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4 8:18:25

主持人王麗紅采訪鐘義信院士
這些年,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的成果層出不窮,Alpha Go圍棋人工智能系統打敗了61位世界圍棋高手,國際象棋世界冠軍不敵深藍專家系統,IBM Watson大勝兩名問題搶答全美冠軍。那么,什么是人工智能? 我國的通信與信息科學技術是從什么時候快速發展起來的?帶著這些問題,《百人百科》欄目組采訪了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原理事長、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科學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濟南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鐘義信,請他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成就,為我們展示中國通信、信息科學技術和人工智能發展的一些精彩篇章。
在奉獻中成長
鐘義信教授回憶說,他的成長經歷既得益于學校所給予的良好教育,也得益于國家所賜予的奉獻機會。學校的教育是人人可以享受的成長經歷,奉獻的機會則通常是突如其來的際遇,只有那些早有準備的人才能抓住。所以,后者更值得關注。
上書周總理,為發展我國衛星通信闡明決策依據
1972年尼克松訪華,敏銳的周恩來總理看到了美國先進的衛星通信技術,力主我國應當建立自己的衛星通信系統。然而,政治局未能就此達成共識。因此,周總理責成國務院主管通信工作的郵電部提供相關的決策依據。當時,郵電部也無法做出判斷,于是聯系與衛星通信有關的七機部、廣電局、外交部等單位共同組成衛星通信技術調查組,由郵電部科技司黃鐘玉處長任組長,聘請北京郵電學院鐘義信老師為技術顧問,在全國范圍進行深入調研,目的是要回答總理的咨詢。
調查組的調研報告委婉呈辭,沒有做出肯定的結論。黃鐘玉組長對此雖然很不滿意,但是無奈木已成舟。于是,他密請鐘義信起草致總理的民間來信。鐘義信分析了衛星通信系統的構成及其特有的各種關鍵技術,在此基礎上明確指出:調研的情況表明,這些關鍵技術已經分別為我國的不同部門所掌握,只要國家出面,做好部門大協作,我國衛星通信系統的建設就一定能夠成功!

鐘院士參加會議
信件寫好后,組長密請郵電部部長秘書林克平確保把這封信送到總理辦公桌上。1974年5月19日,總理忙完了一天的重要會議,回到辦公室時已經十分疲憊,但是一看到辦公桌上關于衛星通信的信件,頓時興奮起來,立即洗了把臉就仔仔細細地閱讀信件。他一邊閱讀一邊用筆在信件上重重地畫上一道道“注重線”。讀完信后,他稍加思索,便揮毫寫下著名的“5.19批示”,安排國家計委和國防科委共同研究落實衛星通信建設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后來,文件經毛主席圈閱,正式啟動了建設衛星通信的331工程。中國獨立自主的衛星通信系統建設由此得以騰飛!
鐘義信說,20世紀60-70年代,北郵沒有開設衛星通信的課程。他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技術的發展經常大量研讀國外文獻,并在《國外電子技術》雜志上發表了10多篇關于衛星通信技術的文章,才有機會被聘為衛星通信調查組的技術顧問。倘若自己的知識僅僅局限于課堂所學,那就無法面對這樣突然到來的國家緊急需求。
軍旅作家李鳴生的報告文學作品《遠征赤道上空》全面記述了我國發射同步通信衛星的曲折歷程。書中用了20頁的篇幅描述黃、鐘、林三位北郵學子通過給周總理寫信的方式為中央政治局的決策提供了明確的依據,促成了我國衛星通信工程的起步。他在書中將這三人稱為“郵電學院三劍客”。
在最高講壇,呼吁實施信息化和智能化
1984年春天,國家將發展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那時,國際上正在掀起一股來勢兇猛的“新技術革命”浪潮:第五代計算機,星球大戰,…。為了迎接這場新的技術革命,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國家科委等六部門組織了建國以來層次最高(中央司局級以上領導干部)、規模最大(500多人)、時間最長(兩個多月)的科學技術經濟系列講座,總書記胡耀邦和總理趙紫陽等中央領導親自參加聽講。以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經濟學家馬洪為首的20位科技經濟專家受邀講課。鐘義信是其中最年輕的授課人,主講“信息科學與信息革命”。他首先講解了信息科學的學科內涵,然后著重指出:迎接信息革命,就是要在全國范圍深入實施信息化和智能化。
正是這期大規模高層次的講座,為1986年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綱要(863計劃)和全國規模的信息化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理論基礎和干部基礎。鐘義信回憶說,雖然自己研究生時期學的是信息論,但是怎樣才能把信息的科學理論變成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效力量,這是他自設的“課外作業”所得到的額外收獲。
奮力“補天”,為國家863計劃增補通信主題
1986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綱要”,俗稱863計劃。這項計劃覆蓋了生物、材料、能源、信息等幾乎所有重要領域,其中信息領域設立了計算機、雷達、光電子和微電子等技術主題,但是令人遺憾地沒有通信主題。按照國家以往的決策慣例,經由中央政府頒布生效的文件,一般是不可能通過自下而上的程序進行修補完善的。因此,面對“缺失通信主題的863計劃”,北郵人究竟應當怎么辦?這是一個從未經歷過的嚴峻挑戰。

鐘院士參加人工智能會議
作為深諳信息理論且當時又分管北郵科研工作的鐘義信認識到,通信網絡是信息時代的社會基礎設施,如果863計劃沒有通信主題,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就將缺乏先進的信息網絡基礎,勢將嚴重拖累國家的整體發展。他認定,為了國家的全局長遠利益,北郵必須勇敢地站出來,向中央政府提出“在863計劃增補通信主題”的建議。他把這一行動戲稱為“補天行動”。為了慎重,他請出北郵名譽校長葉培大院士共商“補天”策略。商討結果,決定在葉先生指導下由鐘義信負責組織“補天”小組,展開“補天”的理論論證和通信技術發展情況的國內外調研。
經過兩年多的全國實地調研和理論分析,他們終于形成了一篇高質量的“在國家863計劃增補通信主題”報告,經中科院技術學部呈報中央。國務院863計劃協調領導小組研究了這篇報告,認為此事關系重大,需要組織全國相關領域專家,召開“論證答辯會”進行集體決策。由于有了兩年多的調研準備,由鐘義信陳述的報告獲得會議一致通過。1992年5月,國家863計劃通信主題宣告成立,“補天”行動的努力獲得成功!經過競選,鐘義信被國家科委聘為首屆863計劃通信主題專家領導小組組長。我國的通信高科技從此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鐘義信說,顯然,組織“補天”行動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堅強的毅力,這種勇氣和毅力來源于對國家的絕對忠誠和強烈的責任感,也來源于對信息網絡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理解和把握。
為國謀劃,信息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完整的信息過程包括信息的感知、傳輸、交換、存儲、計算、處理、認知、決策、執行、反饋學習與優化。因此,必須在通信網絡的基礎上全面發展信息技術,形成完整的信息生態鏈,才能把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建立在先進的信息技術體系基礎上,實現社會的信息化。
1994年底,鐘義信完成了863計劃通信主題專家組組長的任期。作為信息理論研究的專家,他被聘為“國務院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辦公室專家委員會”成員,承擔我國信息化的推動、引導、規劃和政策設計等研究任務。在這里,他于1988年出版的學術專著《信息科學原理》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使人們理解:什么是信息化?為什么要實施信息化?怎樣以信息化帶動農業、工業和各行各業的發展?怎樣通過信息化實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并進一步推動社會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改革?
經過四年多全國各地的信息化工作試點,國務院于1997年召開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成立了由國務院總理親自擔任組長的“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和它的咨詢機構“國務院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專家委員會”,鐘義信再次被聘為專家委員會的委員,為推動我國信息化的發展繼續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到了2001年,我國信息化建設取得了良好進展。為了系統總結我國信息化的成就和經驗,在國務院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呂新奎副部長領導下,專家委員會編寫出版了《中國信息化》一書,鐘義信撰寫了其中的第一章“信息化的基本理論”。與此相配合,他還出版了另一部學術性專著《社會動力學與信息化理論》,從社會發展動力學理論的高度闡述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發展規律。

鐘義信院士接受獎章
高等智能,引領國際人工智能研究的成功案例
信息不是僵死不變的東西。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信息總是被人類主體不斷地加工轉換成為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智能策略,形成信息轉換的生態鏈。由此可以理解:智能,就是信息生態鏈的高端產物。
2006年8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組織召開了“人工智能誕生50周年國際會議”。我國人工智能旗手吳文俊院士、模糊數學創始人美國L. A. Zadeh教授、日本EBMT機器翻譯創始人長尾真教授等國際領軍人物悉數到會。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鐘義信,在戰略研討會上總結了過去50年世界人工智能發展的成就和問題,提出了高等智能(Advanced Intelligence)的概念,建議以此作為未來50年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理念。他的這一提議,得到各國與會者的高度贊賞。各國代表一致委托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創辦以“高等智能”為主題、兩年一屆的系列性國際會議,創辦“高等智能”國際期刊,以推動高等智能的研究。
經過精心的籌備,第一屆和第二屆高等智能國際會議(ICAI)分別于2008和2010年在北京舉辦,世界各國學者積極響應,國際人工智能學界諸多領軍人物踴躍與會:模糊數學創始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L. A. Zadeh,時稱“人工大腦之父”的Hugo De Garis,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創始人Ben Goertzel,心智模型研究的著名專家、美國的Rosenbloom等等云集北京。高等智能國際學報(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Intelligence)也在任福繼教授的領導下如期創辦成功。令人高興的是,高等智能的學術理念引領了那一時期國際人工智能的研究。
雖然由于學會在2010年10月進行了換屆,新一屆學會的學術興趣轉移到了云計算領域,高等智能國際會議于是未能如愿繼續舉行。但是,上述事實已經表明,在諸如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這樣的現代科學技術領域,中國學人完全有能力以自己的科學創新思想引領和駕馭國際的學術研究。
起步亞太,向世界科技舞臺中心邁進
1992年,由國際神經網絡學會(INNS)和IEEE神經網絡委員會(NNC)合作舉辦的大規模國際神經網絡聯合會議(IJCNN)在北京召開,會議取得豐碩的交流成果。會議期間,大會主席吳佑壽和程序委員會主席鐘義信,就建立亞太地區神經網絡學術組織的問題相繼聯絡了日本學者Amari和Fukushima以及韓國學者S. Y. Lee和S. Y. Bang,并達成了良好共識:共同籌建亞太神經網絡聯合會(Asia-Pacific Neural Network Assembly, APNNA)。次年,APNNA正式成立。2001-2002年度,鐘義信被推選為APNNA的主席。至今,APNNA仍是國際神經網絡研究的一支學術勁旅。
1996年,第一屆全球信息基礎結構(GII)國際會議在北京召開,鐘義信被聘為大會程序委員會主席,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印度、埃及等大批外國政府和學界代表參加大會。鐘義信為大會起草了“信息時代宣言”,闡述了信息基礎結構(俗稱“信息高速公路”)的含義及其在信息化過程中的作用,呼吁世界各國建立平等合作和互利共贏的相互關系,縮小信息鴻溝,共同推進全球信息基礎結構的建設。宣言獲得與會代表們的高度認同,大會以熱烈的掌聲通過了這份時代性宣言。
1997年,鐘義信由中國科協推薦,加入了總部設在法國巴黎的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orld Federation of Engineering Organizations, WFEO)。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兩大學術組織之一(另一個是理科領域的國際科學聯盟),它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和協調世界各國工科學會組織的發展與合作。在1997至2009年期間, 鐘義信連續在三屆世界工程師大會(2000年第一屆在德國漢堡、2004年第二屆在中國上海、2008年第三屆在巴西里約)做了關于信息技術、信息化、信息社會的引導報告,為世界工程組織在信息領域的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特別是2004年,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在中國上海舉行第二屆“世界工程師大會”,鐘義信擔任大會程序委員會合作主席,負責起草“上海宣言”,闡述工程與社會、工程與公眾、工程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在各國工程界產生了積極反響。有鑒于此,2007年,鐘義信被推選為WFEO副主席兼信息與通信委員會主席。為了表彰他對世界工程組織的重要貢獻,WFEO為他頒發了杰出貢獻獎章。
為了更好地發揮各國、特別是發展中世界各國工程技術人員的作用,以便更加有效地推動聯合國第二個可持續發展計劃(2016-2030),聯合國相關科技組織的學界領袖們發起并建立了“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科學院”。鑒于鐘義信在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10多年的杰出貢獻,提名委員會推薦他為“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科學院”的創始院士。
二、在追夢中超越
專訪的第二部分關注鐘義信教授的學術研究工作,請他談談應當怎樣做好科學研究,保持旺盛的科學創新精神,為科學技術、特別是為正在迅速發展的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做出積極貢獻。
鐘義信先引用了一句流行的民間格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他說,人們應當從小就心懷美好夢想,并且一輩子為實現夢想而不懈努力。他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代:解放前的家鄉經常遭遇兵災匪患的困擾,因此,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就萌生了對西游記里“猴精”的崇拜和向往,渴望學會“猴精”千里眼、順風耳、萬靈腦的本領來保護家鄉的安寧。他說,這種夢想是后來報考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通信與廣播專業、走上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研究道路的直接動力。
談到如何做好科學研究的問題,鐘義信強調:在科學研究的事業中,一方面要有前瞻的意識,關注未來的發展,開拓創新貢獻;另一方面要正確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既要學習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取得這些成果的寶貴經驗,又要認識到,隨著時代的進步,那些當時看似完美無缺的前人成果很可能顯露出缺陷。因此,一定要有開創的勇氣和批判的精神,敢于創新,敢于超越。他認為,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創新才是常態,超越才能發展。
鐘義信說,創新和超越當然都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成功的事情。無論是發現科學問題,還是解決科學問題(特別是重大的科學問題),都常會感到眼前一片黑暗,而且往往一籌莫展。因此,人們需要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具有堅強的決心和百折不回的毅力,才能穿越“柳暗花明”的境遇,闖出“別開生面”的天地。
他用自己研究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理論(尋找“千里眼、順風耳、萬靈腦”的科學原理)的切身體驗,詮釋了這些發人深省的啟迪。
首度“柳暗”:Shannon信息論帶來的巨大困擾
千里眼和順風耳的根本原理是Shannon信息論,它是唯一得到舉世公認的“開辟了信息時代”的權威理論。但是,這個理論的致命缺陷是:只關注了信息的形式(信號波形或數據),完全沒有關注信息的內容和價值。這樣的信息理論只能指導通信工程或形式化的信息處理過程,卻不能滿足那些需要信息內容和信息價值支持的科學研究的需要。
顯然,從科學研究的戰略上看,信息科學的研究決不能止步于僅僅關注信息形式的通信工程,一定要走向更加符合“人類信息過程(如人工智能,它是萬靈腦的科學原理)”研究需要的學科領域。因此,無論從信息科學本身的發展還是從人工智能應用的需要來看,都必須對Shannon信息論進行深度的改造,把純粹形式化的Shannon信息論提升成為形式、內容和價值三位一體的信息理論。
發現了問題,這只是科學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但是,怎樣才能對它進行有效的深度改造?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的感覺一直都是“山重水復疑無路”。這就是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研究道路上遭遇到的“首度柳暗”- Shannon信息論帶來的困擾。
首度“花明”:建立全信息理論,超越信息論和符號學
鐘義信在1962-1965年作為研究生學習信息論的時候,就發現了Shannon信息論的上述問題,但是直到1984年才發表了自己的論文“全信息理論”,建立了同時考慮信息的形式因素(稱為語法信息)、內容因素(稱為語義信息)和價值因素(稱為語用信息)的新理論。利用這一新的信息理論,人們不僅可以了解信息的形式,而且可以了解信息的內容和價值,進行信息層次上的決策,于是實現了對Shannon信息論的改造與超越。可謂“二十年磨一劍”!
全信息理論的建立,不僅完善了信息本身的理論,而且為原來獨立發展起來的各項信息技術(傳感、識別、通信、交換、存儲、計算、決策、控制)提供了統一的理論基礎,形成了真正的“信息科學”(見1988年出版的《信息科學原理》)。不難明白,統計性的語法信息只支撐了Shannon信息論,只有“全信息理論”才支撐起了整個信息科學。
全信息理論還闡明:語義信息(記為“y”)是由語法信息(記為“x”)和語用信息(記為“z”)兩者的聯合映射和命名定義的,即有y = l(x, z)。其中的符號“l” 就是映射和命名算子。在符號學的理論中,語法、語義、語用三者卻被定義為互相獨立的關系,即 (x, y, z)。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全信息理論”發現了語法信息、語義信息、語用信息之間的內在關系,是對符號學的超越。
于是,建立“全信息理論”就為信息科學與人工智能的研究帶來了“首度花明”。
二度“柳暗”:知識理論的碎片化
信息科學的研究從信息理論出發,如果繼續前進,就要面對人工智能。而所謂智能,通常被理解為調度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為了研究人工智能,必須有完善的知識理論。遺憾的是,歷史上的知識理論卻是兩個互不關聯的碎片:一個是知識工程,一個是知識發現。前者只研究知識的表示和推理,后者只討論從數據中發現知識,兩者沒有聯系。更嚴重的是,兩者的“知識”都是形式化概念,不涉及知識的內容,也不涉及知識的價值,因此不能滿足人工智能研究的需要。
怎樣才能建立完整的知識理論來滿足人工智能研究的需要?長久以來幾乎沒有任何實質的進展。這就是人工智能研究道路上呈現的“二度柳暗”。
二度“花明”:發現知識的生態規律,超越知識工程和知識發現
在1984年發表“全信息理論”和1988年出版《信息科學原理》之后,經過12年的努力,鐘義信于2000年在《中國工程科學》發表了題為“知識理論框架”的論文,發現和論述了知識的內部生態過程和外部生態過程。
知識的“內部生態過程”是指:在本能知識的支持下,經驗性知識通過提煉和完善可以生長成為規范性知識,經驗性知識和規范性知識兩者通過沉淀又可以生長成為常識性知識。知識的“外部生態過程”是指:全信息可以通過抽象和提煉過程生長成為知識,而知識又可以通過目的的激活而成為智能策略。
一方面,從“全信息”生長出來的“知識”不再是“形式化知識”,而是具有形態性知識、內容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的“全知識”。另一方面,知識內部生態律和外部生態律的發現,揭示了知識的全程生長規律,統一并超越了知識工程和知識發現的理論,開啟了人工智能研究的“二度花明”。
相對于20多年磨出“全信息理論”,12年磨出“知識理論”算是有了加速度。
三度“柳暗”:現有人工智能三大學派互不相容,沒有統一理論
知識理論的建立深化了信息科學理論的研究,也為研究人工智能理論的研究開通了道路,但是并沒有解決人工智能理論本身的問題。于是,信息科學/人工智能理論的研究還需要繼續向前。
現有的人工智能理論分為三種不同的研究學派:模擬人腦結構的人工神經網絡學派,模擬人腦功能的專家系統學派,模擬人類行為的感知動作系統學派。數十年來三大學派各執己見甚至互不相容,始終未能建立統一的人工智能理論,成為人工智能理論研究尚未成熟的根本標志,也是人工智能理論研究的最大痛點。
怎樣才能揭示人工智能統一理論的奧秘,建立統一(通用)的人工智能理論?這就是長期橫亙在人工智能理論研究道路上的“三度柳暗”。
三度“花明”:建立機制主義人工智能理論,超越三大學派
人工智能理論研究最為核心的問題在于:智能是怎樣生成的?鐘義信于2007年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題為《機器知行學原理:信息、知識、智能轉換與統一理論》的學術專著,在國內外學術界首次提出明確論斷:“信息、知識、智能的轉換理論”就是普適性的智能生成機制。他認為,這個機制不僅適用于人工智能,也適用于人類智能。因此,他把這個普適性智能生成機制稱為“信息轉換與智能創生定律”。利用這個定律,不僅可以生成人工智能,而且還可以生成人工情感和人工意識。這就是“機制主義人工智能理論”。
深入分析表明:信息科學領域的“信息轉換與智能創生定律”,物質科學領域的“質量轉換與物質不滅定律”,能量科學領域的“能量轉換與能量守恒定律”,構成了物質世界、能量世界、信息世界并駕齊驅的三大定律。
書中還進一步闡明:“結構”和“功能”都是為“機制”服務的,“行為”則是機制實現所產生的外部表現;現有人工智能理論的結構模擬、功能模擬、行為模擬三者正好是機制模擬的三個無縫互補的特例。因此,建立在普適性智能生成機制基礎上的“機制主義人工智能理論”就是通用的人工智能理論,于是為人工智能理論研究迎來了“三度花明”。
20多年磨出“全信息理論”,12年磨出“知識理論”,7年磨出“機制主義人工智能理論”。研究的加速度繼續發揮作用。
四度“柳暗”:信息科學人工智能研究范式的“張冠李戴”
從“信息理論”到“知識理論”再到“智能理論”,信息科學與人工智能理論的研究由底向上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周期。但是,回顧這個歷程,鐘義信發現:原有的信息、知識和人工智能理論只關心形式因素,丟棄了內容和價值因素,原有的人工智能理論分裂為結構主義、功能主義、行為主義三大學派,這一切,都是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的研究遵循了不恰當的科學觀和方法論所致。
科學觀和方法論統稱為研究范式。一門學科所遵循的研究范式,是研究這門學科的最高指南和支配力量。不同的學科應當遵循不同的研究范式。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應當遵循信息科學的研究范式。但是它們卻一直沿用著物質科學的研究范式,即物質的科學觀和分而治之的方法論,犯了“張冠李戴”的忌諱。
那么,什么才是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應當遵循的研究范式?至今無人知曉,這便成為了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研究途程上的“四度柳暗”。
四度“花明”:闡明信息科學的研究范式,超越既有的理論
2014年,鐘義信的專著《高等人工智能原理:觀念、方法、模型、理論》在科學出版社出版。正如標題所表明的那樣,它闡明了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研究所應當遵循的觀念(整體科學觀)和方法(信息生態方法論),即信息科學的研究范式,并在信息科學研究范式的引領下,構建了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全新的研究模型(不再僅僅是腦模型,而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演進模型),建立了高等的人工智能理論,即“機制主義的通用人工智能理論”。
這是完全另辟蹊徑(遵循了信息科學的研究范式,而不是物質科學的研究范式)而又大大超越了現有理論的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理論。正是新的研究范式為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研究帶來了“四度花明”。
一位哲人說過(大意):在科學的征途上,沒有平坦的康莊大道。螺旋上升式的四度“柳暗花明”,呈現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曲折性和復雜性,也反映了鐘義信教授在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研究過程中的堅韌性和創造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著名學者馬克魯普曾在20世紀80年代指出:現在的信息科學不能被稱為科學,因為它并未揭示出任何有關自然或社會的定律。現在,我們就可以說:“信息轉換與智能創生定律”已成今日現實;馬克魯普的學術判斷已成“昨日黃花”。
三、寄語
人類的科學研究事業有如大河洶涌,川流不息,而且總是一浪高過一浪,永遠奔騰向前。鐘義信說,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是21世紀科學研究的主旋律,它只有進行時,沒有終止符。我們自己雖然年事已高,但仍在繼續奮進。不過,更加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不斷繼往開來,不斷攀登新的科學高峰。
因此,人才培養是至關重要的課題。鐘義信院士說:“青少年要從小懷有美好的夢想,珍愛美好的時光,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強健身體,充實知識,增廣能力,不畏艱難,不斷創新,不斷超越,奉獻社會。”他用“少年仁則國興,少年智則國強”寄語和勉勵廣大青少年朋友,表達他對青少年的滿懷深情。
如今,人工智能的教育受到了廣泛重視,國家也在大力倡導人工智能教育,從小學到大學都開設了相應的人工智能課程。從兒童時代起就接受人工智能教育可以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意識,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習主席的許多講話中,也不斷提到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習主席談到,人工智能是引領本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相當于一個領頭雁,這個領頭雁要把后面這個隊形帶領起來,帶動整個社會各個領域經濟的各個部門一起向前走。如今,不管從事什么工作,如果運用了人工智能,就能大大提高效率和質量,因此人工智能對社會生產有重要意義。
鐘義信院士想與下一代分享關于真理和人類進步的感想,周恩來總理曾經在上世紀60年代講過一個非常富有哲理的話:真理往往會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他說,幾十億人同時掌握一個重要的真理是一個無法想象的事情,真理一般會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因此少數派是光榮的,而不是卑微的。但是少數派也不能因為自己手中握有真理就停滯不前,而應該努力讓更多的人理解和掌握真理,將少數變成多數,這樣才能推動社會進步。當自己變成了多數派以后,又不應滿足于多數派的位置,而應該繼續前進,去發現新的真理,這樣就又變成了新的少數派,新的少數派又要努力去變成新的多數派。就這樣,不斷地少數變多數,不斷地前進,真理才能不斷地被大家掌握,社會才能不斷地進步。在鐘義信看來,人工智能的研究非常困難,但也非常重要。當發現了新的理論處于少數地位的時候,不要氣餒,而要牢記周總理的教導,把新理論讓多數人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永遠不斷地推動全人類前進。
在未來的時代,機器將替代人的一般性工作和有規律可循的智力勞動,使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有時間去鍛煉身體,豐富知識,更好地研究未來如何發展。有人擔心機器人會導致很多人下崗失業,但其實這個擔憂是不必要的。機器與人不同,人可以發現問題,因為人有“不斷改善生存與發展水平”的目的,所以能夠不斷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是機器沒有生命,也沒有目的,沒有發現問題的能力,所以不能從事創造性工作。在將來,人類與機器會有一個和諧的合作關系,人類發現問題,交給機器解決問題。人工智能時代是科技發展的必然方向,那些擔心失業的人,應當在被機器取代之前,抓緊時間學會創造性技術,在創造性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勞動價值。人工智能模擬的是人的智能,而不能全面模擬人的智慧。人的智慧必須不斷發展,整個社會才能依靠人的智慧去不斷進步。只有積極愿意去學習的人,才能永遠跟上時代的腳步,永遠不被時代淘汰。
鐘義信院士為中國通信的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沒有鐘義信院士給周總理寫的那封信,如果沒有鐘義信院士的補天行動,中國的通信技術也不會像今天這樣發達。他也對人工智能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創建了機制主義人工智能理論。他一路從國內到亞太,再到國際,始終秉持著對科學的嚴謹與認真,將中國觀點和成果向全世界展現,提升了中國通信和人工智能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讓我們衷心預祝和期待鐘義信院士下一階段的研究成果,期待他為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作者:王麗紅)
來源:祖國網
聲明:
1、中國周刊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