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5 10:57:29 作者:陳皓
楊小玉正在背誦講解詞
不是專家,卻能將古漢字演變、文物歷史娓娓道來;不是導游,卻日行九公里,笑迎八方客,每天都有機會與3000多歲的古漢字“對話”。她是中國文字博物館優秀講解員楊小玉,說文解字也能成為“浪漫職業”。
走進文字之“家”
楊小玉是河南安陽人,2009年畢業于南陽師范學院。她的家鄉是甲骨文的故鄉,2006年安陽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安陽因此被稱為“文字之都”。2009年中國首座也是世界唯一的以文字為主題的大型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在安陽落成,中國文字終于有了自己的“家”。楊小玉為家鄉燦爛的歷史感到驕傲,對甲骨文充滿好奇和崇敬之心。
畢業前夕,楊小玉得知中國文字博物館正在招聘講解員,就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她大學學的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在儀容儀表和語言表達方面有一定優勢。2009年7月,23歲的楊小玉如愿以償地走進中國文字博物館,成為博物館首批14名講解員之一。
入職伊始,楊小玉經歷了從軍訓演練到形體發聲,從古文字發展到文字演變、模擬試講的全方位崗前培訓。赴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軍事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向同行學習;聆聽宋鎮豪、李零、王蘊智等國內知名文字專家講授專業知識。楊小玉意識到,講解員并不是講講而已的工作,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做到“講”與“解”的完美結合。不僅要“專業”,還要“博學”,要懂得講解方面的禮儀知識和講述技巧,還得學習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等方面的知識,內容涵蓋十幾個學科。
楊小玉為師生講授《我愛甲骨文》
開館在即,為了把古老神秘的文字講得生動有趣,讓參觀者能聽得懂、感興趣,楊小玉下足了功夫。她參與整理、修改的講詞就有六萬多字,講詞幾經補充、修改,最終定稿有十萬多字,必須在半個月內背下來。她一邊做開館的各項準備工作,一邊無數遍地背誦講解詞,迎接考核。那段日子,她走路、吃飯,甚至睡覺時,都在思考講解詞有沒有背熟、語音語調是否合適、儀態是否端莊優雅、手勢是否準確、眼睛能不能跟觀眾有效溝通。有個小姐妹看她比沖刺高考還緊張,不禁感慨:“小玉,你也太拼了吧?”楊小玉坦然一笑,回答道:“我原來對歷史、文物、古文字的知識不是特別了解,對于陶器是什么、甲骨文包括哪些形式,以及中國瓷器的歷史演變等知識欠缺很多。要給觀眾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不加油不行啊。”功夫不負有心人,楊小玉在結業考核中取得優異成績,被評為優秀學員。
“迷戀”上說文解字
2009年11月16日,中國文字博物館正式開館,參觀者從世界各地涌向安陽,迅速突破每天8000人次,展廳內人頭攢動,館外領票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楊小玉既興奮、激動,還有些緊張,好在事前準備充分,順利完成了當天的任務,她舒心地笑了。
楊小玉參加中國共產黨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
在世界著名四大古文字中,寫在水草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刻在泥板上的巴比倫楔形文字和雕在石頭上的印第安人瑪雅文字,均已湮滅在歷史長河中。唯有中國的甲骨文歷經3000多年,一脈傳承地“活”到今天。對中國文字發生、發展的文化史了解得越多,楊小玉越感覺古文字親切,古人的智慧讓她驚嘆,她深深地“迷戀”上自己的工作。
“這是甲骨文‘人’字,一撇一捺代表人的兩條腿。彎腰側立的動作,是人在勞動時的姿態,也是人躬身行禮時的形象,造字者的本意是希望每個中國人既勤勞又有禮貌。”楊小玉從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切入點,生動闡述著中國文字的歷史源流與現代價值。她根據參觀者特點的不同,調整講解內容和表達風格,因人施講,講解時長可以壓縮在20分鐘之內,也可延長到3個小時甚至一天。她還根據古文字的特點,將枯燥難懂的甲骨文編成通俗易懂的順口溜,以方便大家記憶。比如,甲骨文“人”字,“彎腰勞作真勤懇,見面躬身行個禮,中華美德四海親。”一下子拉近了孩子們與古漢字之間的距離,在講授知識的同時,也將中華美德的種子種在了孩子們的心田。
“看,這段甲骨文是我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車禍。‘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車,馬硪,迫王車,子央亦墜。’是說,在甲午這一天,商王和貴族駕車去狩獵。我們可以看到‘兕’這種動物非常形象,體態肥碩,前面有尖尖的、類似于獠牙的造型,可能是野牛,也可能是野豬。小臣駕著車,這個車非常的豪華,帶著篷子,由一匹馬拉著。由于車速太快,馬車撞在了石頭上,車的軸斷了,馬受到了驚嚇,眼睛瞪得大大的,很驚恐的樣子。我們再看,商王的車子上面也有了明顯的變化,車頂朝下,車翻了。一個叫子央的人,從車上掉下來。古人用短短幾個字,記錄了車禍發生的原因、車禍涉及的人員以及車禍的慘烈現場。”楊小玉一邊帶領著參觀者隨著中國文字的發展而前行,一邊將中國古文字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并且耐心地解答參觀者提出的問題。有人稱贊她是“活字典”,也有人說她是“百事通”。楊小玉說:“只要能讓參觀者感受到中國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響力,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云南學生第一次體驗甲骨文十二生肖雕版印刷
從普通的講解員到講解組組長,楊小玉在一次次的歷練中,不斷蛻變、成長。2012年5月15日至18日,河南省第六屆講解員講解大賽在鄭州舉辦。大賽由河南省文物局主辦,每四年舉辦一次。楊小玉鉚足勁兒,認真準備,將近三年的講解經驗、感情融入其中,歷經初賽、復賽,奪得漢語組一等獎,這也是博物館眾多的安陽市獲得的唯一一等獎。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楊小玉每次走進中國文字博物館,就像穿行于時光隧道,能夠與3000多歲的古文字對話,她感到無比自豪和幸福。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也是中國優秀文字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弘揚者。2014年,中國文字博物館公益性社教活動“漢字驛站”全面啟動,利用周末和節假日,以開放式課堂的形式,通過聽、看、寫和現場體驗,讓孩子們感受漢字的神奇魅力。在楊小玉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漢字驛站逐漸成為傳承漢字文化的公益性社教陣地,2017年更名為甲骨學堂。
傳承“中國式浪漫”
2017年10月,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甲骨文是漢字的鼻祖,展現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是“中國式的浪漫”。楊小玉深深體會到,講好文字故事,傳承好文字文化,既是自己的工作,更是一份責任。
為了讓孩子能聽懂古漢字的“話語”、明白文物的“聲音”,楊小玉絞盡腦汁,翻閱古文字典,學做動畫視頻,編寫打油詩……儼然是一個無所不能的“超人”。她發現,古人造字的時候,常常把客觀事物納入到漢字的構件當中,使其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她根據這一特點,創設了《舞動的漢字》主題課,啟發孩子們用自己的身體擺出3000年前甲骨文的造型。這種寓教于樂的活動,深受孩子們的喜歡。楊小玉帶領孩子們,張開雙臂、叉開雙腿,將“大”字呈現出來。遠古時代,父親負責外出狩獵、打仗,給家庭帶來食物和安全保障,所以,“大”字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形象。通過游戲,孩子們了解到隱藏在漢字背后的歷史文化信息,加深了對造字依據的理解。她還讓孩子們把剛剛學會的甲骨文寫在風箏上,讓甲骨文在風中舞動,希望孩子們把漢字文化傳承得更好、飛得更遠。
《舞動的漢字》課堂
甲骨學堂的名氣越來越大,講座場場爆滿,無數學生、研學團體慕名而來。許多鄉村學校也打來電話咨詢,但因路程遠、缺經費等原因,沒有組織學生來參觀。楊小玉和同事們商量,偏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來不了,我們能不能走出去,將文字故事送到他們身邊去。2019年9月,中國文字博物館聽從大家的心聲,啟動“漢字精神勵少年”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將文化展覽從博物館移到學校,將豐富的研學體驗活動帶到云南廣南縣、陜西延安市、河南周口市等偏遠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幾年來,楊小玉們共研發了160多個漢字主題教育項目,舉辦文字教育活動1500余場,5萬多個家庭參與活動,中國文字博物館也被評為全國首批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楊小玉參與策劃開發了“甲骨奇遇記”“奇趣漢字游”中國文字博物館研學實踐教育課程體系。設置了《我畫甲骨文字畫》課程,釋放孩子愛寫愛畫的天賦,讓孩子們根據甲骨文象形文字特征,結合經典成語故事,制作自己專屬的甲骨文繪本。開發的“魅力漢字”課程獲得中國博物館協會社會教育專委會優秀精品課程,參與編寫的《甲骨學堂——中國文字博物館社會教育精品課程》一書榮獲河南省博物館學一等獎、河南省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
在最近的一次直播課上,楊小玉用畫畫和甲骨文動漫的方式,向海內外的學生和家長講述了殷商時期人們衣、食、住、行相關的甲骨文字,讓海外友人足不出戶就能領略到最古老漢字甲骨文的魅力,感受到深厚的中原文化魅力。她說:“漢字既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我要盡我所能,向人們講述好古漢字和文物的來歷、背景和背后的故事,傳承漢字之美,讓更多的人學好漢字、用好漢字、愛上漢字。”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