品等全部免費。


“招生標準只有一條,沒有父母或父母沒有教育能力的特困家庭兒童。”單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博愛學校第一校長朱艷霞表示。沒了父母的陪伴,但有老師的關愛,很多孩子把學校當成他們的第二個“家”。


瞄準脫貧攻堅薄弱環節,菏澤市堅持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相結合,確保小康路上一個不掉隊。聚焦“老弱病殘幼”“鰥寡孤獨癡”等特困群體,探索構筑起黨政盡職、社會盡心、市場盡能、鄰里盡情、子女盡孝和個人盡量的“六盡”互動互補的綜合保障體系。


針對特困兒童教育難題,全市建立了12所養教并重的全日制寄宿式公益學校,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孤兒、特困、殘疾等孩子有學上;針對貧困老人養老安居難題,探索建設了2279套集生活居住、日間照料、休閑娛樂等于一體的養老周轉房,妥善安置貧困人口2848人。


點點滴滴的關愛,浸潤了孩子的心田,點亮著貧困孩子的成長路。今年,單縣博愛學校入校學生達到202名,辦學模式推廣到全市。


電商扶貧的“菏澤模式”


任慶生是曹縣大集鎮丁樓村第一個開淘寶店的人,第一次見到時任大集鎮黨委書記蘇永忠時,他心里并無好感。當時蘇永忠到他家檢查消防,院里堆滿了布料,任慶生的小作坊面臨停產整頓。


蘇永忠督促他做好防火措施后,仔細詢問他開淘寶店的具體情況,內心有了想法:為什么不試試電商扶貧?


兩周后,蘇永忠和鎮里的干部,帶著一塊“大集鄉電子商務經濟重點聯系企業”的牌匾,敲鑼打鼓來到任慶生家。一起送到任慶生手上的還有一本營業執照。不久,鎮里的淘寶店數量劇增,并成立了電子商務辦公室。


短短幾年過去,通過電商致富的任慶生成為丁樓村黨支部書記,當選省人大代表。


依托電子商務帶動,大集鎮演出服飾加工業快速發展,電商扶貧的星星之火已經燎原。如今,大集鎮是中國首批“淘寶鎮”、山東省唯一一個淘寶村全覆蓋的鄉鎮。


在全國最大的表演服加工銷售基地——大集鎮淘寶產業園的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加緊趕制服裝。立足表演服飾產業,大集鎮將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探索出了以電商帶動脫貧的“大集模式”。


640 (28).png

曹縣大集鎮孫莊村,博士夫妻返鄉創業淘寶賣漢服,媒體紛紛前來采訪


脫貧攻堅實踐中,創新探索“電商扶貧”的實踐路徑,拓寬了產業扶貧領域。立足農村電商發展優勢,實施“一條網線、一臺電腦、一個網店”工程,拉動網絡創業,帶動脫貧致富。


菏澤市共有563個貧困村發展電商,擁有47個淘寶鎮,受益貧困群眾2.5萬余人,其中43個貧困村發展為淘寶村并實現整村脫貧。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菏澤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舉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精神,決勝脫貧攻堅,奮力后來居上,努力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高水平的脫貧致富答卷。



編輯:海洋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