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2 11:09:36 來源:中國周刊 作者:梅淑娥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同貧困作斗爭的歷史。8年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來抓,組織開展了一場影響巨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并取得了全面勝利,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安徽滁州市發揚釘釘子精神,敢于啃硬骨頭,用實打實的減貧舉措、沉甸甸的脫貧成果如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向歷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滁州農機作業
近年來,安徽滁州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實施脫貧攻堅“十大工程”,狠抓責任、政策、工作“三大落實”,舉全市之力,動員各方力量,整合項目資金、放大投入效應,創新扶貧模式、拓展扶貧途徑,積累了大量扶貧攻堅的經驗,走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的新路子。
滁州在脫貧攻堅中實現的突破與超越,取得的經驗與成果,磨礪的精神與作風,必將融入這座城市的“精神航道”,推動滁州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抓思想 轉作風 促攻堅
新時期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滁州市按照學懂弄通做實的要求,堅持讀原文、學原著、悟原理。五年來,滁州市共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市政府專題會、領導小組會等各類會議102次,全面學習《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對標、對表開展了“重精準、補短板、促攻堅”專項行動,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開展“七個不落、一個不少”大排查,“抗疫情、補短板、促攻堅”專項行動等,確保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在滁州落細落地落實。
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作風保障。滁州市以求真務實的作風、拼搏奮斗的干勁,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作風保障。脫貧攻堅戰以來,滁州市持續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全面開展脫貧攻堅專項巡察,全面解決了“多推虛浮”問題,切實減輕了基層負擔。
脫貧必須擺脫思想意識上的貧困。滁州注重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動能,實行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既富口袋也富腦袋,引導貧困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擺脫貧困、改變命運。
凝心聚力 構建扶貧大格局
貧困村、貧困戶的生產生活狀況,是滁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牽掛的心頭事。
堅強的政治領導是決勝脫貧攻堅的根本保證,堅持黨對脫貧攻堅的全面領導和五級書記抓扶貧是滁州打贏脫貧攻堅的政治保障。滁州市落實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層層抓落實的工作責任體系。
2020年3月2日滁州市委書記張祥安到鳳陽縣劉府鎮就業扶貧車間調研
2019年8月15日滁州市委副書記、市長許繼偉深入定遠縣吳圩村就業扶貧驛站與群眾交流
許繼偉市長表示,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多次進村入戶開展走訪活動,并采取“四不兩直”方式,暗訪督導扶貧工作;36位市級領導嚴格執行“1112”幫扶聯系制度(每名市級領導聯系1個鄉鎮、1個貧困村,并在聯系村幫扶2個貧困戶),帶頭落實扶貧責任。市人大、市政協和各民主黨派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全程參與脫貧攻堅。脫貧攻堅以來,滁州市“五級書記”遍訪貧困對象均達到100%。
滁州市奮力落實中央和省委精準扶貧的各項部署,因村派人、因戶施策、因地制宜的精準幫扶機制;凝聚各方力量、集中優勢資源、社會廣泛參與的攻堅克難模式;產業就業扶貧“四帶一自”“三業一崗”“三有一網”等創造性的工作方法,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去年,滁州市突出項目帶動、主體培育、科技服務、產銷對接等關鍵環節,多措并舉,扎實推進“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民生工程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利益聯結,大力推進“四帶”模式。一是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園區(基地)。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因村施策,整合產業扶貧資金、農業產業發展等資金,新建、嫁接一批扶貧產業園區,建立投資入股和收益分配機制。二是強化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完善激勵政策,突出利益聯結,鼓勵引導(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能人大戶)采取以“訂單、參股、租賃”等主要聯結方式,輔之以服務、勞務等模式,帶動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開展創業就業。
建立完善大扶貧格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組織保障。滁州市整合各方力量、調動各方資源、協調各方利益,上下聯動合力攻堅,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的大扶貧格局。以扶志與扶智塑信心,讓“折翼者”展翅高飛,讓自強者勇于追夢。
緊扣要義 打贏脫貧攻堅戰
只有做到“六個精準”“五個一批”(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才能因戶因人施策,才能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才能確保扶貧路上不落一戶一人。
滁州市開展“十大工程”(即實施產業脫貧、就業脫貧、易地扶貧搬遷、生態保護脫貧、智力扶貧、社保兜底脫貧、健康脫貧、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扶貧、社會扶貧工程)是踐行“五個一批”“六個精準”的具體舉措,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多項工作位居全省前列,為滁州市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
滁州的脫貧攻堅實踐充分證明:脫貧攻堅絕不是敲鑼打鼓輕輕松松就能完成的,一切難題只有在實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愿景只有在實干中才能實現。
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滁州市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讓脫貧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持續鞏固脫貧成果。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按照“接續保留一批、調整完善一批、轉換退出一批”的思路,分類做好脫貧攻堅政策統籌銜接,保持財力投入力度總體穩定。堅決推動扶貧產業走進市場、參與競爭、健康發展,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確保實現穩定增收。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保障基本生活。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繼續對摘帽縣、出列村、脫貧人口開展監測,持續跟蹤幫扶。
著力解決相對貧困。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加大相對貧困的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持續推進交通、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工程和教育、文化、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縮小區域發展差距,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配套程度相對均衡。
滁州農村人居環境
抓住產業,方能抓住脫貧攻堅的“牛鼻子”。滁州市堅持因地制宜,在產業扶貧方面下足“繡花”功夫。來安縣半塔鎮高山村充分利用光照充裕、水資源豐富,有利于蔬菜生長的優勢,發展蔬菜種植產業,引進脫水蔬菜加工廠,延長蔬菜產業鏈,順利實現了村脫貧出列。2019年,村集體收入已達76.21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近1.5萬元,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如期脫貧。定遠縣連江鎮則整合資金提升產業核心區道路、水利設施,全面發展壯大“稻蝦”產業規模。龍蝦養殖已達2.9萬畝,其中“稻蝦連作”1.98萬畝,小龍蝦年產量2000多噸,稻蝦米產量5500多噸,帶動農戶養殖306戶,其中貧困戶138戶,帶動剩余勞動力就業406人,人均年收入5萬元。有了產業,貧困群眾有了脫貧的底氣,振興鄉村也多了一重保障。
抓好產業銜接,大力實施“四帶一自”深化行動、“一村一品”推進行動,統籌推動鄉村特色產業持續、穩定、高質量發展。強化政策支持,鼓勵貧困村和非貧困村,依托當地農業產業、技術、品牌等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稻蝦共作”、道地藥材等特色產業,打造“一村一品”,發展貧困戶自種自養和到村項目。完善獎補政策,鼓勵貧困戶根據發展產業能力、意愿,發展特色種養,發揮比較優勢,找準產業發展路徑,一子落而滿盤活,富了民、興了村,更開啟了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此外,抓好人才銜接,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抓好文化銜接,引導群眾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涵養內生動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抓好生態銜接,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深做實林長制、河(湖)長制、路長制,打造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抓好組織銜接,以黨建促鄉村振興,加強本地干部隊伍建設,健全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長效機制。推進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建設,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回望過去,一路艱辛;展望未來,更覺任重道遠。
滁州市委書記張祥安表示,滁州市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重要指示要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著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強化“兩個堅持”、實現“兩個更大”中展現滁州作為、作出更大貢獻。
編輯:海洋