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富裕溝村的富裕生活

2021-02-01 17:42:38 來源:人民網(wǎng)


  秋雨初霽。行進在高速路上,下滬陜G40高速,駛?cè)?45國道。一刻鐘后,向左拐進村口。一座簡樸而獨特的牌坊映入眼簾,上面寫著:富裕溝村人民歡迎您。這樸實的歡迎詞,讓每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心里暖暖的。

  穿過牌坊,只見一條平整寬闊的水泥路伸向遠方。村舍錯落有致,樹木郁郁蔥蔥,玉米在屋檐下低垂,紅柿子在枝頭高掛,一條清澈的小溪唱著歡快的歌兒向前奔流。

  富裕溝村位于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金絲峽鎮(zhèn)。據(jù)記載,清代乾隆年間,這個村還沒有名字。當(dāng)時,這里“傅”姓和“虞”姓人口各半,于是經(jīng)商榷,以雙方姓氏為村名,即為“傅虞溝”。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村民們才將“傅虞溝”改為“富裕溝”,寓意著能夠早日過上世代期盼的富裕生活。

  一

  “出蘑了、出蘑了,書記!”張康明捧著五六朵花蘑迎了上來。他所稱呼的“書記”,是商南縣稅務(wù)局駐富裕溝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江松霖。

  “看看!這蘑又大,又白!”張康明激動地說,“走!我?guī)銈冞M棚看一看。”還沒等我們說話,他就領(lǐng)著大家朝蘑棚的方向走去。

  走進棚里,一陣蘑香撲面而來。眼前,一排排蘑架排列整齊,一層層蘑棒疏密有致,一朵朵蘑花自由綻放。工人們正聚精會神地采蘑。

  “大姐,您是哪兒人?”我問一位采蘑女工。

  “就這隊(組)上的,不遠。能掙錢,能顧家。好得很!”她答。

  “聽說你們天天來,這兒難道掙得多一些?”我又問。

  “他家的蘑大,摘得多,掙得多,還管飯。”她笑著說。

  出了蘑棚,我們來到一棵柿子樹下。石板桌上,用山泉水沖沏的山霧茶飄著茶香,一盤剛出鍋的香菇酥正冒著熱氣。就著茶點,張康明打開了話匣子。

  前些年,張康明在縣城做裝修工。雖說一天能掙200多元,可除去房租、生活費等開支,一年下來也攢不了多少錢,家里一直戴著貧困戶的“帽子”。2014年,扶貧工作隊來到村里,駐村第一書記得知情況后,苦口婆心地給他做工作,幫他跑資金,他由此從縣城回到村里,下決心自己創(chuàng)業(yè)。

  當(dāng)年,張康明是重點扶持對象,政府部門給撥付了3萬元啟動資金,還有兩萬元專項補助資金。用這筆錢,他種植了5.2萬袋香菇、1.2畝天麻,當(dāng)年收入就突破12萬元。到了2018年,張康明光榮摘帽脫貧。

  張康明是個有心人。2019年初,他組建了商南縣商山康源食用菌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帶動全村35戶貧困戶進行香菇種植,收納60多名閑余勞動力就業(yè)。他不僅自己從貧困戶變成了富裕戶,還成了村民致富路上的帶頭人。

  “下一步,我要上馬香菇系列深加工食品廠,香菇醬、香菇脆、香菇粉、香菇罐頭,挖掘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附加值……”張康明掰著指頭說,信心滿滿。

  二

  鄭男男走在前面給我們帶路。2018年參加工作的他,主動請纓進扶貧工作隊鍛煉,由此成了工作隊里年齡最小的隊員。

  在一次入戶走訪途中,鄭男男不慎扭傷了腳,當(dāng)時就劇烈疼痛。隊長勸他回城檢查一下,可他放不下手頭的工作。結(jié)果,當(dāng)晚腳踝腫成饅頭大,痛得汗珠如豆。到了城里醫(yī)院一檢查,右腳踝骨折。

  誰知,打上石膏第三天,鄭男男拄著拐杖,搭上班車,又悄悄地回來了。他說:“腳走不了路,手還能寫字嘛。我可以填填表、理理賬,給老鄉(xiāng)開電子稅務(wù)發(fā)票,或網(wǎng)上繳養(yǎng)老保險。”

  跟著鄭男男的腳步,我們拐進山嘴,眼前豁然開朗。一碧如洗的天空下,村莊恬靜而溫馨。

  路邊醒目處有一塊展示牌,上面寫著:商南縣捷豐畜禽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法人:楊發(fā)寶;項目品牌:夏洛克黑山豬;規(guī)模:六百頭。

  楊發(fā)寶是村里的能人,也是富裕溝村黨支部委員。在建設(shè)養(yǎng)殖場的同時,他又從村民手里流轉(zhuǎn)來15畝土地,種上野苜蓿和甜甘蔗。這些青草是夏洛克豬的上等飼料。豬糞則可用作高山蔬菜、果樹和有機莊稼的肥料。天氣晴朗時,他還把小豬趕進果園“放風(fēng)”,讓它們疏松土壤、啃掉野草。

  在楊發(fā)寶的帶動下,村里50多名貧困人口來養(yǎng)殖場工作,還有鄰村的人專程過來“取經(jīng)”。陳家寶、王宏千、邱興財?shù)蓉毨粼跅畎l(fā)寶的帶領(lǐng)下,相繼脫貧致富。

  在石坎下的池塘邊,一位精神矍鑠的老奶奶正在洗衣服,兩只麻鴨在她的腳邊游弋,偶爾鉆進水里捕食魚蝦。不遠處,一群牛羊低頭啃著青草。行走村中,只見有人在核桃樹邊聊天,有人在棗樹下蕩秋千,有人在涼亭中看書,有人坐在家門口喝茶……耳邊,傳來當(dāng)?shù)靥赜械膭澊{(diào):“正月里來鬧花燈,家家戶戶喜盈盈。你若問我高興啥?幸福生活好心情……”這讓城里人都羨慕的田園生活,看在我們眼里,烙在我們心里。

  三

  富裕溝村土質(zhì)肥沃、氣候溫潤、雨量充沛,這里生長的南瓜,個大、味甜、籽多。然而多年來,它的“身價”并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漲。直到扶貧工作隊來到這里后,才改寫了富裕溝村南瓜的命運。

  村民邱浩早些年從事土特產(chǎn)販運生意。誰知有一次,幾卡車貨物連本帶利虧去。這一下子傷了生意的“元氣”,更傷了人的心氣。從那時起,他便整日里萎靡不振。

  工作隊入駐后,掌握了情況的江松霖,去邱浩家中入戶拜訪。一盤嫩瓜絲,一碗老瓜肉,一碟南瓜子,兩人邊吃邊聊。

  “這瓜好吃,瓜子壯,也香。把瓜子炒熟,裝成袋,進超市,能賣錢。你的四間閑置房,收拾收拾正好做廠房。”江松霖提議道。

  邱浩想了想,說:“我就那一畝三分地,太少了。要是村民的地都種瓜,把瓜賣給我就成。”

  “這個我來辦。”江松霖答。

  邱浩想了想,又說:“我沒技術(shù),還欠著債,啟動資金和生產(chǎn)技術(shù)都是個問題。”

  江松霖說:“這些我來想辦法。”

  4個月后,江松霖和邱浩共同拉下嵌有大紅花的紅綢,一塊熠熠生輝的銅牌出現(xiàn)在大伙眼前——商南縣頂呱呱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一面給村民做工作,進行南瓜種植,解決原料的保障供應(yīng)問題;一面到外地請來技術(shù)人才,詳細研究南瓜產(chǎn)品的種類和口味。

  開張第一年,由于經(jīng)驗不足,銷量少,價格低,貨雖賣出去了,但錢也賠了不少。

  第二年,他們決定到外地參觀考察。這一去,開闊了視野,調(diào)整了思路,邁開了步子。回來后,他們對瓜子品種分了等級,口味也做了大幅調(diào)整,有原味、綠茶味、橙子味、椒鹽味……瓜肉則制成南瓜干、南瓜果脯、南瓜泡菜、南瓜醋、南瓜餅、南瓜丸子,就連瓜蔓也制成了南瓜清飲。每一款新產(chǎn)品出來,江松霖還會緊跟潮流做起“帶貨直播”。年終一算賬,收入翻了好幾番。

  邱浩的精氣神也提起來了,成了村里有名的生產(chǎn)能手。他飲水思源,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立志要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一塊兒摘窮帽、奔小康。經(jīng)過組織考察,后來他如愿入了黨,還當(dāng)選為富裕溝村黨支部副書記。

  在邱浩的帶動下,先后有27戶村民入股合作社。全村種植南瓜430多畝,產(chǎn)值100多萬元,南瓜產(chǎn)業(yè)成為村里的支柱產(chǎn)業(yè)。

  四

  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染紅了天邊的云彩。站在半山腰這座飛檐翹角的涼亭里,憑欄遠眺,小橋流水、農(nóng)家小院、產(chǎn)業(yè)基地……一派靜謐的田園風(fēng)光盡收眼底。

  然而,引人注目的還是那抹紅——鑲嵌在樹林深處的楓葉紅,跳躍在枝頭的柿子紅,懸掛在檁頭的辣椒紅,喜遷新居的鄉(xiāng)親們大門上的對聯(lián)紅,特別是那飄揚在黨群服務(wù)中心上空的國旗紅。

  此刻的山村,如同一幅寫滿詩意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鋪開……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30日 08 版)


編輯:海洋

已經(jīng)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